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好笑,在北九州玩了六天五夜,卻在福岡飛桃園的飛機上,看到介紹台灣的影片後,有了一股很深很深,對自我(對,就我這個人、邱光宗)文化的反思跟衝擊感。不是那種對台日間不同文化的那種,而是…怎麼說呢?就是那種『我的腦袋裡到底被裝進了什麼東西啊?』的懷疑,以及長期對這種懷疑的存在感不悅的心情,以及好像想通了一些早就曉得的事的靈光乍現,混起來的特調衝擊感。
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引起的,剛剛查了一下,原來我看到的影片好像是台灣觀光局的廣告,但看到一堆風景什麼的晃過去後,我心裡面想的是:『那外國人要怎麼依賴這些片段不清楚而大雜燴的風景就想來台灣呢?』這個問題似乎對我來說並不重要,因為我一下子就丟在一旁,開始想的是:『那麼,應該要怎麼抬頭挺胸地介紹台灣,讓外國人想要來玩呢?』
我們都曉得,台灣真的雖然不那麼大,但是有高山有大海有溫泉有101有小吃…可是有什麼東西會讓人怎樣都想在三月底四月初去日本看櫻花,或是冬天去日本泡湯一樣?雖然我喜歡去日本會有差,但是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套在『為什麼想去香港』『為什麼想去泰國』…好這個也不重要,剛剛想到季節的問題,卻著實讓我困擾了很久很久。
怎麼說呢?從小我們學到的都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天就是要開花(有,但是台灣四季都一堆花啊),夏天就會很炎熱(又溼又熱),秋天葉子要變紅變黃落下來(明明秋天跟夏天差不多,還會附送颱風),冬天很冷要下雪變成純白世界(合歡山要下雪還要看運氣);好像跟現實生活扯不上關係?四季如春(或四季如夏)美則美矣,從小被教育的四季之美卻變成了『想像中似乎很美,現實中極難感受到』的缺憾之美…
原因?原因很簡單啊,因為我所受的教育或沉浸在內的文化(若我有一點點文化的話),是溫帶大陸型氣候所蘊育的中華文化,但是身處的環境,卻是個跨在北迴歸線上的熱帶/亞熱帶島嶼,更不用說當初編寫這些教材的基本原則,是有一天我們要『反攻大陸』了。
我不吵統獨藍綠或是台灣人中國人這種話題的,只認為我認為合理的事情,我就是我。一向都是。
但是一直這麼有自信我就是我的我(很拗口吧!),站在熱帶島嶼上活了一輩子,回頭看著一路學習的路上,卻發現年幼時被塞的都是溫帶大陸氣候的文化跟審美觀,那那那…是要我怎麼辦啊?為什麼不能讓我覺得四季都很濕熱也是種好事?為什麼非要覺得秋天葉子會變黃變紅才是正常(卻發現身邊都不正常)?為什麼自小記到大的『臥冰求鯉』那麼自然,但小朋友卻除了冰宮哪兒也看不到能臥的冰(底下還要有魚喔)?
為什麼我就不能是我自己,用自己的眼睛嘴巴跟思考,欣賞自己土地的美?
然後突然想到,難怪之前吵了很久的『去中國化』。當時沒太在意那事,也許只是因為不懂;現在教科書變成怎樣,我也還不曉得。但從學制看起來,怕是最多只有皮換肉不換,還好骨頭大概還不用動吧。或許現在的小朋友不用再上一些用不著的東西,但是誰去判斷什麼用得著什麼用不著?說著中文(隨便你怎麼稱呼)的我們,承接跟語言文字相關的文化是不得不然(全世界都一樣),對母語的瞭解運用及吸收古人的智慧也是理所當然;但生活化的常識,希望能更貼近我們的每一天。
我不確定學校之後會怎麼教芝麻豆豆,但我希望他們會是真心喜歡這塊土地,並且認同土地上所發生的事物 – 除非我們一塊離開這兒了。
為什麼一定要喜歡這兒?因為這是一切的基礎啊,寶貝。這是你,妳,你們,我們大家一切的基礎啊。沒有站在穩固的地基上,要怎麼成長成自己?若自己只是任人灌了一堆七零八落的東西(好啦沒這麼糟)進臭皮囊裡,那永遠都不會曉得自己是誰,自己是什麼,跟自己要什麼。不曉得自己要什麼,又要怎麼走自己的路?怎麼當自己?怎麼定義自己?
真能如此,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成果,讓認識與不認識這塊土地的人,也因為這些點點滴滴喜歡自己,喜歡這裡。喜歡每一個時間,喜歡每一個空間,或是人物。
而我,卻怎樣都會覺得秋天都應該是滿街的黃葉紅葉,冬天就應該要冰天雪地,大概沒得改變的了…
Facebook Comments
Powered by Facebook Comments
切~~我上學期剛教完這些季節的玩意兒,我們熱帶地方耶,只能教小鬼看圖片想像的。
所以小鬼不會困擾嗎?
我以前是沒困擾過,現在倒是困擾到了。
小鬼和我都很困擾吧,不過就當是另一種世界觀,反正電視上很多日本節目也都是冬天會下雪的啊!
其實現在對鄉土教育已經比以前重視多了,各校都希望發展自己的特色,盡量結合地方資源,不像以前那麼封閉(至少國小是這樣)。我在恆春自然資源豐富,能應用的比都市多很多了,小鬼認識的動植物與四季作物都很在地化,所以還好,鄉下的小孩確實是幸福多了,長大就不知道了。
是喔,至少國小開始是比之前好很多了…
說真的,要不是買了大直這間房,之前我真的有在注意你們那兒的透天厝… XD
In the cotpeicamld world we live in, it’s good to find simple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