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職棒賽事的日子,您都在做些什麼?也陰z只看清純的學生棒球,也野u有國際賽的重口味才能滿足您的感官,但是在大部份人能用簡單方式看到的各國職業棒球(冬季聯盟在進行中,我曉得)都是非球季的現在,會不會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麼?
每天晚上多出三四個小時,可以看看連續劇、或是多去圖書館借幾本科普叢書來看;在網路上或手邊的報紙,也少了很多醒目的標題、與熟悉的球星面孔;學校或辦公室裡的好友們,也少了同享勝利喜悅與敗戰悔恨、甚至鬥嘴互虧的每日話題…
如果您是美日職棒的愛好者,也野摀o陣子目不暇給的各式新聞,或是期待著將要發生的交易等等,就相當滿足了!不論是好的壞的,像Barry Bonds、Jason Giambi等超人般的棒球明星涉入禁藥疑雲(其實也不疑啦)、ダルビッシュ有(達比修有,今年曾來台參加第廿一屆世界青棒錦標賽)以背番號11號加入日本火腿隊、或是John Smoltz從王牌先發轉為王牌救援,卻又將在明年轉回多年來渴望的先發位置…實在讓人目不暇給!
更不用說日本職棒球團的大地震始末如何複雜、Mariners為了史上最差戰績拼命補強、為什麼網友稱「神的右手」Pedro Martinez這麼快就前進Mets、還是A’s將三大先發王牌之一的Tim Hudson與Braves做了三對一的交換(一樣,又是Billy Beane擅長的Moneyball交易,用高價明星球員換得潛力好的年輕選手)、或是「神的左手」Randy Johnson有無機會前進洋基?在在都是可以大書特書的有趣話題呢!
那,台灣呢?
吵吵彭樟燦(呃,就是在乙組丟過兩次完全比賽的名藝人澎恰恰)該不該圓夢、還是奇形怪狀的二軍制度(如果是的話)形成的話題、或者前「棒球先生」演出鳳還巢的感人戲碼,球迷就滿足了?
當然不。問題是,那,還能怎樣?
反正沒有賽事,加上明知道美日職棒球場內外的月亮都比較圓,卻仍然心繫國內棒運的茁壯機會,就來碎碎唸吧。
摸摸良心,如果您是職棒某隊的球迷(當然,中華隊也可以,只是感觸較淺),會不會老是會有「怎麼○○隊都那麼多投手,啊分我們一個不是好打很多」、「奇怪,●●隊怎麼老是這一年老是可以補到那麼讚的選手」、「如果他們隊的◎◎◎在我們隊上、我們隊的※※※在他們那兒,大家的出賽機會跟戰績都會提升」或是「如果有二軍,我們家的誰誰誰跟他們家的某某某就會有更多磨練的機會,一定會有更好的表現」之類的想法?
是啊是啊,棒球要再往下札根、球團要執行主場制度、聯盟要讓選秀制度合理化、二軍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球員交易或自由球員制度要建立…講不完的啦。
雖然之前就有在「落實主場制度之前」裡提出過,「怎麼樣才能讓更多人看棒球,瞭解棒球,甚至參與棒球運動?這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之道啊。」如果每天放學後都有釵h小朋友在空地上(呃,如果有空地的話)玩棒球,如果我們參加「全國青棒菁英大賽」的青棒隊伍(資料比較好查)不是落實主場制度之前只有二十隊,而是兩百隊…我想一切都好說了。
兩百隊很多嗎?日本「高校連(日本高等学校野球連盟)」的加盟校有近五千所,硬式四千多、軟式五百多;光看人口過台灣一半(超過一千兩百萬人)的東京都地區,就有近硬式近三百隊、軟式近百隊的規模!都不用說如果高中生都有打棒球、看棒球的經驗的話,對職業棒球甚至業餘棒球的正面影響會有多大;至少在參與這項嚴謹的團體運動,可以為社會帶來多大的安定性、為國人培養多少的運動精神,就是無價的收獲!
自律的訓練、榮譽感的重要、自我要求的程度、公平競爭的可貴、團隊合作的協調性、服從規則與裁判的精神…這些不都是我們社會大多數人(對,也野]括了您我!)所缺乏的?這些不也都是我們對下一代的期待?這些也不都是可以透過棒球這種團隊運動可以得到的?
但是回頭看看,我們的高中生(呃,或是中小學生、或是我們的大人物們?)都在做些什麼事、或是被規劃成如何成長呢?是不是…缺少了一些什麼?棒球也好、籃球也好、足球也好、什麼運動都好;讓我們的下一代,多花些時間在這些地方上吧~
我當然曉得,一路走來是唸好高中、好大學、然後有機會找個好工作的重要性有多高;但是有在看棒球的您,應該也曉得若拿現今社會顯學的「政治」(抱歉我舉了這例子,還好立委選完了)、「經濟」與「運動」相比,「抹黑」、「放話」、「心機」…這些負面影響出現的頻率與其所含的能量,與對大眾造成的威力,是孰高孰低!怎麼能拿前兩項跟運動競賽相比呢?怎麼比?冷靜、冷靜…
果然,沒有職棒賽事的日子相當苦悶啊。您要不要也趁這個空閒,幻想一下,如果真的有一天,社會上的小朋友都能愛好並持續地投入運動,我們可以有個什麼樣子的社會?
我不確定您的想法如何,但是,我想我會非常、非常喜歡那樣子的台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