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下)

聯盟與農場間體系的完整。

    不管名稱會是「小聯盟」、「二軍」還是「農場」,其實都應該是同一件事;而重要的不是在於它的名稱,或是這個名稱是不是存在,真正要在乎的,反而應該是所謂的「一軍」與「二軍」之間,怎麼升、怎麼降、怎麼登錄與取消、以及怎麼在權利與義務(尤其是球員薪資)間規範清楚…這些執行面的雜事。

    或已經有球隊成立二軍,其他球隊尚未跟進,那麼聯盟應該先訂出同為職棒球員的農場系統內,如何登錄或取消登錄、登錄時的限制為何、以及傷兵名單制度(美國叫Disable List)是否應一併完成,還要以不論是否有二軍的球隊,都可順利執行的角度去規劃。而在目前有限的資源之下:包括場務、場地、選手與裁判等工作人員,當然包括預算時,怎麼同時維持二軍的比賽與一軍的比賽能夠順利完成,都應該是規劃時的重點。這些都完成之後,才能希望球員能夠有足夠的比賽去累積經驗,讓球員在適當的壓力下成長,或是利用不同的賽程與賽制調整自己的狀況;也才是農場制度產生真正效果的重點所在!

    當然薪資的部份,應該也是球團與球員都會重視的部份。在美日職棒間,由於自由競爭與商業化的機制引導下,光是先發球員的票房號召度,或是先發與板凳球員之先的薪資,就有一段差距,更遑論「一軍」與「二軍」的薪資結構,幾乎是完全不同的等級。這種被拉大的差距,當然讓低階的球員拼了命想要打出成績,希望能逐步進入更高殿堂(與薪資)的聯盟球賽;但規劃時如果只是著眼在薪水上,甚至有了「在二軍好好打,打好升一軍幫你一個月加兩萬塊」,或是「雖然你打很好,可是你薪水太高了,我得把你降到二軍去少領一些」這種幾乎是以單方面的出資者身份產生的思考,而非著眼於加強球員實力的話,制度將不可能接近堪用的程度。

大小聯盟間的差別

    不論是在訪談已經身在大聯盟、或是還在小聯盟奮鬥的球員,或是在很寫實的電視影集與電影中,觀看到美化過的鏡頭,應該都能夠發現,「在大聯盟或小聯盟打球」不只是「我在哪裡工作」這樣子的心態而已;至於大小聯盟之間的差距,也不僅止於球場的大小還是觀眾的多少,而更是在實質上與心理上,有著極大的反差!

    我們先拿很簡單、可以量化的數據出來看看。除了像某件賣的不錯的T-shirt上面寫的「Eat, Sleep, Play Baseball」這三件事之外,短期(一年僅有76場比賽)的Single-A級球隊,或是初次簽約的那年,多半以月薪 USD 850作為起薪;若是身在打一整年的Single-A中,第一年可以領到USD 1,050(約新臺幣三萬六)的月薪;若是升上了Double-A級的球隊,則月薪增加到USD 1,500(約新臺幣五萬出頭)。要是像陳金鋒近年來最常待的Triple A,底薪則是USD 2,150(約新臺幣七萬五)。以上列的數字都是第一年的簽約金額,第二年之後若還在同樣等級,比需往上調整。頂多再加上每天USD 20(約七百塊新臺幣)的伙食費,不管在哪個等級都是一樣的數字。以上數據在小聯盟的官網上列的很清楚。

    但是一旦升上大聯盟,就要看MLBPA(大聯盟球員工會)所提供的制式合約內容了:第一年上大聯盟,每天的薪水是以一個球季至少是USD 300,000(約合新臺幣一千萬的年薪)的費率去計算;若是上過大聯盟再下放小聯盟,薪資至少要以年薪USD 50,000為基準來計算!

    就算不是明星球員,光在薪資比例上,Triple-A、從未上過大聯盟的球員,與上過至少一天大聯盟、再回到Triple-A的球員,就會至少提高一倍。在大聯盟待的日子越久,當然就領得越多;更不用說幾乎被神化(其實是真的很神)的大聯盟比賽,更上成為Big Leaguer,是所有棒球人的夢想天堂了!當然這一方面是讓球員拼命強化自己的動力,一方面更是聯盟與球團所經營出來,理所當然操作整個機制的精髓啊!

交易制度的完備

    就算球隊有農場系統、有完整的薪資與福利規劃,每支球隊都還是不可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隨意以農場補強球隊的弱點。這弱點有時候是打擊強度不夠、有時候是能吃局數的中繼投手不足、有時候是防守穩定度不夠、但是也有可能是在薪資談判過程中,球員調整後的薪資超過球隊能負擔的水準!當然在球季進行一半到三分之二時,球隊能否拿到進入季後賽的門票,更是調整球隊狀況的時機…

    這個時候,就不是養一堆小聯盟球員,隨便在整個體系升升降降就能夠解決的;球隊之間的交易,可以輕易解決上述的問題,但是交易制度怎麼制訂到完善,會大大影響球隊間交易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如果交易都只是兩隊交換球員,也許考量還比較單純;但是以大聯盟為例,在規定的賽制中,某些交易會影響爭奪同一分區參與季後賽的機會,因此多方交易有時是不可少的。而要有多方交易,加上每個球隊的預算不同、每位球員的薪資也不相同時,就更顯得制度的重要!

    為什麼Oakland A’s近年來在明星賽後的勝率,總是能夠高於其他球隊,甚至創下連勝20場的球隊紀錄(MLB的連勝紀錄,是1916年還在紐約的巨人隊的連26勝)呢?就是因為Billy Beane的神樣交易策略!在明星賽進行期間,許多分區其實已經產生領先群與落後球隊;領先群想要鞏固自己的地盤、落後群也許已經差太多而只思降低今年薪資、並培養新人,所以在這兩樣情之間,就產生有人希望補強哪邊、又有人想要放掉哪邊的狀況。Billy最厲害的就是在其他二十九支球隊之間找出空隙,一方面以不同的角度觀看數據,瞭解球員對球隊真正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以各種在交易中能出現的資源作為手段,不論是球員、現金、甚至是選秀順序,都是他變交易魔術的道具!沒有完整的交易體制,也就不會、不可能有這種人稱Moneyball的操作手法的出現,我想是無庸置疑的。也就是反過來說,這種操作手法的出現,的確可以讓我們深深地瞭解到,一個完全不同等級的玩法呢。

對「棒球」的認真態度

    最後,必須特別指出來的是,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認真看待棒球、並且全心投入」這樣子的態度,才能夠達到的成績!光看棒球這個運動,在1845年由Alexander Cartwright訂出壘間距90英呎、九個球員與每半局三個出局數等基本規則後,一百多年間沒有修正過,就曉得這個規則是花了多少精神與心力去制訂(或是修改)而成的。自此之後,投入這項特殊團體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也讓整個職業化、大眾化的過程實在是多彩多姿!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一位在整本書裡用到最多篇幅(一整個chapter、32頁)所提到,對現代棒球統計觀念最重要,也幾乎是顛覆傳統統計數字的「作者」-Bill James。至於他是如何影響現代棒球觀,以及有關他的堅持與著作方向,還是請各位去翻翻本書;不過講到他所提出神奇又極端複雜、光「簡化版」就有一頁的公式、用來評估單一球員每年幫球隊贏了幾場球的Win Shares(真的搞懂他的華人不曉得有幾位…可以看看好友Debugger的網站),就是一個對棒球完全投入最好的例子!

    Win Shares的產生,其實不是單一天才的成就可以解釋,也要規功於一群對棒球紀錄有十分高興趣,會用各種角度去討論與發展計算方式的紀錄狂們。當大多數觀眾對於瞭解OPS(上壘率加上長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的縮寫)已經沾沾自喜,或是還搞不清楚上壘率(OBP、On-Base Percentage)與長打率(SLG、Slugging Percentage)要怎麼計算的時候,已經有人長期提出對球隊的貢獻指數,上壘率要比長打率重要的基本觀念了!是巧合嗎?是認真的結果!

    衍伸出來的問題,包括「棒球紀錄」應該怎麼被認真看待?還是只是看看報紙上的數字就好?球隊要怎麼評估一個選手的好壞,或是更難的,價值?甚至更重要的,在有限的資源下,用什麼贏球?也許我們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好好的再思考一番。

也許看了Moneyball,您也會有跟我相同、或是天差地遠的想法冒出來。但是在享受原作者在文字上的洗鍊(英文書,用字不會太難;中文版版權已有出版商取得,也許2005年會看到吧?),以及滿腦子沉浸在書中為您剖析得清清楚楚的棒球時,請回神注意一下:書裡面有多少「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我們身處的環境(包括棒球、包括整個社會、包括價值觀…)之中,是幾乎完全沒有出現、甚至夢寐也不可求、卻又實實在在理所當然地出現在地球的另一邊的世界呢?

看完這本書,您就多少可以體會我想說的,「另一個層級的棒球」吧。不是從技術面,不是從心理面,而是…完完全全,另一個層級的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