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會舉到這個很奇怪的例子,放在話裡面,大概都是長成這樣:「拜託喔,要我寫這樣子的程式,那不是要螢幕發射死光嗎?」或是「這樣搞,好像要螢幕發射死光一樣!」
之所以會講這樣子的話,是因為有次在跟學弟討論到網頁程式的事情時,發現學弟想要做一些要花一百倍力氣,才有可能做到的流程,而且不見得用得著。不管寫PHP或是ASP的程式,或是其他的AP,雖然語法隨便查書或是舊程式都會有,但是有些順序或規則是很難更改的(就像if… then… else… 不會有人想寫成if… then… but… since… 之類的);現在一下子想不起來確切發生的事情,但大致上是幾個網頁之間跳來跳去,加上參數丟過來丟過去一類的弁遄C然後為了這件事,我就覺得很沒力氣,跟他說了一句,「不要寫這種螢幕發射死光的程式好嗎?」
真的做不到嗎?不管是那樣子的程式,或是「螢幕發射死光」這回事…
當然不是。只要花足夠的錢,足夠的時間,也釵酗@天,螢幕就可以在使用者瀏覽到某個網頁時,真的發射死光…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跟做了有什麼好處,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那麼,我們在做的事,有沒有跟這個很類似的呢?
很多具有創業性格的人,都很容易陷入這樣子的迷思中。在實驗室裡做得到的事情,並不表示也可以在具有經濟效益的時間範圍內,發展成一個OK的產品。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在想:「哇,如果這個跟那個可以做一些小改善,變成一個產品,不就發了嗎?」然後花了一點小時間,在一個小範圍內,試著把這個那個修正一番,弄了個prototype出來,於是告訴自己:就是這個,它就是Killer Application!
然後呢?要從lab裡面的小東西,變成賣得出去的產品,路有多長?生產線要經過適度的修正,讓只能生產一次(也就是成孕芠ㄔXprototype的那次)的生產線,能夠重覆生產、降低成本,還要讓只能活在實驗室裡的物件,變成在任何地方(大眾化的產品)都不會有問題的成品…在這些過程中,公司本身是否能承受外在的變化與內部的壓力?會不會有競爭者也做出更好的產品?消費者是不是真的認同新產品的意義與使用?
會發射死光的螢幕,絕對是「Killer Application」(哈哈)。問題是,這種大家一聽就知道的東西,就算真做得出來,誰會去花那樣子的錢買?(應該很貴吧~)是中情局,還是解放軍? @_@ 但是一把目光的焦點,拉回到現實面,就會發現似乎真的有很多的人,在做「發射死光的螢幕」-只是看法、形狀與觀點不太一樣而已…
希望哪天討論事情的時候,不會再聽到我說這句話,「我們…不要做發射死光的螢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