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但是它的發生也酗ㄔN表任何人的錯,或是牽涉在其中的所有人都有錯。但是「是非」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加上各人心中自有定見,似乎越來越難「自有公論」。
2003/12/15的聯合新聞網上,有著「中華職棒球員釋出 失業的一群」報導,提到就在2003年末時,各球團釋出的球員名單。除了早先報導中,中信鯨釋出的林岳亮、蘇立偉,以及將要退休的郭李建夫之外,統一林宗毅、蘇煒智,太陽林正偉、張琮貴,興農羅仁成、郭耀文,與兄弟陳興昌都在這一波的解約名單中。
國內職業棒球,一直沒有足夠的訊息曝光方式與管道,也陴y團的經營人不一定會認為這些資訊都需要一則一則公開說明,或是因為大家都沒有這麼做所以我也不用這樣做,但是在球迷的眼中,支持的球員突然在球團沒有任何表態的狀況下消失,再從報紙的角落才找到已經被釋出的報導,情何以勘?難怪這篇報導會在網路上引起廣泛的討論,並且以質問球團「為什麼不多給球員一些機會?」的問題為主。再加上「成立二軍」一事沸沸湯湯,更令球迷們難以接受「都要成立二軍了,為什麼還要釋出當初選進來練了這麼久的球員呢?」
暫且不論中信鯨釋出球員名單的複雜度,其他幾支球隊的解約球員,多半是在業餘時期雖然沒有顯赫的資歷,但是論天份資質都是讓人不得不多看一眼的好手,因此在入隊前,也或多或少引起各職棒球隊的爭奪。當然在球迷眼裡,看來又是另一番滋味:「怎麼當初搶他搶得頭破血流,現在又因為教練帶不起來就拋開呢?」
先看看現在所謂的職棒環境。職業棒球的球團,當然是立足在希望終有一天賺錢,或是至少不要虧那麼多錢的願景下經營;以曝光行銷為主的球團,當然也不能因為光挪原本的行銷預算一小部份就能養一支球隊,而隨便支出。況且2003年出現號稱第一個賺到錢的兄弟象隊,更加深了其他球團經營者的信心!但是,兄弟象今年的營餘,並不是站在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上…
球迷回來了?相較於十餘年前全民對職業棒球的瘋狂程度,自從職棒涉賭事件後,幾乎象迷仍然在球迷成份中,是一支獨秀的。也因此,各職棒球隊看到兄弟經營球迷的成奶妙氶A從早期想要以「假性主場制」培養屬地球迷失敗後(統一獅的台南、中信鯨的嘉義,不過興農牛的台中則小有成績),紛紛轉而「多排比賽在台北球場,最好更多與兄弟的對戰」為票房收入的良藥。在這種狀況下,讓有兄弟的比賽,尤其是兄弟還連打了三年總冠軍,似乎表現出一付「職棒球迷回來了!」的榮景…但是從數字來看,平均每場3,195的觀眾人數(還不論中間有多少灌水場次),只能說職棒前七年的一半而已!所以,球迷真的回來了嗎?
職棒商品熱賣?再從商品熱賣的新聞來看。整個職棒產業的相關商品營業額,從2002年的兩千三百萬(兄弟佔了兩千萬)營業額,成長到今年的近六千萬(兄弟則有四千萬)營業額,是否真的代表職棒相關商品真的熱賣了?當然,光看營業額的成長絕對不會錯,兄弟在總營業額的比例也從85%降到了70%,這絕對是好事。只是職棒商品必須不停地推陳出新,因為加油衫一個人能買幾件?更不用說在品質不穩定的狀況下了。手機能換幾支?襪子能穿幾雙?先把球迷的餅做大,而不是先把一堆東西塞給球迷,才是長久之計啊。
廠商紛紛投入職棒?當然不是每個隊伍。雖然招商成央B贊助金額若干等等新聞每每在讀者面前曝光,但是在號稱的營業額後面,有多少是這些職業棒球球團真正的收入?而前面提到「兄弟獨大」的狀態,在廠商西瓜偎大邊的心態下,更是兇猛。在沒有其他球隊相關資料下,兄弟光2003年就有超過兩千萬的贊助金額;只是多少是現金,多少是商品的交換,以及相關配合行銷的各種成本,則又是另一套計算方法了。
棒球成為全民運動?自從筆者從美國回來,深深覺得台灣很大的問題就在於「台灣人(或說中國人在台灣,均可)沒有運動精神」!多數人從小被學校老師與家長規範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長期參與「有正式規則的團體運動」機會少之又少;但是從小打棒球的小朋友,多半又被灌輸了太多的勝負觀念,讓單純有趣的運動(英文棒球比賽的比賽叫做Game)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也讓天份好、資質佳的小朋友為了戰績挑戰人體的極限。就算是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也寧願在網咖、街頭閒晃,並不會參與具有團體運動精神的活動,那麼,怎麼能怪現在的台灣在政治(政治乃眾人之事)上一片紛亂?又怎麼能說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有運動習慣與運動精神?
上面談到的四點裡,第四點又會回到第一點去;沒有全民運動這個因素的支撐,棒球不會深入各個階層,也只能讓球迷停留在比例罷了。台灣就只有兩千多萬人,真正習慣棒球的人,又有多少?您會來看這篇文章,週遭的其他朋友呢?
這,就是我主張「一切並不是站在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上」的原因。
再加上,棒球規則雖然單純…應該說是既單純地要維持各種賽事進行中的平衡,又因為狀況複雜到很難一言道盡,但是在美國發展了一百多年、日本也有超過一甲子的成熟制度相比之下,國內的各級棒球,特別是身為龍頭的職業棒球,都還在開打十多年後,仍處於蓽路襤薊熄布q。
棒球是一種講究「結果論」的運動,而特別在球員的培養,連身為科學大國、棒球大國的美國都沒有辦法利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多高、多壯、條件多好的一般人就是有打好棒球的天份;因此好球員端賴培養,更著重於比賽經驗的累積。這是為何在日本至少有二軍、在美國更除了大小聯盟外,還細分成至少Rookie、A、AA到AAA的各種聯盟。讓不論有沒有天份的球員,為了自己成為大聯盟的一份子的理想打球,並且能夠循序漸進,是這種「農場制度」的意義。那在台灣呢?
先講現況。除了兄弟象隊的領隊是老闆兼任的,其餘各隊都是吃人頭路的職員擔任。在這種狀況下,能夠在領隊會議上,斬釘截鐵為政策負責的人自然不多。其他各個球隊,當然多少也必須以如何增加球隊獲勝的希望、獲利的機會,以及如何降低球隊的支出作為目標。在這種心態下,現在的職棒球隊,一個隊幾乎都不超過25人,也沒有「傷兵名單(DL)」、「二軍」等等的各種制度;受傷或是狀況不好的球員,只能在正式的季賽間在場邊調整,至於比賽的感覺,更要靠正式的比賽磨練!在戰績掛帥的中華職棒中,球迷看到派出二線投手的感覺多半都是「我付了錢你還讓我看消化比賽!」而非「我想要看某隊磨練球員~」
在這種心態下,空有天份但是實戰經驗不夠的球員們,要如何轉資質為實力?
二軍。但是講是講二軍,雖然在2004年似乎就要成真,但是長久以來,「經濟規模不夠」與「選秀制度」的不完善與各種變動,讓二軍成為各球隊心中的憾事。以2003之前的台灣棒球生態而言,職棒與業餘二元化互爭龍頭地位的現象,在僅有業餘球員參加重要國際賽事下,是不得不然;但是當開放職業球員參與國際賽事後,擁有固定賽事與賽制的職業棒球球隊,成為重要的關鍵球員來源。也因此,終於在派出職業球員精華,並且艱苦贏得2004奧運參賽權的亞錦賽後,確立了職業球團在國內棒球界的不可或缺性!也因此,體委會開始重視培養球員的部份,也積極地參與了二軍的推動。
但是體委會只是希望有個「二軍」能夠讓球員不要荒廢球技、多一些比賽的經驗,甚至能夠增進球技,但是在各球團的想法中,也釵h少都會有著「叫我出錢生二軍出來可以,但是在看不到收益的狀況下,為什麼要投入大批人力跟金錢?再說,養了球員又不一定以後就是我們隊上的,那為什麼要我養?」的想法吧。連最基本、能夠平衡實力而亦為美日職棒所用的「S型選秀」都會被否定,還在根本沒有制度的狀況下隨口說出「逆指名」這種需要嚴密配合的制度,也麥鷁M都不是長遠之計,但也是吃人頭路、看短期效果的球隊非如此做不可的方式。
就算2004將有二軍成立好了,各球團也能力認真考慮二軍的賽事怎麼進行、場地怎麼安排、人員怎麼訓練嗎?也野u能從基本動作教起(這又是另一個話題,基層棒球的底子打不好),連上場比賽都說不上,那算是二軍還是棒球基礎班?對這些球員們來說,二軍勢必是沒有多少薪水(一軍也不多!),又沒有曝光度與知名度的苦差事;比起在業餘球隊穩定的工作與未來的保障,或是更高層次的美日職棒殿堂,中華職棒的吸引力到底在哪裡?
回歸主題,如果是這樣子的二軍、這樣子的制度、這樣子的薪資結構、這樣子的大眾心態,在整體環境不會有太大改變的狀態下,要怎麼樣才能把有資質的球員,成它a轉化成有實力、能上場且好用的球員呢?問題既然這麼複雜了,顯然不是治標就能稱之為良藥,也不是在奧運奪牌就能把這一切沒有規則的規則合理化,也不是隨便把國外行之有年的系統,東切西補地搞成一個四不像,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想要全盤思考問題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立足點,才能從頭出發,找出更好的方式。
也部A「全民運動精神」才是最後的解答…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