一千多個日子的票房路

看到牆上每五秒在更新著當時球場各區域的售票細節,雖然只是在票房辦公室裡,我還是覺得眼框熱了起來,差點沒掉下淚。這一路,走了三年多。腦中第一個想到的,是想要找現在已經不負責票務而在樓上賣商品的汪經理,一塊過來瞧瞧,這是我們終於做到的事情…

前面發生過的事也不用多說,上次自己抱怨了一篇「用心反被笑的季後賽票務」, 大概有把為什麼要做線上購票、跟自己對票務的少許想法提出過;但是想要把自己覺得身為球迷應該享有的買票經驗做到,則是不停在自己腦中呼喊著,提醒自己有 機會就要做對的事情!怎麼叫做對?為什麼我去華納威秀看電影可以自己選位置,但是在棒球場不行?如果要做,又要怎麼做?
繼續閱讀

心中的大石

這兩週,為了幾件可以說重要、也可以說不那麼重要的事情,煩個半死。

第一件事,找人。因為前幾年常會出現一種狀況,就是過年前後案子都不上不下的,大家比較清閒,只是缺口會突然在九月左右出現;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去年在九月起找案子就找得比較積極。只是沒想到積極過了頭,現在一堆案子排隊等在三月底前要搞定:一月中的台北書展、二月中的兄弟官網改版與誠泰官網改版、一月底要上線的Display All光電網站、三月底的Nova新網站與同樣是三月底要好的光電展覽網站程式化…

人不夠啊啊。

更不用說我厲害的妻預產期就在這之間,319。結果就是可憐的阿照一直在趕東趕西…

所以,非得找人進來不可。一開始想的是找一個類似妻與阿照工作性質的同事,但是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一方面是這兩位都是強者,另一方面是我們公司的工作習慣應該也與其他人不完全一樣,因此將已有多年經驗的她們硬當成標準,想要套到新人頭上是不太切合實際的。於是,決定上104找設計。不是不想找以前配合過的人進來,但是鎖定的優質人才都志不在此,只好感謝後再出發;也不是不願意從朋友處找到認識的人進來,只是難度還是很高,找了一個月左右就放棄了…記得是雙週NTD 2,800吧?就這樣簡單地讓104先賺去了,也開始了我深陷在電子屢歷表海中的日子…

第二件事,年終獎金和調薪。之前幾年不曉得為何,過年時現金總是非常充份,就算是該年不一定有賺錢;也讓我們每年都發足一整個月,看起來像個傳統,是吧?但是今年比較奇怪,就像剛剛講的,九月開始案子陸續在趕,一路做到過年看樣子還得帶回家做末牷A讓2006的業績目標再度拉高,卻不見現金有相對的成長;當然啊,因為專案都是先操死自己人再拿錢的,不然怎麼辦?

於是,錢不夠,我卻又想要發一個月的年終、又想要幫大家調薪…

好啦,我知道,很多人說我是個濫好人;公司不賺錢也是我害的,因為不夠壓榨…可是,為什麼公司一定要賺很多錢?我們也才五年,不是更應該把基礎打好?維護好客戶、累積大家的經驗、開拓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做好基本央K錢,等我們第十年再賺不是更理直氣壯嗎?好啦,反正公司不怎麼賺錢一定是我不對,這點怎樣也避不掉,對吧?

看了半個月的報表,不管是收付概況或是什麼,只有一個結論:現金夠,沒問題,只是沒有辦法很從容地又發一個月的年終獎金、又幫部份的人調薪。在這陣子我與Cindy討論過各種方式,包括:發足年終但不調薪、發一些年終可是調薪、小朋友年終發足但是老夥伴先欠一些年終加調薪、或是動用銀行一直想借我們的錢來應付這一段…不曉得為什麼,我就是繞不出來!

Cindy一直勸我,「開源也是要節流」,妻也不太看得下去,「量力而為啊」…就這樣看著MSN一閃一閃,加上公司內部網頁上已經有人在問年終會不會在過年前發放的消息(往年會早一些就講),煩死了啊啊啊~只是突然不知道怎麼的,突然腦袋裡就想著,「那麼管它的,就發3/4個月吧!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到那地步,公司的狀況也應該讓大家曉得。」於是,就寫了封信給同事,告知這個決定。

大家好,突然發現自己好久沒有寫信跟大家報告現況了… ^^;

農曆新年快到了,先在這邊祝您新年快樂,然後接著報告一下這一年來我們的成績,跟年終發放的考量。

首先要講的,對我來說,去年是個出乎意料的一年。在2004年底、2005年初時,公司對2005年的期待是:降低專案比例、擴大電子商務成績。於是,在年初除了既有的工讀生外,也把小乖調到電子商務這邊,並增加了兩位生力軍進來。只是到六月前就發現不對勁,兄弟象戰績的糟糕與(之後)球員的受傷,讓衝到新高的誠泰商城抵不掉兄弟商城的長期低迷… 大概的數字是,2004年兄弟做了三百萬出頭、加上其他商城做到四百萬;但是2005年雖然誠泰成長到一百五十萬、兄弟卻也掉了一半,商城整個只做了三百多萬。

專案這裡就真的出乎意料,除了既有的案子之外,又多接了一些大客戶!當然可能不是真的很大的客戶,只是對我們來說相當重要。兄弟、誠泰順利完成了2005年的工作,也能夠在2006年繼續配合;光電的案子雖然很操,但是卻有可能是趕搭到台灣的下一步(至少走不下去也有收入);年底也將Nova的案子談得差不多了。因此雖然中信鯨的案子最後還是沒拿到,在職棒這塊少了一片不曉得會存在多久的拼圖,我們對專案這邊在2005年的產出與2006的期待,還是非常肯定的!

就這樣,一塊是加了人卻沒有想像中的好,一塊比想像中好到要多加人。

於是我在一些數字裡掙扎了很久,決定不能再打腫臉充胖子充得太過火,決定依公司現在的能力發放年終;雖然2005比2004為好,但是年終是減少的,原因卻是反過來,因為2004臉打太腫,結果只好在2005喘息一下…

今年,我們的年終是3/4的月,也就是0.75個月。這個數字雖然可能讓您不是很滿意,但是已經是現在公司能負荷的極限了;雖然有考慮過跟銀行調錢來發滿一個月,只不過這樣做好像不夠量力而為,所以放棄了這個做法。當然明年此時應該(也希望)狀況會比現在好,這就是我們在新的一年中將遇到的挑戰跟目標了!

至於年終獎金的發放,應該會在1/26(四)下班前進到各位帳戶,請大家下班前或下班後看一下自己的薪資戶,是否金額有問題囉~

再次祝各位新年快樂!也希望2006我們的收入多多益善~

不曉得為什麼,當這封信寄出,也一一與同事聊過之後,突然覺得壓力從肩膀上消失了一大部份!更不用說,當天下午相中的新同事,用MSN傳來有興趣來公司的消息時,讓我開心到不行!也讓我總算覺得過這農曆新年好像會更好了~

補個第三件事,只是可能不能講太多。因為兄弟象那邊有長官覺得有網友實在太誇張了,不是有人用註冊奇怪帳號的方式亂搞、就是有人在中華職棒討論區亂放球員身亡的假新聞、更有人把四處找來的黃色笑話主角通通改成明星球員,是每天都吃吃到飽的自助嬰Y得太撐嗎?於是球團便聯絡上了偵九隊,但是因為要提出告訴的物件都在網路上,於是把我也給攪和了進去,差點還變事主。

於是,為了要提出對網友的檢舉內容,我在公司、在家裡除了看前面提到的履歷外,就是在yam運動網的討論區、兄弟官網討論區翻舊文章;當態勢變成:只要我提出誰有不當發言,球團與偵九隊就會依照我所提的資料,也雪|影響該網友這之後的人生時,讓我覺得我幹嘛要擔這個責任?其他人都不在意時,我為什麼又老是用另一個角度看網友的發言,在漫罵諷刺外的心情,以避免我誤害好人?

當我提出的資料包括一連串的email、包括IP紀錄、包括時間…等於偵九隊幾乎已經可以知道對象是誰了。這個在網路某個另一端的年輕人,忍受得了被調察的壓力嗎?

不管怎樣,我還是繳出了一大份東西。配合上球員委託球團提出告訴的委託書、加上球團委託黃瑛坡與我處理的委託出,偵九隊的人似乎相當滿意,能夠辦這麼個具有知名度的網路犯罪案件;當然偵九隊的長官,也拍胸脯保證過完年後會盡快調資料出來,「查個水落石出!」卻不曉得我在掙扎些什麼…

上面這些東西如果回頭看,似乎都不像會影響我那麼多的事件;想想還是把這些東西紀錄下來,也陪悁悀F回頭看看,會笑出聲來也不一定?

再整理一下這天(1/25)事情有多少。早上把東西交給偵九隊、做了決定擬稿、中午發信、下午得到新同事的首肯、晚上去看歌劇魅影!夠充實吧~

想太多了嗎?

也部A真的想太多了。不曉得是因為之前想太多現在在難過著,或是之前沒有做錯,可是現在想太多?

昨天下午跟今天早上,各個打進季後敗球隊的售票辦法陸續出爐,讓我發現似乎原先想太多、太緊張了,不由得有點失落。現在確定要打季後賽的隊伍是:興農、誠泰與統一;興農在後面等著賣總冠軍前三戰門票(10/20起賣、兩廳院售票),誠泰也先賣季後賽前三場主場(10/20起賣、年代售票),而統一則先販售不曉得打不打得到、原先兄弟象擔心會遇到的狀況,季後賽後面兩場(10/20起賣、兩廳院售票)。 繼續閱讀

用心反被笑的季後賽票務

一直很想寫點東西,把這陣子奇奇怪怪的事情給記下來。所謂的「這陣子」,時間期間可以從2005球季下半季打完三十五場左右,兄弟象隊仍然位居第二名時,一直到球季正規賽結束前幾場的這幾天。至於想發勞騷的標的物呢,則是這年季後賽的奇怪規範下,最用心卻反而被笑得最兇的線上購票。其實比較正式的背景資料,我已經整理後發表在TWB的專欄上面;在這私人的小小地盤上,則是想要把一些怪現象給寫出來。

2003年所發生的「總冠軍第六戰」事件,其實不是不能避免的;早在前一年的2002總冠軍戰前一個月(2002/9/12),我們公司就已經規劃好票務需注意的地方,以及相對的因應措施建議,雖然線上購票是2003年初才開始執行,但是在當時便有類似的提案,這邊還有當時的文件。至於2002年總冠軍戰售票方式的公告,各位也可以參考一下,可以發現網路幾乎還使不上力。 繼續閱讀

職棒好搞嗎?

在台灣「搞」職業棒球,說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一方面市場不如美日(現在日本職棒也叫苦連天),另一方面球員來源也輸人甚多,更不用說在軟硬體設施上先天的缺陷一堆;更不用講國人幾乎沒有運動的風氣,釵h家長與小朋友只在意分數高低、名校間的競爭,最後看到的卻是有人因為沒有運動精神,所導致的各種亂象… 繼續閱讀

迎新‧送舊‧憶過往

其實這是早就想寫的東西,從事情發生的當天…2005/3/24晚上吧,就想好這個題目了;只是就一直忘記、一直拖…

當天呢,是我們「迎新送舊」大吃特吃的日子,至於這個「迎新」跟「送舊」倒是都有點定義上的困難,所以我還是大概解釋一下先。這裡的「迎新」指的 是球球,非常不新的新人,終於在外流浪幾個月後,從金融業回來公司上班;除了原本就要麻煩她的紀錄與語音兩大業務外,還將成為我們新進的培訓工程師呢!而 「送舊」呢,則是早在進公司之前就幫忙我們甚多的betty,因為家裡面一些考量與對未來的規劃,要離開台北回到台中;但是雖然她人不在公司,卻依然會協 助我們處理帳務方面的事情,所以也不是真的把人送走。

這是為什麼這一頓吃的有點心虛,呵呵。
繼續閱讀

想像未來的網路世界

我想,我應該是沒有資格說什麼「網際網路未來會如何如何」之類的預言,不過反正還沒發生的事情就是一概不確定,當然講了之後也沒什麼可能性去被到處宣揚還是怎樣的,就以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來講講我長久以來放在心裡的一些想法好了。

是什麼新聞讓我這麼在意?來自C|net的一篇報導,「Tracking PCs anywhere on the Net」;這邊有中譯版:「新技術讓匿名網路用戶無處藏身」

從不曉得多久之前,我就在想像:有沒有可能在網際網路發展到某種程度後,開始會有「網路警察」或類似的組織逐漸形成,然後有虛擬的武力、甚至是「替天行道」、進而發展成公權力組織?人類的國家組織是從何而起,到現在其實也無法有個定論。若不論國與國間的相處,光是討論許多群聚的部落或各種不同數量的人們,怎麼樣發展出國家的組織或概念,倒是挺有趣的一件事!

就印象所及,其中有一說是主張「先天限制」;也就是當自然環境中,先有一個界限之後(不管是山脈或是海洋,總之是很難跨越),再在其中產生統治或領導階層,最後才慢慢形成國家(或是類似)的概念。當然經由技術的領先或人口的過度增加,可以讓人類突破這些屏障,擴張自己的勢力!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先有優秀的領導者,將一群人吸引聚集之後,才持續地擴張,直到自然邊界的限制中…或許兩者都發生過,是吧。

那麼,網路呢?會不會有依循實際世界的發展軌跡,也發展出類似的組織?

現在的網路世界,好像跟實體世界越來越接近的感覺;有人在上面相親、有人利用網路詐騙、有人用網路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或賠了不少錢、甚至有線上遊戲的玩家,在上面成群結黨地組成幫派,在虛擬的空間中逞兇鬥狠…但是,這些都只是在最上層的應用層面中的一些活動,而非如同國家一般,有憲法、法律、警察、軍隊以及一票的後援組織,無時無刻保護(或是脅迫?)著該國籍的人民們…

我所想像的,就是先不論怎麼做到、或是什麼時候才會有,是不曉得會不會在網際網路上出現某些團體,具有限制或摧毀某台電腦連上網路的能力?由於連上網路變得越來越重要,若斷線成為孤島時,跟現實生活中被關禁閉可能雖有小差異但感覺相同,因此若發展出判斷在網路某處做出某些行為的電腦硬體在網路上的確實位置,以及利用某些方法在第三地攻擊或保護該硬體的技術時,最雛型的網路戰力於焉形成。

當然,目前雖然有各種駭客或病毒的發生,但是跟上面講到情形(在我來看)還是多少有點差異:駭客多半直接攻擊某些明顯的目標,被攻擊者則常需靠自身漏洞的主動修補,達到預防或阻絕攻擊的效果;病毒也如傳染病般,不小心、未更新防毒軟體等體質較差的,才會被感染。兩者目前都無法經由簡單的方法,讓第三者在遠端就解除危機或防範未然;而我所想像的團體,是除了有「攻擊武力」之外,還是會有「防禦能力」或「治癒能力」的存在…

比如說,想像一下。突然之間不曉得為什麼、也不曉得怎麼開始的,網路上除了知名的防毒軟體或防火牆廠商外,多了某個激進的團體,X。X的方針也許十分清楚,怎麼舉例呢?大中國主義(或是台灣獨立還是西藏獨立)好了。X也常常會針對某些開放或半開放的論壇,尋找與其主張相反的言論發表人,再經由現存技術的某些線索(像新聞裡),直接攻擊該電腦連線能力,使其癱瘓。但Y則是相反主張的另一團體,甚或是人權(好吧,連線權)組織的熱情擁護者,當發現某些末端使用者被X或其他組織攻擊時,可以使用某些技術,讓該使用者恢復連線能力。當然X與Y中間也許主動或被動不一而論,有時由X發起攻擊、有時是Y,許多認同X或認同Y的使用者,也開始漸漸選邊靠,也許藉由會員費用、也許藉由某些儀式或安裝某些小軟體,換取支持者的保護…

由於有攻擊、防守的能力與需求,較現在更緊密的社群組織於是出現了。有組織就會有意見領袖或領導人,當然在開銷(不管是維持武力或是警戒)增加時,類似稅收的機制可能也會形成。社群內當然也會有內規,在環境更嚴苛時,自然規範會更嚴格,同社群亦會維持社群內多數意見一致的狀態及秩序。而也有可能會有不少個人主義者,不為信念而為挑戰自我,遊走在各種社群之間…

好啦,現在我們有管理階層、有軍隊、有財務單位、可能還有民主或獨裁的機制;只是這時候,自然環境較難成為這個虛擬組織內人員的限制,而較可能是文化背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觀念,都有可能影響或是成為這種虛擬團體分裂或合作(甚至是組成)的契機!也許您會認為,網路是網路、生活是生活;但是假如我們越來越網路化、越來越依靠它的時候,會不會上不了網依然不是問題?可能真的是個大大的問號!

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下)

聯盟與農場間體系的完整。

    不管名稱會是「小聯盟」、「二軍」還是「農場」,其實都應該是同一件事;而重要的不是在於它的名稱,或是這個名稱是不是存在,真正要在乎的,反而應該是所謂的「一軍」與「二軍」之間,怎麼升、怎麼降、怎麼登錄與取消、以及怎麼在權利與義務(尤其是球員薪資)間規範清楚…這些執行面的雜事。

    或已經有球隊成立二軍,其他球隊尚未跟進,那麼聯盟應該先訂出同為職棒球員的農場系統內,如何登錄或取消登錄、登錄時的限制為何、以及傷兵名單制度(美國叫Disable List)是否應一併完成,還要以不論是否有二軍的球隊,都可順利執行的角度去規劃。而在目前有限的資源之下:包括場務、場地、選手與裁判等工作人員,當然包括預算時,怎麼同時維持二軍的比賽與一軍的比賽能夠順利完成,都應該是規劃時的重點。這些都完成之後,才能希望球員能夠有足夠的比賽去累積經驗,讓球員在適當的壓力下成長,或是利用不同的賽程與賽制調整自己的狀況;也才是農場制度產生真正效果的重點所在!

    當然薪資的部份,應該也是球團與球員都會重視的部份。在美日職棒間,由於自由競爭與商業化的機制引導下,光是先發球員的票房號召度,或是先發與板凳球員之先的薪資,就有一段差距,更遑論「一軍」與「二軍」的薪資結構,幾乎是完全不同的等級。這種被拉大的差距,當然讓低階的球員拼了命想要打出成績,希望能逐步進入更高殿堂(與薪資)的聯盟球賽;但規劃時如果只是著眼在薪水上,甚至有了「在二軍好好打,打好升一軍幫你一個月加兩萬塊」,或是「雖然你打很好,可是你薪水太高了,我得把你降到二軍去少領一些」這種幾乎是以單方面的出資者身份產生的思考,而非著眼於加強球員實力的話,制度將不可能接近堪用的程度。

大小聯盟間的差別

    不論是在訪談已經身在大聯盟、或是還在小聯盟奮鬥的球員,或是在很寫實的電視影集與電影中,觀看到美化過的鏡頭,應該都能夠發現,「在大聯盟或小聯盟打球」不只是「我在哪裡工作」這樣子的心態而已;至於大小聯盟之間的差距,也不僅止於球場的大小還是觀眾的多少,而更是在實質上與心理上,有著極大的反差!

    我們先拿很簡單、可以量化的數據出來看看。除了像某件賣的不錯的T-shirt上面寫的「Eat, Sleep, Play Baseball」這三件事之外,短期(一年僅有76場比賽)的Single-A級球隊,或是初次簽約的那年,多半以月薪 USD 850作為起薪;若是身在打一整年的Single-A中,第一年可以領到USD 1,050(約新臺幣三萬六)的月薪;若是升上了Double-A級的球隊,則月薪增加到USD 1,500(約新臺幣五萬出頭)。要是像陳金鋒近年來最常待的Triple A,底薪則是USD 2,150(約新臺幣七萬五)。以上列的數字都是第一年的簽約金額,第二年之後若還在同樣等級,比需往上調整。頂多再加上每天USD 20(約七百塊新臺幣)的伙食費,不管在哪個等級都是一樣的數字。以上數據在小聯盟的官網上列的很清楚。

    但是一旦升上大聯盟,就要看MLBPA(大聯盟球員工會)所提供的制式合約內容了:第一年上大聯盟,每天的薪水是以一個球季至少是USD 300,000(約合新臺幣一千萬的年薪)的費率去計算;若是上過大聯盟再下放小聯盟,薪資至少要以年薪USD 50,000為基準來計算!

    就算不是明星球員,光在薪資比例上,Triple-A、從未上過大聯盟的球員,與上過至少一天大聯盟、再回到Triple-A的球員,就會至少提高一倍。在大聯盟待的日子越久,當然就領得越多;更不用說幾乎被神化(其實是真的很神)的大聯盟比賽,更上成為Big Leaguer,是所有棒球人的夢想天堂了!當然這一方面是讓球員拼命強化自己的動力,一方面更是聯盟與球團所經營出來,理所當然操作整個機制的精髓啊!

交易制度的完備

    就算球隊有農場系統、有完整的薪資與福利規劃,每支球隊都還是不可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隨意以農場補強球隊的弱點。這弱點有時候是打擊強度不夠、有時候是能吃局數的中繼投手不足、有時候是防守穩定度不夠、但是也有可能是在薪資談判過程中,球員調整後的薪資超過球隊能負擔的水準!當然在球季進行一半到三分之二時,球隊能否拿到進入季後賽的門票,更是調整球隊狀況的時機…

    這個時候,就不是養一堆小聯盟球員,隨便在整個體系升升降降就能夠解決的;球隊之間的交易,可以輕易解決上述的問題,但是交易制度怎麼制訂到完善,會大大影響球隊間交易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如果交易都只是兩隊交換球員,也許考量還比較單純;但是以大聯盟為例,在規定的賽制中,某些交易會影響爭奪同一分區參與季後賽的機會,因此多方交易有時是不可少的。而要有多方交易,加上每個球隊的預算不同、每位球員的薪資也不相同時,就更顯得制度的重要!

    為什麼Oakland A’s近年來在明星賽後的勝率,總是能夠高於其他球隊,甚至創下連勝20場的球隊紀錄(MLB的連勝紀錄,是1916年還在紐約的巨人隊的連26勝)呢?就是因為Billy Beane的神樣交易策略!在明星賽進行期間,許多分區其實已經產生領先群與落後球隊;領先群想要鞏固自己的地盤、落後群也許已經差太多而只思降低今年薪資、並培養新人,所以在這兩樣情之間,就產生有人希望補強哪邊、又有人想要放掉哪邊的狀況。Billy最厲害的就是在其他二十九支球隊之間找出空隙,一方面以不同的角度觀看數據,瞭解球員對球隊真正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以各種在交易中能出現的資源作為手段,不論是球員、現金、甚至是選秀順序,都是他變交易魔術的道具!沒有完整的交易體制,也就不會、不可能有這種人稱Moneyball的操作手法的出現,我想是無庸置疑的。也就是反過來說,這種操作手法的出現,的確可以讓我們深深地瞭解到,一個完全不同等級的玩法呢。

對「棒球」的認真態度

    最後,必須特別指出來的是,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認真看待棒球、並且全心投入」這樣子的態度,才能夠達到的成績!光看棒球這個運動,在1845年由Alexander Cartwright訂出壘間距90英呎、九個球員與每半局三個出局數等基本規則後,一百多年間沒有修正過,就曉得這個規則是花了多少精神與心力去制訂(或是修改)而成的。自此之後,投入這項特殊團體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也讓整個職業化、大眾化的過程實在是多彩多姿!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一位在整本書裡用到最多篇幅(一整個chapter、32頁)所提到,對現代棒球統計觀念最重要,也幾乎是顛覆傳統統計數字的「作者」-Bill James。至於他是如何影響現代棒球觀,以及有關他的堅持與著作方向,還是請各位去翻翻本書;不過講到他所提出神奇又極端複雜、光「簡化版」就有一頁的公式、用來評估單一球員每年幫球隊贏了幾場球的Win Shares(真的搞懂他的華人不曉得有幾位…可以看看好友Debugger的網站),就是一個對棒球完全投入最好的例子!

    Win Shares的產生,其實不是單一天才的成就可以解釋,也要規功於一群對棒球紀錄有十分高興趣,會用各種角度去討論與發展計算方式的紀錄狂們。當大多數觀眾對於瞭解OPS(上壘率加上長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的縮寫)已經沾沾自喜,或是還搞不清楚上壘率(OBP、On-Base Percentage)與長打率(SLG、Slugging Percentage)要怎麼計算的時候,已經有人長期提出對球隊的貢獻指數,上壘率要比長打率重要的基本觀念了!是巧合嗎?是認真的結果!

    衍伸出來的問題,包括「棒球紀錄」應該怎麼被認真看待?還是只是看看報紙上的數字就好?球隊要怎麼評估一個選手的好壞,或是更難的,價值?甚至更重要的,在有限的資源下,用什麼贏球?也許我們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好好的再思考一番。

也許看了Moneyball,您也會有跟我相同、或是天差地遠的想法冒出來。但是在享受原作者在文字上的洗鍊(英文書,用字不會太難;中文版版權已有出版商取得,也許2005年會看到吧?),以及滿腦子沉浸在書中為您剖析得清清楚楚的棒球時,請回神注意一下:書裡面有多少「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我們身處的環境(包括棒球、包括整個社會、包括價值觀…)之中,是幾乎完全沒有出現、甚至夢寐也不可求、卻又實實在在理所當然地出現在地球的另一邊的世界呢?

看完這本書,您就多少可以體會我想說的,「另一個層級的棒球」吧。不是從技術面,不是從心理面,而是…完完全全,另一個層級的棒球。

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中)

我們得再花點時間,講講「棒球」這奇特的運動。

目前就算是在各種科學或非科學方法都十分發達、又是現代棒球發源地的美國,其實都沒有一個可以從一堆青少年中,找到能夠判段「未來一定是大聯盟球員」的規則或是方法。雖然日本職棒(或是甲子園,更熱血)會流行一些「衝刺速度」、「握力」、「背筋力」…等的判斷方式,可是仍然沒有一些「我跑多快就一定打棒球會打多好」或是「我背筋力有兩百,所以球速一定可以破一百四十五」之類的結論在。因此,實戰的經驗與訓練,是目前大聯盟球員的唯一來源,當然這包括了整個小聯盟系統,以及近年有許多優秀選手輸出的日本職棒。

那麼在大小聯盟之間、或是那之前的選秀、甚至是球隊之間的球員交易,要怎樣才能找出「未來之星」呢?傳統的球探一定要「眼見為憑」,親眼看看這球員是不是打球的料,所以常會在電影中,看到那種在鄉間亂晃的老球探,光憑眼睛就能判斷出球速的數字,然後就突然抓出個天才選手的故事;但是也有一派新興的球探們,主張憑著某些整理過的比賽紀錄與數據,或是一些比較複雜的計算(其實應該是分析)方式,就能夠判斷球員的價值或能力!

其實「潛力」與「實力」原本就不能當做同一件事來看。當一個高中生可以在練習(或是小比賽)時,隨便把球打到看不見,可以說他是天份相當好。如果這高中生考試成績也很棒、談吐又風趣、還很有領導人的風格,在校際比賽中,面對各種投手時,各種攻擊數據都能遙遙領先,看起來像不像是將來有機會成為MLB明星賽先發選手的材料?但是在美國,這樣子的選手進入小聯盟體系之後,也許他能夠利用不停的奔波與賽事繼續成長,也許他在Rookie A表現十分搶眼;但是當球團希望這個球員能夠快點擔當大任時,卻可能因為各個小聯盟階段的實力差距,加上過快或是過慢的調整與調度,讓他一下子就大紅大紫,或是就此失敗。

本書的主角,也是目前一手把 Oakland Athletics打造成小市場勁旅的Billy Beane,就是典型的後者。在本書的各個段落中,都會發現這段失敗的經驗,可以讓他反過來利用目前MLB的各種制度,包括每年舉辦一次的選秀會、如何利用「多贏」的思考去創造球員交易、怎麼從一些別人不注意的數字去看出有實力但是未被發崛的球員…等等,一步步以有限的籌碼,換取球隊最佳的實力與戰績。

好吧,簡單地看到這裡,有沒有猜到什麼是我想說的「不同層級的棒球」呢?

球員來源的豐富度。

    球探這個行業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球員的數量足夠到一個程度,讓一般人沒有辦法一眼從這麼多球員中,挑出夠多、夠好的明日之星;而成績頂尖的金字塔頂端球員,不僅僅可見度與所處球隊成績有關,更因為數量少,讓各個球隊在選秀時的順位,並無法保證能補到最想要的球員。因此,球隊需要有球探的存在,才能夠挑出除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之外,以往成績並非頂尖,未來卻有機會成長到為球隊提高戰力的球員。

    相對的,球探也要有夠久、看得夠多的經驗,才能判斷所看到的年輕球員們,是否因為被放在適合或是不當的位置上,而被高估或是低估了他們的能力。光憑碼錶與測速槍是不夠的,由於青棒之前的球隊數目如果夠多,有潛力的選手會被稀釋在各隊之間(當然「古豪」級的傳統強校是例外),各自在教練所認為,球隊最缺乏的位置上擔當重任!也許這個位置能讓球員發光發熱,也許只是加快加深運動傷害的影響;但是由於永遠有人能在石礫中選出原石並加以加工,以小成本獲得大大的成就,更讓球探成為重要的一環!

    以日本為例,如果職業球隊的球探們都只將眼光放在進入甲子園,甚至是只放在在甲子園有表現的球員身上的話,那麼可能世上只會多了一個身高不夠、體型不佳、沒多久就消失在野球界的一般投手,卻少了Ichiro這位挑戰大聯盟紀錄的天才打者!這將是我們多大的損失?

選秀制度的公平公正。

    有了足夠的年輕球員、也有了可以慧眼識英雄的球探,怎麼樣讓這些小將們適當且合理地進入職業棒球各個球隊,就成了一大課題。所謂選秀,絕對不應該是六支球隊在五個不見得球隊都想要的球員身上大作文章,也絕對不應該是每年換個一兩次選秀方式的。

    其實選秀的立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各個球隊,能夠在一個穩定(才能制訂策略)與公正(不然直接有錢的分一分就好)的制度之下,利用通常是一年一度的選秀,調整球隊間的戰力。有錢的球隊也許可以利用交易的方式(前提當然也是要有完整的交易機制),獲得所需要的戰力,但是交易代表著薪資的提高,與球員表現是走上坡還是走下坡;也讓交易的成本與收獲不見得成比例。之前所看到洋基隊與運動家隊的球員薪資成本主要差異,原因幾乎都在補充球隊戰力的手法上:洋基多半以高額薪資簽下自由球員、運動家則多利用農場系統,或是以較不起眼的多方交易,精確地填補球隊戰力落差。

    而整套系統可行與否,便在於各隊是不是有農場(二軍制度),將有潛力的年輕球員提升為有實力的戰將,以及農場中球員的來源,是不是可以經由一個行之有年且穩定的選秀制度,利用自有的球探系統,用較低的薪資成本,加以適當的訓練與調整,經過後面要提到的完整賽程體系,獲得最大的戰力與效益!但是就算有球探仔細地觀察年輕的業餘球員,卻很可能因為無從曉得這些優秀球員能被現行或將行的制度選入球隊,甚至還會被兵役的變數所影響;因此若選秀制度一改再改,將沒有球隊願意投資時間與心力在年輕球員的觀察與培養上!怎麼樣是一個可長可久、既公平又穩定的選秀機制,我們可以從本書中對這些部份的描述,見其端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