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賽制調整(上)

在「調整賽制、提升整體實力!」一文中,強調了提高賽程的密集度,應該是目前中華職棒想要自我提升的最快方式,更較「成立二軍」或「落實主場制」等要重要許多。其實說起來,包括洋將限制、選秀制度、裁判素質…等等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對其執行的先後順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為何我會提出「調整賽制」為第一優先呢?想再多花些時間討論被提出過的一些方案,與目前國內職棒的環境在方案執行度上的影響,以及將會發生的問題等等,供大家討論。

在看下文之前,請先記得筆者的心態:下列的各種方法的確都是各種提升國內棒球環境的手段,絕對不是為了反對其他的方法而反對的。主要還是因為看到、聽到與接觸到許多參與職業棒球經營者之後,「將心比心」的思考下,才將「調整賽制」當做是可行、也是最保險的方法。而所有的方法目的也都相同,只是各人對達到同樣的目標,有不同的路線與手段罷了。

以下將這些非做不可、也多半是進行中的方式,一一提出自己的意見:

成立二軍

    不論現在的做法如何,成立二軍這件事,真的是一個非常被需要、卻很複雜的問題。尤其在主其事者的「動機」上面。

    美國職棒在1876年成立了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之後,到1901年才有現在被稱為小聯盟(Minor League Baseball)的前身: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s出現;日本職棒則是在1936成立了第一個職業棒球聯盟「日本職業野球聯盟」後,到1949年起,各球隊的才二軍紛紛成立。

    職業棒球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業行為,並不是社會主義下,試圖彰顯國家榮譽的副產物。而二軍的出現,是因為要補強一軍的戰力,自然發展出來的。為了球隊的戰力與成績,各隊在現在的架構下,各顯神通般去尋找適合的洋將(還記得第一次選秀是怎麼辦的嗎?),或是在選秀時展現長遠的眼光;但是如果現在的情形…像是找三個很強的洋將先發投手搞定一切、或是以穩定的選秀補強投手戰力之類的方法,就足以應付現有的狀況,球團為什麼要成立虧錢機會更高的二軍?

    雖然從2001年的補充兵役辦法2002的體育替代役到2003年底成形、2004開始執行的體委會協助職棒聯盟各隊成立二軍方案,在在顯示了職棒回春之後,國內棒球各界的領導人,都體認到二軍與培訓的重要性,也試圖以外力(對職棒經營者來說)的方式,積極主導二軍成立之事!只是除了目前職棒還是「不需要成立二軍」的賽制這個原因之外,目前的職棒仍然處於連養所謂「一軍」的球員都有困難,以及其他產業紛紛外移,景氣要好不壞的大環境中,當然對四不像的代訓方案以「應付」的方式進行!更別說要積極成立二軍了。

    「成立二軍」這件事對職棒球團來說,比起看得見的、算得出來的虧損之外,光一個「可能變強」的可能性,真的可以說是誘因不足啊!

增建巨蛋

    說真的,筆者認為這只是因為現在沒有,所以大家才吵著要的球場。目前要求興建巨蛋不出以下幾個原因:台灣容易下雨、現在的球場太小、巨蛋是國力的象徵…等等;一下子想不出太多,先就這些一個一個討論好了。

    先看看下雨的因素。台灣雨多颱風多,的確沒錯。但是在2004年已經進行的210場例行賽中,真正因雨延賽的場次有多少?十四場。這十四場裡,又有不少是因為球場的排水措施不夠完善,結果造成天已放晴、卻因場內積水無法開打的情形!在這樣子的條件下,個人倒是認為怎麼改善舊球場或注意新球場的排水,倒是比興建巨蛋來得重要一些。

    再看看球場的大小。說真的,黃牛票的事是常有聽說,在工作上也因為要退掉黃牛在線上預付的票款,蠻傷腦筋的。但是只要看一下目前平均進場的觀眾人數,也許會打消「我們的球場太小了」的說法:目前進行207場季賽,平均入場觀眾為3,717人。如果以球隊分,平均觀眾數最多的兄弟象隊,不論主客場均有六千人以上的表現,卻不滿七千人;若以球場來分,今年進行十場以上比賽的場地中,天母平均近五千五百人是最多的,再來是台中、台南與新莊的接近四千人。多嗎?回顧一下這篇文章:「落實主場制度之前」,根本平常有意願入場的觀眾少到可憐的程度了,怎麼會多到非蓋一個三四萬人的巨蛋不可呢?

    至於巨蛋是國力的象徵就別提了,這自有公論,也不是建一個巨蛋馬上大家都覺得中華職棒的實力可以跟日本職棒一樣。

下一次將有其他項目的討論,並回歸我們的主題:增加季賽場次的優缺點,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