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品牌」,在目前的台灣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常見到。通常不是整個被併購進去,就是掛上兩邊的名字的一部份,再成立一家新公司。而釵h國外知名的品牌,便都已經是M&A之後的結果了。也陶o個部份個人所知較少,但Time Warner或是Daimler Chrysler應該就算是這類的代表了。
在我收到的「數位週刊」裡,有篇標題是【聯名網站只是「雅虎牌」安撫奶嘴】的文章;於是,就很想對所謂「共同品牌」或是「聯名網站」的做法想一下。
這裡就可能的先想到,為什麼Yahoo!要買下Kimo?難道真是因為等不及台灣雅虎這隻小雞長大嗎?還是因為…台灣雅虎變成大雞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在個人看來,Portal的黃金發展時代已經過去了,台灣的使用者市場也已漸趨穩定;早在三年前,李建復沒有來得及利用Yahoo!的資源把Yahoo! Taiwan搞起來,現在就可能不用期望鄒開蓮能完全扳回劣勢了。
而在該文章中提到的幾個例子,嗯…共同品牌的確有可能消失沒錯,但是
1. Kimo的品牌型象在台灣超過Yahoo!甚多
2. Geocities、Broadcast這兩家公司的原本業務均與Yahoo!重疊不多,甚至都能相輔相成
3. 一開始broadcast.com被併購時,也是只有掛Yahoo!在前面的… 叫做 Yahoo! Broadcast;但是現在http://www.broadcast.com/ 叫做Yahoo! Events,果然消失了,呵呵。
4. Geocities嘛,Yahoo!必須要靠這個招牌跟社群來維持原本的規模(甚至擴大),所以還是叫做 Yahoo! Geocities啦。
5. 那麼,Kimo跟哪一個比較像? @_@
最後一句話…【待台灣市場經營成熟後,雅虎新團隊整體進駐接收台灣市場,現在的老將全部再往大陸開發市場,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個才真的是重點吧? 個人只是覺得,Yahoo!真正看上Kimo的,並不止是在台灣所謂的「大流量」,而有不少部份是這些核心份子吧…
http://www.ebusinessweekly.com.tw/econtent/2000/011/c011t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