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的消息,普思特(前明日報母公司)準備重新出發,把矛頭瞄準無線傳輸與收費電子報,除了將內容轉移至無線傳輸平台上,希望以內容加值結合電信業者的收費機制,並希望再推出幾份收費電子報,宣告付費內容時代的來臨。
先看看個人對這樣子做法的幾個想法好了。
手機上的無線傳輸應用,這兩年來,引起了釵h想像,也創造了釵h商機。從WAP、GPRS、PHS到3G,哪一個不是推出時間喊燒喊得停不下來的?的確,現在手機系統業者從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簡訊服務)收到的不少錢,尤其是在聖誕節與過年那段時間;但是在應用到比較符合日常嬝玨葴D的文字長度時(像這篇文章?或是那些收費電子報),還能夠用手機做為平台,讓使用者習慣嗎?連Palm跟WinCE的顯示尺寸,都有釵h使用者嫌小,更何況手機的?這麼一來,要把文字形態的文字加值在手機服務上,以目前的機型來說,真的是有些困難之處。
至於收費電子報,以日前PCHome所宣稱的數字論,之前六至七十萬的ITHome電腦報訂戶,預估在四月中轉型為收費電子報後,會有一成的使用者轉為付費;但後來官方透露的數字則為五千至一萬名付費會員。如果以這個為基礎,再看看這次記者會中詹先生的目標:至年底增加五份付費電子報,訂噤q為15,000份。表示什麼呢?表示之前應該沒有達到這個平均的3,000份,才會將目標訂在比較務實的數字上。那麼,付費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除開這一點不提,可能還要再看看詹先生透露的一點想法。
詹先生認為明日報創造了一種「生產革命」,可以讓記者們將所發生的新聞,幾乎是立即出刊的方式,讓傳統紙本媒體的生產內容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但是回到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既然是「生產革命」,應該就是將生產的過程,利用新的科技,讓生產的流程與人力、時間等固定資源降到最低,並達到最大的效果!但是,號稱創造了這個「生產革命」的明日報做到了嗎?沒有。一樣是三百至四百人的記者規模,在人事成本(也是後來被評估是致命的缺點)上,完全看不到所謂「生產革命」的效果;加上與之前明日報的朋友討論的結果,若以明日報當時的工作模式,其實只需要八十至一百個認真的記者規模,就有可能輕鬆做到一樣的效果!
所以,不論是利用無線通訊或是網路當作通路,希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可能只有概念上的「生產革命」是不夠的。使用者不會幫經營者算一算生產這些內容要多少成本,他們(我們?)只會考慮:如果是這樣子的內容,這樣子的呈現方式,我願意付多少錢?利用手機,花個三塊錢辛苦地看一篇用簡訊傳來的資訊內容(我的手機是ALCATEL,營幕超小),像是分析微軟為何不用被分割之類的深度評論,我可能真的不太會考慮使用,不管它寫得有多好。
也酗郎~、十年後的使用者,在剛上網路時,就被教育著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但是看到Napster開始提供新軟體、新服務後,至今的悲慘數字,能不慎之?
所以囉,toMap還是努力賣墾丁超值瘋包比較安全。不管toMap電子報有多美,有多低的退訂率,都別想讓它變成收費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