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之前「知己知彼」的功夫下了多少,中華棒球健兒們的出征,絕對是帶著只能奪牌的決心與期待,共赴雅典一同面對激烈的競賽。也許是十二年前的銀牌仍然帶給大家希望,也許是民族主義形成的信心在激勵著;以國內職棒球員為主力,搭配上旅美旅日的旅外球員們,在奧運密集的賽程中,最後帶著第五名的成績回歸國門。
在這段奧運狂熱期間內,有許多球迷為了這五小時的時差,把自己的作息時間搞得有點亂;但是代價則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各參賽國帶著美國小聯盟的精英們,甚至日本職棒帶著全明星代表隊,在場上展現出他們最好的一面!雖然後來中華隊無緣進軍複賽,但是全國許多球迷們,卻藉著這個機會,看到了不同於國內職棒體制下所產生的優秀球員,以及更強力、更細膩、更快節奏的比賽,不可謂影響不大!
從數字上來看,被奧運比賽刺激到的觀眾,在中華職棒復賽後的觀看比賽意願,的確是受到蠻大影響的。
光看這一段:中華職棒平均觀眾進場人數,好不容易拉到停賽前的208場比賽、平均3,707(總進場人數771,099)的近八年高點,卻在2004/8/31復賽後的60場比賽,一下子落到平均2,637(總進場人數258,247)的銳減程度,著實教人心驚!因此,各種如:節奏太慢、投手球速與控球水準不足、打者跑壘積極度不夠、觀眾人數節節減少…等等,紛紛被提出檢討,甚至將「投手必須在20秒內完成投球」這個雖然早就明訂,但是並未嚴格執行的規定,也重新被提出,希望挽救不論是因為天氣不夠好、賽程不夠密集或是節奏太慢,而造成的球迷流失狀況…
雖然職業棒球應該是一個國家棒運的火車頭,可是也許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我稱之為「後奧運現象」的其他觀點。
在奧運前後,不論是好是壞,是不是在各位週遭的朋友口中,聽到棒球相關事物的機會變多了?似乎原本沒聽過有在看球的同學同事們,突然「曹錦輝在大聯盟投球唷」、「陳金鋒有進四十人名單喔」、「張誌家好有個性」、「彭政閔看起來好老實」這種聽起來很棒球的聊天內容,變得更常聽到了?
在家打開電視,除了每週二到每週日中華職棒比賽的時間之外,是不是也很簡單可以在幾個頻道裡,找到非中華職棒的棒球賽?光前兩天在家,就看到衛視體育台與民視合播日本職棒洋聯冠軍賽、ESPN在轉播MLB季後賽、緯來與年代則在進行中華職棒球季賽的正常轉播…是不是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棒球的機會不但變多了,選擇也更豐富了?
如果假日去河濱公園,是不是原本在放風箏、跑步的草地上,突然看到它塞滿了很多動作生疏,可是充滿熱情圍成一圈打棒球或是壘球的年輕人?特別的是,不像1992年奧運銀牌之後那一波,這次一起打球、追著球跑的可不只是男孩子而已,有很多女孩子也參與其中,一樣揮棒、一樣接球傳球呢!而且根據個人經驗,同在打球的朋友們,對於隻身前往的球友,都會帶著開放的心欣然接受您的參與;如果您只有一個人,只要肯到現場、肯主動詢問,一定會有很多熱心的朋友,帶著您參與這項好玩的運動!
這些,都是我個人覺得,值得期待的「後奧運現象」。
如同「推廣棒球有助提升社會風氣!」一文中所述,不管發生上面這些現象的動機為何,只要棒球(或相關運動)有在社會上形成一鼓風潮的機會,我們的下一代,將可能會少看到許許多多的亂象!利用親身參與比賽或友誼賽的經驗,去體會「規則」、「公正」、「團隊觀念」、「求勝心」…等等正面的情緒與觀念,才真正是社會之福!
怎麼樣,這個禮拜六日,挪點時間一起去catch bal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