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到的「後奧運現象」中,講到在四處的綠地間,多了很多帶著手套,想要玩棒球或是壘球的年輕朋友;一般在運動公園或是各種場地間常見的,多半不是慢速壘球,就是硬式棒球。兩者的規則雖然大致相同,但是玩法卻各有學問!只是如果三五好友想要運動運動,並且感受一下棒壘球帶來的刺激與成就感的話,應該從棒球還是壘球著手呢?
從下表可以看出來在器材與主要規則上的差異。
|
*表示女子慢壘之投手板至本壘板距離
**慢壘的外野守備員應有四人:左外野手、左中外野、右外野手、右中外野;可是國內通常把這名球員放在二壘後側,稱為「自由手」。
***慢壘可再增加一名額外選手(EP,Extra Player),僅攻擊不守備。
其實,棒球跟壘球的主要差別,就像外觀上看起來的一樣:大小;球的大小、球場的大小…當然包括各式投法,都會影響到守備與打擊者的技術與感覺。只是剛開始接觸這幾種非常相似又多少有點不一樣的運動時,個人是建議先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Catch ball。
其實這個詞應該是日式英文,「キャッチボール」,指的不僅僅是單純地字面上的「接球」,而是包含了catching and throwing的「傳、接球」兩個動作。若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兩好友就可以在一塊夠空曠(不建議在屋頂!因為怕球傳歪掉落會砸傷路人)的地方,相互以傳接球的方式,鍛練這些球類最基本的技巧。在美日等棒球相當熱門的國家,不論是電影裡或是事實上,都可以發現父子常會帶著兩個手套一顆棒球,在家裡的後院或是旁邊的公園裡,一來一往地傳接球;現在在台灣,很多公園河堤邊,雖然不常見到兩代之間如此的互動,這麼做的人數是的確漸漸變多了!
那麼,就算是傳接球,我還是想要建議大家,先從棒球著手。不是因為棒球比較熱門,而是在考慮到無法一手掌握的壘球,除了較能幾乎包在手掌內的棒球大上釵h之外,對於還不習慣投球與接球的人來說,重量(棒球約145克,壘球則是在180到190克附近)可能是比較沒有被注意到的問題。對於初入門者來說,因為重量較重與大小較大,壘球與棒球比較起來,是不太好控制的;而一開始傳接球所要求的準確度,也比較無法達成。
守備來說,當然想像起來好像壘球既然很大,應該相當好接;但是如果考慮到手套的掌握程度,體積較大的壘球,反而比較不容易接到(不管是滾地球或是高飛球)手套裡比較好接的位置:稱為「網(web)」的地方。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由於壘球較大較重,飛行或彈跳的速度在大部份的時間不會像棒球一樣快,所以處理起來也較為簡單;不過這還是得自己在現場看著球怎麼過來、怎麼接進手套有關係,有空要親身體驗一下!只是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論棒球或是壘球,如果是經由球棒所敲擊出來,對身體各部份造成的破壞力都會較大,所以如果是在不平整的場地上做守備練習或比賽,都要特別小心!
當然還是得講講一般在打球的朋友,最喜歡的部份:打擊!棒球跟壘球打起來有什麼不一樣呢?很不一樣!光以打擊者最想要的成就感來說,棒球是比較有可能打得又高又遠的;一方面是因為來球速度本來就較快,借力使力讓它增加飛行距離的可能性較高,一方面則是球本身比較小比較輕,就算只是以同樣的方式(其實沒那麼好控制揮棒路徑跟擊球點啦)拋著打,都明顯會感覺得到,透過球棒給予棒球或壘球的力道,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但是對於不習慣的人來說,打棒球或是慢壘的擊球方式會相差很多;打棒球就是投手投出、揮擊(講得好像很簡單?)出去,可是由於慢壘在規則中所訂定的最高高度必須在1.83至3.65公尺之間,所以在投手將球投出後,打擊者有非常、非常多的時間觀察球的軌跡再予以揮擊,在擊球的策略與技巧上,跟棒球就有一段差異。當然還是那句老話,有空找幾個朋友去空地上玩玩看,或是到家附近的打擊練習場(通常棒壘球都會有),就會曉得了!
其實棒壘球間最大的差異,還是在進入不論是正規或是友誼賽之後。投手的控球與球的速度感、壘間距離的倍數般差別、可否離壘對球賽節奏的影響、守備策略的差別…以及上述幾個因素所造成的整體觀念異同,才真的是「棒球」與「壘球」之間的精華!舉例來說,同樣是一支一壘安打,棒球的外野手把球小漏一下(就算是漏到後面一點點),跑者可能都會因為壘間距過大而上不了二壘;但是壘球擊出後,只要外野手沒有太積極地傳接球,便會造成跑者的進壘。同樣在失誤球的處理上,也會對守方與攻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更不用說一個看似平凡的內野滾地球,打者在跑一壘的過程所感受到的體力落差…哈。
總之,不管您一開始選擇的是棒球亦或壘球,還是趕快找個時間帶著手套,活動活動筋骨吧!真的相當有趣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