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購票現場感想(二)

上一篇文章,是在2003/3/1在天母棒球場的售票處類,邊看著同仁們辛苦地處理票務,邊在後面拿著notebook打的。結果沒想到一中斷,就過了兩個月…(苦笑)

一方面是因為最近實在是太忙,一邊也蠻糟糕地覺得自己沒啥長進,不曉得該寫些什麼吧!總之,先把之前這篇補上。

在停止線上訂票後,到三月一號之間,反而我是我們公司裡最緊張的人。倒不是怕出什麼大問題,而是幾乎所有事情我都不太能夠插上手,只能看著同事們拼了命地忙;然後忙到不曉得「緊張」只曉得「累」。

在這幾天內,最令我們覺得難以處理的事情,其實以「對帳」為第一。一堆人上線訂購球賽的門票之後,有人不知道要匯款(我們可是要先付錢給兄弟的…使用者不付錢我們也不敢先把票拿走,怕造成現場售票的困擾),有人用現金轉帳但是沒告訴我們他是誰(我們又不是銀行啊…總得說聲你是誰我才知道是誰付的錢吧…就算用金融卡,我們也不曉得哪張卡是誰的呀),有人要退票(票能不能退又不是我們規定的)…

為了退票的事,我還特地問了一下我們的客戶-消基會申訴部門的主管吳主任,他的解釋是說「這種票有點像台商包機嘛,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人訂了另一個人就不能訂,所以要是處理時程來不及,不退票是沒有關係的。建議轉賣倒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有人想退票又退不了的話,是的,這就是為什麼票不能退的原因。

老實說,做這線上購票不是為了賺啥大錢,其實只是因為兄弟今年要做劃位,但是聯盟那邊的票務組印不出劃位票,再加上因為某些因素,無法跟年代或是元碁售票合作而已。我們有什麼好處?三百塊的票,雖然我們是官方網站,就算是兄弟球員也一樣,還是拿三百塊。那5%就是我們處理所有票務相關(賽前賽後接電話客服、程式與資料庫、印票管理、取票包票、到場服務的人力支出、廢票成本等等)的費用,是的,全票15元、半票10元那個。能賺大錢嗎?除非兄弟賣我的票是三百賣我兩百四啦,不然…^^;

中華電信在談合作的過程中也說啦,「人家售票的都是給我們至少八折耶,這三百塊不能降一些嗎?」呃,「很抱歉,兄弟就是第一品牌,不需要降價求售,今年甚至往上漲了五十塊呢。」是啊,從今天回頭看,漲價雖然引起了很多的誤會(像是有人以為這五十是官網拿?哈哈,啥都沒有啦),但是人數並沒有真正減少太多,果然到現在,在我眼中還是算「正常的資本市場操作」,呵呵。

拉回來,拉回來。終於在二月底搞清楚大部份的人誰付了錢誰沒付錢之後(真是人仰馬翻!),可以開始印票了。印票又是個問題,雖然之前幫消基會、董氏基金會等客戶做過列印標籤的弁遄A講起來後端也相差不大,但是想到要為幾千張票負責,還是會很緊張。而且兄弟的票還很複雜呢,新莊天母的全票三百(優待票加一張一百的差價票)、優待票兩百、自由席全票兩百五、半票一百五、其他球場又幾乎都不一樣;再加上一些內部優待票有的沒有的,弄到暈倒…不過還是順利弄出來了就是啦,不然這個球季怎麼看棒球啊~不過講起來,光去想怎麼印才不會越印越歪,就花了很多時間微調。感謝威廉,感謝toshiba。

總之,託大家的福,我才沒有在三月一號前緊張到掛點,也才能讓幾千位網路購票的球迷們,能夠順利拿到票進場看球。回想當天坐在後面等著解決問題的樣子,實在覺得大家(包括拿票的球迷們)都真的辛苦了!

至於為了修正這次的錯誤,又多跑了幾次球場去重新檢查座位,還推出了不是很方便但是很直接的「電子錢包」等等,則又都是後事了。

網路售票,真的沒那麼好搞啊。

稱的上好的運動網站…

這次,也是因為一個小朋友為了做學校作業時,問我一個簡單的問題,才讓我有一些想法的。問題本來很簡單,「你覺得國內有哪個運動網站做得好呢?」

我的習慣,是會很認真的面對所有的問題(就算是開玩笑般的),經過思考後,再決定去認真回答、或是開個玩笑回一回就算了。這個問題雖然簡單、直接,但是因為這剛好也是我近半年,甚至是近一年來不斷思考著的問題,所以讓我愣了一下,整理一下心中的想法,緩緩吐出兩個字,「沒有。」

「沒有?總有【比較好】的運動網站吧?」

比較,讓我又心中緊了一下。

「比較喔,當然可以在互相比較下得到一個【比較好】的運動網站出來。但是憑心而論,你這樣問,我的答案不會太好聽啦。所謂【比較好】的運動網站,我都會不由自主去跟mlb.com、espn.com那些知名網站比較,怎麼會比較好?就以運動新聞來說,只有最近看到幾篇蘋果寫的方式我稍微覺得比較有趣,但是說到內容、更新速度、週邊訊息度來講,跟那些我覺得好的網站真的差太多了!就我所瞭解,也釵b國內,我手上的兄弟象官網是做得最認真、最有希望一邊自力更生、一邊顧到社群與立場的網站也說不定!」

沒有想到我會講這麼一大串,那個小朋友有點愣住,我也隨便收了個尾就算了。但是,一些問題一直在我腦袋裡轉…

「我真的瞭解【運動】跟【網站】接起來是什麼意思嗎?」
「我知道一個好的運動網站應該要有哪些東西嗎?」
「我有足夠的使用者經驗去希望一個好的運動網站應該有什麼嗎?」
「我能夠做到多少?」

沒有一個問題,我可以很有信心地回答的。當然,要真講起來,我也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掰一大堆東西出來,但是我知道,在我的心底裡,還是有那麼一些些的不安與不穩定感存在著。

好吧,先不管我有沒有資格講這些吧,我「現在」覺得一個可以稱得上「好」的運動,呃,這樣好了,專指棒球可能比較簡單?在一個可以稱得上「好」的棒球網站呢,應該至少以下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 「以人為主軸」的資訊。前一天比賽不管誰贏誰輸,結果是不會被改變的;那怎麼在這方面吸引我去看呢?以「人」的表現為主軸!怎麼贏、怎麼輸、怎麼打得好看或是難看,都是人在玩,不是比賽在玩。所以「人」其實是在棒球,也可以說運動啦,這個領域裡,最重要的成份!因此,我個人是覺得,新聞網站也好、內容也好、社群也好,沒有光放一個棒球場(當然,335慘案那種空無一人放在頭版倒又是另一回事)的照片,就能夠吸引人的吧?不管是不是明星球員、教練或是領隊,要有個「以人為主軸」的想法去做,才能引人目光!
  • 「即時且正確」的報導。在台灣,看過太多即時卻瞎掰的新聞內容;而正確性高的,看起來又長得像寫得很糟糕的官方聲明…當然會有人說「唉呀,光宗你是不曉得喔,很多事情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子啦!而且也不能講啊,講了就…」這種話,可是要是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的話,「即時且正確」是一個太高的要求嗎?現在是。
  • 豐富且精彩的多媒體檔案。本來心裡想的是mlb.com上常有那種「大砲」照出來的超棒感覺照片,但是後來想到其實影片或語音的訪問片段其實都很精彩(而且這種越來越紅),所以才改成「多媒體檔案」的。最有能力做的應該只有電視轉播單位,單一球隊要做一堆這種內容會累到翻掉,可是授權與剪接這些執行面的問題不解決前,國內大概沒有網站能在這一方面做得太好。
  • 完整的統計資料。不管哪一種運動,紀錄及統計資料都非常重要,更別說事事看紀錄的棒球了。在這點上,似乎大家都做得很糟糕;聯盟雖然打了十四年,但是除了近幾年的簡單紀錄外,一些個人或球隊比較特殊的統計資料都做不出來,更別提各隊了(其他運動?哈哈)。想了很久,才曉得應該是「紀錄都在紙上啊」、「放到資料庫裡的都是結果」這種問題;所以不自己做、從頭從資料庫做的話,根本沒有內容可言。兄弟官網前幾天終於把職棒十四年的資料補齊,讓使用者可以連「陳致遠在2003/3該月對左投手在得點圈有人時的長打率」這種數據都算得出來,算是比較特殊的。但是還是不夠,因為很多紀錄其實一做起來,非各隊都做不可(像是把「左投手」換成「何紀賢」,就得連興農的資料都有),實在不是目前我們負荷得起的,就只好將就一點吧。那什麼時候會有今年之前的這些紀錄?唉,等確定明年官網也是我們做的時候再說吧。
  • 夠份量的專欄。沒有專欄的運動網站,就好像沒有屨幘ⅩI的大壑@樣,至少對我而言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會影響我很大比例的印象分數啦。國內看起來寫得夠多、夠好的,也野u有兩三個月前的曾大哥的專欄吧;最近不曉得為什麼,沒那麼好看了…也只能寫到這兒,多說無益。問題是,國內夠格寫專欄的人,真的是很多;但是要嘛27人名單、要嘛「判將」、要嘛文字素養太差,可用之兵真的很少。也部A從頭開始培養,還比較簡單呢。反正這種東西,實力第一,沒沒無名的人每週都有好評論也會紅;大主播亂寫一通也是會被罵翻掉的。

    先寫這些吧,反正光上面幾點,做得到的目前是沒有啦,包括我們兄弟官網在內。正在思考要怎麼才能做到上面這些事,當然光靠我是一定不可能的啦。

    期待,這樣一個符合我心目中的網站的出現。

    雖然很難。

  • 網路購票現場感想(一)

    為了這件不曉得算大還是算小的事,拓連一堆人辛苦了好久;站在2003年3月1日天母球場的售票處裡面,看著幾位熱心的工讀生很辛苦地幫已購票的觀眾們對密碼換票,再想到前幾天陸陸續續做的努力,突然有種「雖然毀譽參半,但是做得值得」的感覺浮起。

    從去年總冠軍戰,兄弟雖然規劃了全場劃位的機制但是沒有執行開始,我就一直想著,身為一個球迷,要怎麼樣才能買票買得方便,而又要想著要怎麼規劃,系統才能在最簡便的方式下,達到身為球迷的自己的需求。

    (沒想到寫到一半,就出現了目前第一次問題,解決中…)

    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想,一個禮拜的時間把資料庫跟程式搞定,再花一個禮拜,發動公司裡的人正著測、倒著測、當使用者測、當管理者測,才算是把機制弄得比較完整。這樣就好了?當然不是。兄弟為了另外一個案子,又跟中華電信同時談電話訂票(注意喔,我們是網路「劃位購票」),因此前前後後又跟其他的廠商溝通到不行…中間又隔了一個農曆年(我是有在家趕幾天啦,然後又在合歡山接到汪經理的電話,其他合作夥伴大概就,嗯),開賽日子越來越接近…

    這中間,何時開始網路購票、使用何種付款方式、取票要怎麼做…都一再地被更改。原本在中華電信參一腳以前,因為時間比較充裕,是希望採用線上刷卡、劃撥與匯款並行;但是自從中華電信與iMost說要提供線上刷卡機制而且不加趴之後,我們就把時程壓縮釵h。不過天算不如人算,一直到開始賣票時,我都還沒有拿到來自於這兩方任何一種可以測試的線上刷卡機制,因此才在開買前兩天晚上,將付款方式減少至ATM轉帳一種。當然,所有出去的電子郵件、網頁顯示等,以及後端的工作方式,都要重新調整,又是一番苦戰。

    終於,2003年2月20日下午六點,在兄弟象官方網站上,正式推出網路購票服務。服務開始前三十秒,全辦公室都緊張到不行,只有我老神在在。(不過我是事後才緊張,請見後話)在服務開始的十分鐘內,上網購票的張數,已經超過我的最低期望值三百張;在做其他事的同時,看到購票的人越來越多,心裡才開始警覺到:我對這些人的責任更大了。應接不暇的電話,從前兩天起就幾乎沒有停過,讓人會以為電話線隨時都有燒掉的可能。

    隔天早上九點多,兄弟的賴媽媽就打電話來關切:「光宗啊,現在網路購票賣的怎麼樣啊?」「賴媽喔,我看一下…現在開幕戰訂票的有兩千多張唷!」「太多了太多了!你問一下toshiba能賣幾張啊,要關掉了!」雖然事前已經寫了一個已訂票到三千張會自動停止的機制,但是兄弟到現在還是沒有給我一個確實的數量;所以急急忙忙在中午前,趕快把第一天的購票給停下來。這時,已訂票已經到達近三千張(當然陳總統跟體委會的票也算在裡面),天母球場也不過近六千個座位,這個數量著實把我們跟兄弟都嚇了一大跳。

    是啊,網路上訂了座位,錢進來沒有我們還不曉得呢!於是我跑去網路銀行看一下,哇賽!錢…怎麼這麼多…到這個時後,我的神經才正式緊繃起來,因為想到後面除了這些帳都要對之外,還得要印票(對!印票!)、包票、對位置、對帳…

    持續有人打斷,先寫到這兒,剩下換篇再聊。

    網路數問

    最近,一直想整理些東西出來,這是其中之一。網路的普及度已經越來越高,名片上看不到e-mail的比例也越來越小(估且不論是不是本人收,或是多久看一次);連我年邁的父親都早已不買報紙,卻是繳了寬頻上網的費用後,去各大入口網站的新聞專區一次看個夠,順便連免費的小說也成為他最重要的休閒之一。

    看到網路越來越多人依賴,當然對網路本身有所期待或想法的使用者或商家,自然也越來越多。但是,想法如果只是想想,就永遠只是想法;而且聽過不少人在談,的確有一些想法是蠻有趣的!(其他的部份倒就比較麻煩)

    剛好,拓連或是我本人,也是大家幫忙之下,無懼於網路由熱至冷,都持續將目標與力量放在網際網路商業化的明確標的物。雖然公司還小,不過因為要活下來,所以也必需十八般武藝都得練練,不見得每項都很強,但是整合性卻相當高。現在應該沒有多少公司可以讓工作人員一下子接觸到客戶、長期經營、電子商務的訂單處理(資訊流)、付款方式(金流)、出貨(物流)與客服、社群等各種不同的領域,也因此我們出去談案子的時候,能夠當作參考的經驗也讓人感覺相當豐富。

    但是有個大問題。做得多,不見得讓人知道的多。我一直覺得我們在包裝這方面,一直沒有做得相當好,這個看看我們拓連自己的網站就曉得了。^^; 不過一直將大家的力量放在業務的維持與拓展上時,這些基本左漯F西,似乎就老是被排在第二第三甚至是更後面的順位,而一直被忽略掉。因此,我一直想把我們最近的經驗整理整理,出去談也好談,內部討論也好用。

    整理什麼呢?我想整理出來一份簡單的自問自答(這是我喜歡瞭解其他人的方式,不是觀察,而是直接問),針對那些「對網路有想法」業者的自我檢查表。大概會像是這樣子:

    「我在我的行業裡有沒有重要的競合對象?」這個問題是發自於懶惰,老實說。我是一個很懶惰的人,所以很多事情不喜歡從頭到尾自己一個人想清楚,最好是多聽多看再類比一番。在某個行業裡,從事某個公司的經營,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明顯的既競爭又有合作可能的競合者。有辦法把這些競合者定位出來,就表示對自己的定位與期釦颽假M楚,不論是想要在網路上做些什麼事,也會相對地更清楚。

    「我的競合者們有沒有網站?他們為什麼要做網站?做出來長什麼樣?在生意上有哪些優點跟缺點?」這個問題就比較長了些。這些競合者如果只是做個網站,裡面最重要的只是【關於我們】、【產品介紹】這些內容的話,要嘛有可能這個行業大概能跟網路發生的關係就是「宣傳」,要嘛就是大家都太懶的,隨便先弄個網站讓客戶找得到也就算了。雖然表示了「我的生意要跟網路結合」可能沒那麼簡單,但是正面一點的思考,「大家都還沒穿鞋子嘛」。只是,可能得多聽聽我們或其他人做過的事情裡,有哪些、哪種可以對比過來了。

    「我為什麼要或不要做網站?」忘了說,這裡的網站不只是講外部網站,那種www點你的公司名稱點com或有沒有點tw的那種,而是汎指內部與外部網路的結合。我們幫消基會做了兩套系統,一套是【消費者報導訂戶管理系統】,另一套是【申訴處理系統】;雖然兩套都不能為消基會拉到捐款或是贊助,但是對內部的工作人員跟管理人員,甚至是未來的消費者來說,都會是有幫助、有意義的。要是做了網站卻沒有辦法找到它生存(就是業主要付錢給生產的人、付錢給頻寬業者、付錢給維護的人!)的話,那為什麼要做?跟前一個問題連在一起想,通常是比較簡單的。

    「要是要做網站,我希望做到什麼事來幫助我(賺錢或工作)?」我們其實蠻怕對自己網站沒有想像的客戶。當然,天馬行空到要用螢幕發射死光的案子我們打死不接之外,對自己的網站有個概念要做什麼樣子,多少我們都能做到。就算做不到或不想做,我們也會把原因講清楚,讓雙方在對這個要生出來的網站,在一開始就確定有個共識在。最重要的還是那點,一開始就要定位清楚這個網站(不管是外部還是內部)存在的意義為何,不然做了也是白做,不如拉倒大家喝個咖啡就好,既省錢又省事。

    「做網站的方式、價格與配套措施有哪些,我都知道嗎?」當對網站有了一些初步的想像後,這時開始要做一些簡單的客戶訓練。對我們來說,大多數的客戶都是需要我們教育的;只有非常少數是真正地「討論」。要做一個網站,把想像與弁鄐襤X來之後,接下來就要討論做法。用什麼硬體(或是hosting?)什麼系統、價位大概在哪裡、所需要的技術與維護配合程度,以及什麼是業主能做或不能做而我們能不能補上那個不能做得洞,就得由我們來發表了。通常來說,業主在這邊就很可能被我們講完之後深思遠慮一番停工(跟之前一樣,大家都輕鬆,我不是很想賺那種通常都會難賺的錢),或是更積極地參與規劃更詳細的細節。如此一來,對雙方工作的認知,與網站的未來,就比較能夠兼顧了。通常比較麻煩的,還是業主本身的流程與內部溝通(通常網站做出來不會一個人就管光光);這邊是我們會花最多時間的地方。

    「網路泡沫化以後存活著的網站,真正的損益平衡是怎麼做到的?」哈哈,誰真正損益平衡,是外面看不出來的。但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多打聽多深入瞭解,通常對判斷這類的事情有相當大的幫助。我們?要看是怎麼看呢,至少我們在沒有金主的狀態下還好好地活著,呵,至少是代表了某些事吧。話說回來,報章雜誌說了什麼,不要一下子就相信。把紙筆計算機拿出來(我通常是用【記事本】、【小算盤】),把文章上的數字抄一抄算一算,再用自己做這些事的方式套進去,多少可以知道這些文章所敘述的人們,是真的賺到錢了,還是又想增資了。

    要是業主想得清楚這些事,事情都會好做很多。因為這代表了付錢給我們的人,有把事情想清楚;要是做個網站只是為了面子為了有個網址是一回事,但是若為了多賺點錢或少花點錢才花錢做網站,而且目標很明確,我們才真的能夠幫上忙。

    到現在,我還是持著「幫忙」的心態做生意。我們會一些事,做過一些事,也成就了一些事;客戶或業主找上我們,我們會希望能「幫得上忙」,而不是「賺到很多錢」。也閉O我們覺的我們還年輕,打基礎比賺大錢(現在能隨便賺大錢也不多吧)重要,也閉O景氣不好能活著就可以,總之我們喜歡這樣子活著而又活得下來,就看我們能不能持久吧。 :-)

    是整理了些東西,但是離要變成規格化的文件,距離還遠著呢。這麼長的假期,希望能讓我想清楚,弄明白,兼生些東西出來。不然,人越來越多,要是沒看到啥成長,就算我神經再大條,還是會有壓力感的~

    台灣職捧史的恩怨情仇

    這是為了花了兩三個月人力跟時間做的網站所寫的文章,原文在這邊:

    http://www.justsports.net.tw/report/report_view?smclass=5&serial=38

    經過了六年多的紛爭,台灣的職業棒球界,終於從兩聯盟時代,回到了單一聯盟的制度。在這段時間裡,球員合約問題、挖角與跳槽的道德考量、一個公司是否可以同時經營數個球團等問題,雖然被討論再討論,但是兩聯盟的合併,說以說是個結束,也是個開始。

    中華職捧的大起大落

    中華職業棒球聯盟(簡稱CPBL)在兄弟飯店負責人洪騰勝先生等人的四處奔走下,於1989年10月23日成立,並在1990年3月17日開打,讓台灣聞名世界的國球-棒球,正式邁入職業化。

    在十三年內,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從四隊出發,到同時最多兄弟象、統一獅、三商虎、味全龍、興農牛(前身為俊國熊)、時報鷹與中信鯨七隊(1997年),又歷經了賭博疑雲、大幅挖角與球隊解散等事件,在2002年時,又回到了象、獅、牛、鯨的四隊規模。

    比賽的平均觀眾人數,從1990年的5,000人,最高到1992年的6,878人,而且1995年之前,都維持在五千人以上;但是一路風雨走來,到2000年時降至最低,只剩1,676人,幾乎可以稱為「職棒黑暗期」!卻因為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中華隊所造成的風潮,以及觀眾人數最多的兄弟象隊換血成央B創造二連霸的佳績,讓2002年又回到近3,000人的水準,前景一片看好!

    轉播權之爭點燃台灣大聯盟

    至於台灣大聯盟的成立淵源,則是在1993年聲寶無法與俊國、時報兩隊加入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時便種下遠因,又在1995年時,原本負責職棒轉播的年代,被緯來以三年十五億四千五百八十四萬元的天價搶標後,埋下導火線。

    於是聲寶、年代聯手成立台灣大聯盟,並利用高薪、平等合約等口號,前幾年大規模從中華職棒聯盟挖角重量級明星球員,並配合門票(參觀券)的無償發送,並配合年代的媒體資源,也與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平起平坐,形成兩聯盟惡鬥的景觀。

    成立六年來,號稱「英雄出少年」、「只要棒球不要性愛」的台灣大聯盟,雖然利用媒體資源吸引釵h不同企業贊助,卻由於觀眾養成了不付費的習慣,以及球賽精彩度略遜等因素,連開幕戰端出好菜都吸引不了太多球迷的狀況下,在2002年,更積極地謀求與中華職棒整合的機會。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誕生

    雖然「兩聯盟合併」已經幾乎成為老生常談,但是終於在體委會的主導下,於2002年下半年起積極促成,終於獲得兩聯盟在以下條件下合併的共識:

    一、中華職棒聯盟不支出金錢。
    二、中華職棒聯盟不解散。
    三、中華職棒聯盟維持四隊主體,台灣職棒大聯盟則將四隊規模縮編為兩隊,共同組成規模為六隊的新聯盟。
    2003年1月13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成為台灣唯一一個職棒聯盟,1月13日,是這些事件的句點,也是新聯盟如何攜手出發的起點。2003年的職棒球季,將會令人非常期待!

    微笑一刀-劉義傳

    這篇跟上一篇一樣,為了兩位老將的即將退休寫的。不過老劉的比較難寫,因為過去的資歷沒有那麼顯赫~ ^^;

    之一,累積實力

    在花蓮出生、長大的劉義傳,從小就在花蓮市中念書。生長在東海岸、有著一半阿美族血統的他,自然而然在體力與耐力上,超過別的小孩子,因此也開始了他的棒球路。

    →談【怎麼開始打棒球的?】

    在職棒五年(1994年)之前,劉義傳的棒球生衙前半,雖然沒有成為超級明星般大紅大紫,但是卻也平平穩穩地,一路走了過來。青棒時,劉義傳進入台北體院就讀,與後來球員時期合作密切的翁豐堉、甚至是後來共同擔任教練的林百亨成為隊友,不失為一段佳話;只是當時的國手名單中,是怎麼樣也沒有出現劉義傳的名字。

    1984年入伍之後,憑著自己一身本領,照樣入選了陸光隊,延續了棒球的生命。不過由於剛從新訓中心結訓,因此在該年舉辦的「國慶盃」系列比賽中,表現不甚理想,以防禦率4.60排名最後;不過如果看到該年度的投手排行榜,也野i以想見當時棒球環境競爭的激烈程度吧 !沒想到,隔年陸光一口氣增加到擁有畟E欽、郭進興、陳明德、康明杉、陳炫琦、黃武雄、張見發、張鉅生、劉義傳、黃文成、陳逸松、謝長亨等十二位投手的龐大投手群 ,也壓縮了劉義傳的上場空間。

    →談【對當時自己的看法】

    退伍之後,劉義傳加入榮工,雖然榮工沒有打入最後的四強,但是劉義傳優異的表現,終於為自己爭到第一個國手資格,進入了中華白隊。隔年(1988)的秋季大賽,榮工一路打入決賽,最後與兄弟爭奪冠軍!不過,就算是郭李建夫與劉義傳的聯手,仍然擋不住那年兄弟強大的火力,最後被兄弟隊以七比零提前結束,榮工位居第二。同樣的,劉義傳再次讓自己入選中華白隊,連續兩年為國效力!

    →談【成為國手的感覺】

    為了1990年開打的職棒,三商在1989年也組成一支業餘球隊,準備成為職棒創始元老球隊!當年三商吸收了釵h球星,劉義傳也為了踏入職棒的理想,成為三商隊的一員。在當年的中正盃中,三商以全勝的戰績,獲得預賽第一,雖然最後只獲得第三名,不過在年底的國慶盃比賽中,不僅三商打入決賽,與兄弟爭冠,更靠著劉義傳的先發、翁豐堉的後援封鎖住兄弟的攻勢,最後以12比5擊敗兄弟,更因此得到該年的大會戊瓞I也讓兄弟在跨入職棒前的最後業餘聯賽裡,連續在春秋兩季獲得亞軍。

    →談【記得當年的獎嗎?】

    之二,「三十二歲的人,還是會進步!」

    跨入職棒的第一年,一方面由於陣中有著職棒開打前一年才從日本趕回來、投得一手好曲球的畟E欽獨挑大樑,一方面也是因為職棒剛開打,對投手群的定位還沒有非常清楚,於是劉義傳先發、救援兩頭跑,倒也留下六勝三敗一救援防禦率3.84的成績,也為三商虎隊取得上半季的冠軍!

    →談【剛打職棒就獲得季冠軍的想法】

    雖然職棒元年就打入總冠軍賽,但是最後卻以四勝二負敗給味全龍,喪失了唯一一次(當然是後來才曉得)得到總冠軍的機會。但也野悕顝w位不明的關係,再加上肩膀有點受傷,卻又找不出確實的傷在哪邊,讓劉義傳漸漸失去舞台,幾乎淪為敗戰處理投手。

    →談【那段時間的心態】

    職棒二到四年這三年之間,劉義傳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成績不佳而灰心喪志,反而更著重在持續的復健,以及重量訓練的加強,終於在職棒五年,發出耀眼的光芒!

    職棒五年,劉義傳由於表現穩定,被定位在球隊的守護神。當然一開始,大家對救援投手的印象幾乎都是一樣:「一臉殺氣、球速超快、外籍選手」;但是斯斯文文,站在投手丘上不管面對什麼對手,都是一臉笑意的劉義傳,雖然球速都在140公里以下徘徊,但是精準的控球、臨危不亂的心態及不求三振的投法,卻讓劉義傳找到了自己!

    →談【轉型(?)的心態轉變】

    最後,職棒五年的劉義傳,以6勝6敗13救援、防禦率2.66的成績,奪得該年的最佳進步獎!在頒獎時,劉義傳的感言,成為職棒經典金句之一,『只要努力,即使三十二歲了,還是可以進步!』

    →談【自己覺得當時進步的原因】

    連續五年(1994至1998、職棒五年到九年)之間,劉義傳維持著每年都有兩位數救援成左漪鶹A防禦率也維持在2.5附近(只有1995年到3.78),同時,為國內選手訂下一個不太一樣的救援王形象,也為自己贏得了「一刀」的稱號。在別隊球迷的心目中,如果是與三商虎對戰,又在三商領先的狀況下,看到劉義傳上場,大概是心裡最不甘願的事情。『怎麼這樣,這投手老是笑笑的,球又沒有一百五,為什麼都打不回來?』

    →談【對這種評語的看法】

    之後,劉義傳站穩國內第一把救援王的角色,朝著自己創造出來的「巨投之路」邁進。當時劉義傳也與被認為「投球動作過大,導致完投能力受影響」的翁豐堉,組成翁投前六、七局、劉義傳守住後三局的「勝利方程式」,名聞一時。

    →談【對「勝利方程式」的看法】

    一直到職棒十年(1999年)三商虎解散之前,劉義傳都為了手上沒有一枚冠軍戒指,顯得十分無耐…

    之三,成為兄弟人

    在職棒環境比較穩定的這段時間,一群希望回饋故鄉的原住民球員們,共同將「太平洋職棒聯誼會」的精神發揚光大,也推動了正式組織「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棒球運動發展協會」的成立。而劉義傳由於愛鄉心切,對公益又十分積極,在兩個單位裡也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94年起,這些職棒球員們為了延續東部地區少棒運動之發展,以及推廣棒球技術與展現純淨、健康、開朗的棒球精神;都會回花東舉辦「關懷盃少棒賽」,邀請東部地區的台東、花蓮、宜蘭為主的隊伍參加,以落實職業棒球員關懷少棒球員、回饋地方之熱誠。

    →談【推動關懷盃的心情】

    但是好景不常,職棒十年(1999年)11月8日,由於「經營困難」之故,三商虎球團在下午突然宣佈解散球隊,引起社會大眾、以及各界球迷的極大震憾。一個多月之後的12月13日,味全龍也跟著走入歷史,中華職棒又回到四隊的規模,從頭開始。

    →談【三商解散的想法】

    除了對球迷們造成一陣震憾之外,也是突然才曉得這天大消息的虎將們,也是各找出路去了。2000年1月3日,中華職棒對外公佈了各球團所吸手前虎隊與龍隊的選手名單,兄弟在經過對球技與品行嚴格的篩選之後,爭取到劉義傳與蔡豐安的加盟,是除了和信鯨之外,吸收最少球員的球團。兩週後,在兄弟的開訓典禮上,劉義傳非常明白地表示除了自己還能繼續在場上打拼之外,也希望在退休前能一償戴總冠軍戒指的宿願。

    →談【加盟兄弟的感覺或過程】

    職棒十一年披上黃衫,劉義傳為兄弟象迷們帶來了相當大的安全感。一方面是不用再看到黃衫兄弟們面對這笑笑又打不爆的投手,一方面也是因為劉義傳加入兄弟之後,為球隊貢獻了不少力量。

    雖然兄弟的換血步驟似乎還沒有完成,使得在該年上半季努力搶到第二名後,下半季卻後繼無力,在四隊中敬陪末座。不過認真的劉義傳依然繳出了3勝4敗9救援成央B防禦率2.62的成績,在證明了自己的確寶刀未老的同時,也慢慢與固定在後援出賽的蕭任汶,開始了當家救援的心得交接。

    →談【一刀看肉蕭】

    誰能想到,就這麼簡單,兄弟也培養出一位本土的救援天王…

    之四,轉入幕後

    雖然1997年(職棒八年)還在虎隊時,劉義傳就兼任過投手教練,不過來到象隊時,陣中依然是前兄弟救援王瓊茲,擔任投手教練的角色,因此劉義傳在2000年時,還是以球員的身份出賽,不過在場邊時,多多少少會將現在場上的狀況,以及心態上的調整心得,分享給陣中的小老弟們聽。

    2001年(職棒十二年)初,兄弟決定不再與瓊茲續任後,由劉義傳以球員身份兼任投手教練,負擔起教育兄弟本土投手群的重責大任。不過在3月17日,林易增的引退賽後,卻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則是始料未及。林易增引退當天,雖然延長到第十局,兄弟以一比三敗給興農,但是當天在新莊球場,卻吸引了當時少見的6,560名觀眾到場,可以說是當時少有的超人氣重量級球賽;這也導致兩天後的3月19日,林易增由守備教練升任總教練、原總教練林百亨轉任投捕教練。

    →談【對當時的印象】

    沒有人在當時就曉得,這一換,換出了兄弟新王朝!一方面林易增凝聚起全隊的戰鬥意識,一方面轉任投捕教練的林百亨,與救援王兼任的投手教練,在密切的配合下,聯手將兄弟的本土投手群,由各方的不看好氣氛下,第一年就教出了王勁力 、張士凱 兩位十勝的本土投手,以及一位本土救援王、防禦率王蕭任汶 !

    →談【對在兄弟兼任教練第一年就有此成績,以及林百亨的看法】

    →談【對球員成績進步的看法】

    當然,投手成績的提升,加上下半季陳致遠加盟後的火力效應,讓兄弟理所當然運用了原本的球員陣容,大幅提升了戰績;也順利在2001年9月23日,在台中球場以九比四的比數擊敗興農牛,奪得睽違近七年的季冠軍!也同樣在當年的總冠軍系列戰中,賽前不被看好、甚至打成一勝三敗的絕對劣勢下,連勝已聽牌的統一三場,大逆轉得到總冠軍!

    →談【以球員兼教練身份,得到第一個冠軍戒指的看法】

    「投球,就是要跟球搏感情。」

    劉義傳在2003年球季退休,擔任專職投手教練後,除了揮灑的空間更大之外,也能專心打造第二代兄弟王朝,為兄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談【對未來的展望】

    永遠的萬人迷-王光輝

    這篇東西跟下一篇劉義傳的,是因為聽到他們要在明年退休了,想寫點東西(如果有機會還得去採訪一下)留下來…

    之一,業餘時代

    從小生活在花蓮的王光輝,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因為所就讀的北富國小周廣輝老師的奔走,成立了北富國小棒球隊之後,才開始接觸棒球。當時又高又壯又調皮的王光輝,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創隊隊員之一,而且是當家投手 。

    就在隔年的花東區少棒選拔賽,北富國小打入了冠軍賽。雖然最後還是輸給了以六年級為主體的榮工隊 ,不過當時榮工隊當時的負責人,嚴孝章先生,由於非常欣賞北富國小這批球員,於是力邀他們加入榮工隊,後來也沒辜負嚴先生的期望,成為榮工的主力球員。不過,當時由於還是在「北華興,南美和」的兩大傳統棒球名校下,榮工隊也只能排在第三名;因此隊中的王光輝,在當時也沒有真正地名揚四海過。

    →談【回憶童年棒球路】

    一直到1985年,王光輝才正式踏入成棒,並且在當時國內最重要的「國慶盃」比賽中,以新人之姿,奪得打擊第三名。1986年,打完上半年的成棒聯賽暨中正盃之後,王光輝入選光華隊;並在十月舉辦的國慶盃,以四支全壘打,在強敵環伺下,得到全壘打王的寶座,入選中華隊國手,並從此成為中華隊年年對外比賽,不可或缺的台柱 。

    不過為了「免役」的資格,也讓王光輝小小吃了些苦頭。1987年十月,洲際盃的比賽中,由於王光輝體重較以往都重釵h,因此在面對快速球及守備的處理上,在旁人來看,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還在報紙上被以「王光輝不能再胖下去了!」為題,警告年輕球員沒事別增重,以免威力消失。

    →談【對該報導感想】

    1988年,則是在棒球這個項目,令人心傷的一年。雖然該年王光輝照例入選國家代表隊,世界盃中華隊也獲得第三名,該年代表隊更以實力堅強著稱 ,但是卻在一個月後於漢城舉辦的奧運的預賽中,連輸輸日本、荷蘭、波多黎各三場,無緣打入決賽,成為大家心中的痛。

    →談【回憶該年比賽】

    回國後,在1988年的國慶盃暨秋季聯賽,王光輝便以兄弟球員的身份出賽,並為兄弟寫下「春秋連霸」的輝煌紀錄!當時也為了從業餘棒球邁向職業棒球的殿堂,不論是球員還是球隊,都在戰戰兢兢地準備著…

    之二,打擊王的榮耀

    在各方不看好的逆境中,以及「職棒之父」洪騰勝的四處奔走之下,中華職棒聯盟終於在1989年開打,該年即為職棒元年。在兄弟、味全、三商、統一四支職棒元老球團之中,雖然只有兄弟跟味全是比較老字號的球隊,但是沒想到發展到後來,最晚決定加入的統一,卻跟兄弟成了最有歷史的職棒隊伍…

    從業餘跨入職棒,是國內棒球環境第一次的大洗牌。「老兄弟」羅世幸進了味全職棒球隊,一直到今日都還讓一些老球迷念念不忘;在前一年吳思賢赴日發展,也讓王光輝改練一壘之外的位置,增加了不少話題性。而為了增加職棒比賽精彩度,由國外引進洋將,也讓國內球迷們第一次能夠長期見識到國外投手與打者,不同的球風,也增加了另一種形式的對抗度。

    →談【剛打職棒的心情】

    1990年3月17日下午2時45分,職棒元年首場比賽在台北市立棒球場開打,滿場的觀眾14,350人來觀賞兄弟象對統一獅的比賽!一局下半兄弟隊最先上場的打者不是別人,就是「二壘手、第一棒」王光輝!雖然在那場紀念性的比賽中,四個打數只有一支安打、一分打點,但是這場比賽,卻是正式宣告國內棒球邁入了職業的階段!

    →談【回憶該場比賽】

    進行了一整個球季的比賽,選手們第一次面對這麼長的賽季;但是比賽進行到最後一場時,打擊方面的「全壘打王」、「打點王」兩個獎項都確定落入外籍球員手中!唯一還有希望將最重要的「打擊王」,留在本土球員的手中的人選,也只剩下王光輝有機會了!雖然兄弟象隊在職棒元年最後的戰績是最後一名,但是比賽當天,還是擁入了滿場六千人的觀眾,為兄弟在該年的最後一場比賽,以及王光輝來加油。

    →談【賽前的想法】

    『王光輝!王光輝!王光輝!』當每次踏上打擊區,來自四面八方如排山倒海般的加油聲浪,讓從職棒元年就號稱「萬人迷」 的王光輝,又再一次證明了他的魅力與威力。

    雖然賽前王光輝的腳就已經嚴重受傷,但是在教練團、隊友的鼓勵,以及「大局為重!」的考量,為了讓打擊獎項留在國內球員的手中,王光輝還是義無反顧,忍痛上陣!在全場觀眾的熱情加油下,雖然對手三商虎毫不手軟,最後以12:6大勝兄弟,但是全場觀眾注目的焦點:王光輝,在本役中仍以5個打席中,有4打數3安打、1保送的成績,最後以0.342的高打擊率,從味全隊馬斯手中搶下打擊王榮銜 !

    →談【對該場比賽的回憶】

    之三,逆境與轉機

    時值1996年冬,爆發了動搖國內棒球界,也影響深遠的大事:「那魯灣公司」的成立,以及隔年「台灣大聯盟」的四隊開打。這一連串的事件發展其來有自,不過受其影響的,不單單只是某幾個球員還是球隊還球團的高層而已。廣大的球迷,除了被分裂的職棒環境影響之外,後續陸續引爆的涉賭事件,更再重擊了台灣棒球一拳,讓台灣的棒球差點灰飛煙滅。

    由於「台灣大聯盟」的成立,與媒體有極密切的關係,自然曉得缺乏明星球員的嚴重性;因此到中華職棒來挖角,自然而然變成了最迅速的處理方法。身為中華職棒人氣最旺的兄弟象隊「不動第四棒」王光輝,更是不在話下,身在這場挖角風暴的中心。

    →談【當時想法】

    1996年底,台灣大聯盟宣稱掌握了中華職棒十二位明星球員;王光輝則是最先與洪瑞河領隊承認不止已經與台灣大聯盟簽約、還拿了簽約金的球員。誠實自是美德,但是也傷人甚深。不過在跳槽記者會的召開日,王光輝卻不像其他矢口否認跳槽卻又出現的球員們,反而在家三思之後,向媒體發出一封公開函:

    「做為職業棒球選手,在個人行為方面,必須以成為國民模範為己任,光輝對於自己因一時考慮欠週而曾有離開兄弟棒球隊之意念,深感懊悔歉疚,請球團、全體兄弟象兄弟們、球迷們及各界諒察。為了能對職業棒球運動展盡一己之力,在光輝擔任職業棒球選手生涯中,光輝願意繼續並矢志永遠為兄弟棒球隊效力,並願竭盡所能,善盡為職業棒球選手及兄弟象隊一員之職責,以球場上最佳表現回饋球團之厚愛與栽培,以及球迷之熱情支持。」

    如此的坦白,也換得了球團與球迷的支持。為了解決之前簽下的合約問題,兄弟象卻用了一招妙招,一狀將王光輝、那魯灣告上法庭;因為一旦兄弟象隊獲得勝訴,就可以一次解決王光輝的雙約困擾,確定王光輝是兄弟象隊的球員。

    →談【當時的感覺】

    雖然這個案子造成了不曉的震憾,但是王光輝的坦白,也換來球團主動為他解決問題的結果。在這幾年之間,雖然一直到2000年1月26日,台灣高等法院撤銷前審判決,認為那魯灣以高薪與王光輝簽約「屬於惡性挖角行為」,改判那魯灣敗訴之後,算是告了一個段落,不過這件事情對王光輝、甚至是社會大眾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談【對其他過去的人的看法】

    之四,角色轉換

    1999到2000年(職棒十、十一年),不僅中華職棒的觀眾人數屢創新低,兄弟象的戰績一直在倒數一二名間徘徊,連王光輝的狀況也差得可以。職棒十年,雖然幾乎全勤,但是打擊率卻低到兩成一五,大概是這位天才打者自出生以來從摸過球棒起,所打出最糟糕的成績了。

    雖然肩膀一直有習慣性脫臼的老毛病在,沒想到讓他打擊一落千丈的原因,卻是右手肘關節游離體,在關節腔裡磨擦,造成積水、卡住等問題…終於在兩千年七月開刀取出一堆碎骨。但是在這個球季,王光輝也只能留下出賽三十場、打擊率兩成五七、第一次單季無全壘打的紀錄,收起釘鞋療傷。

    →談【受傷的感覺】

    雖然如此,「萬人迷」可不是叫假的!就算是這段時間因傷中斷出場,依舊在明星賽中,延續連續出場的場次!職棒十一年的明星賽,雖然王光輝剛開完刀沒有辦法上場打擊,但是躲不過全場觀眾的支持,依舊先發完成一局的守備,在象迷的歡呼聲中,證明了自己的魅力之後才退場休息。

    →談【明星賽連續出賽感想】

    從職棒十二年的戰績上,可以慢慢看出兄弟換血的成效;但是王光輝與羅敏卿、林仲秋兩人,也正為了「千安爭奪戰」中,誰先達到累計一千支的紀錄,拼得激烈非常。雖然打擊狀況一直不好,但是教練團相信王光輝,依然在大部份的場次讓他先發!王光輝果然不負重望,終於在2001年8月3日,在台中球場面對中信鯨時,成為所花的場次最少(939場)達到一千支安打的選手!

    →談【一千支安打的感想】

    雖然還能夠繼續在場上奔馳,可是眼看著自己從職棒元年隊中最年輕的球員,到成為職棒十二年先發球員裡唯一的老將,王光輝交棒的心情是越來越濃。看著陳致遠、彭政閔、蔡豐安等人不斷成長,似乎交棒給年輕人的時間也快到了。漸漸地,王光輝退出先發陣容,每個時候在休息室中注意著場上的狀況,對要上場打擊的球員們耳提面命,王光輝越來越覺得退往幕後是更重要的。

    →談【交棒感想】

    經驗的傳承,讓兄弟象奇績似地,在2001年(職棒十二年)不被各方看好的狀況下,不但下半季如黑馬一般獲得冠軍,更進而奪得該年的年度總冠軍!整個總冠軍系列戰的七場比賽,王光輝雖然只有四個打席,沒有出現安打,但是在球賽進行時所進行的經驗傳承與諄諄教誨,無非更是另一種無形的貢獻!

    →談【其他球員談王光輝】

    雖然逐漸退居幕後,一次又一次在比賽關鍵的時刻,球迷都不曾忘記「萬人迷」的存在,盡情地喊著『王光輝!王光輝!王光輝!』。不過,看到隊上年輕球員已經成長,雖然對自己不能在退休前達到百支全壘的紀錄,王光輝也毅然決定在2003年球季引退,成為專職的打擊教練,並訂出中心棒次一個球季要繳至少60支全壘打、全隊合計90支的高標準目標。

    →談【引退感言】

    在球員生涯中,王光輝為自己打出一片天空,也留下了出賽966場,累積1008支安打,91支全壘打,打擊率2成85的好成績。轉換跑道後,能不能也讓兄弟二代象手中的球棒也發光發熱?

    →談【王光輝笑著說:『那有什麼問題!』】

    網路不滅?!

    大概沒有人敢講什麼是不滅的吧,假如整個宇宙真的是開始在一個Big Bang,擴張到現在,然後在某個時間點,真的又開始收縮的話,大概沒有「不滅」這回事了。不過還好我們用辭不用這麼精確,也不用在乎那些幾十億或幾百億年後的人嘲笑我們;我的意思只是,就像大家越來越依靠打開水龍頭就來的水、打開電源就來的電一樣,人們也會越來越依賴網路。

    之所以會帶到這個話題,是前幾天在回新竹參加劉兆玄教授徒子徒孫(我算徒孫吧)大聚嶽氶A在高速公路上想到要找一些資料,卻赫然發現,我已經把「上網查資料」、或是「上網」這件事,當成必要的選擇之一了。

    這麼說好了,我想要知道演Triple X的Vin Diesel,到底之前是在幹嘛的,我應該怎麼找?簡單,跑去www.hollywood.com,查一下就知道個大概了。要是不夠清楚呢?去www.google.com,一樣輸入他的名字,會有一堆多到不知道該怎麼看的資料。就算想看中文的,那也一樣,在國內幾個搜尋引擎找,理論上也會有一堆東西;只是音譯出來的結果會有所不同,比較討厭。再怎樣,去一些大陸的網站找找(最近找資料,發現越來越多資料是由大陸的簡體網站提供的了…嗯)也是一堆啊。

    好,如果不用網路呢?

    想了很久,也釦痡o去查報紙,但是得先想到Triple X大概何時上映,那之前可能會有一些新聞稿(只是我個人對中文新聞稿的正確性會打點折扣),去中央圖書館慢慢翻,可能可以找到一些;去金石堂或誠品翻一些電影類的雜誌,也多半會有專訪或專題報導,只是再過一兩個月可能又不見了。當然,打電話去電影的代理商(我看八成是沒有),或是一些電影通(現在的╳╳通,似乎都是網路上看來的資料?)的朋友問問,也酗]會曉得。

    但是,我只要花五分鐘,就可以猛然發現原來Vin Diesel只大我五歲,原來他是唸英文、想寫劇本的肌肉男,原來他也在Saving Private Ryan裡出現過…那為什麼不用網路查資料?

    所以囉,對我來說,網路不能滅。

    要是因為地震而沒有水、沒有電、沒有網路,我可以接受;因為那個時候能生存下來才是重點。但是在正常的狀況下,要是沒有,怎麼滿足我突發其來的好奇心呢?

    消失掉的網路公司,不是因為網路不被人需要而消失。倒掉的蛋塔店,也不是因為沒人吃蛋塔而倒掉。當然可以說是競爭太過激烈,現在外面一堆SOHO啦、比我們還小的公司啦,用連我們都覺得很怪異的低價去搶案子,當然也有接一堆結果養不活就消失的。所以,是不是也表示這些消失掉的公司,是因為自身的體質沒有辦法撐過這段寒冬,所以被自然淘汰的呢?

    當然是。一堆大師說過這些話,我也不用多說。

    不過問題在於,對「大師們」來說,網路對他們的意義,並不一定跟對我是一樣的。我在這幾年內累積知識、能力與關係的方法,都來自於網路,或是以網路為基礎。網路被否定,等於我的價值被否定了大半,或是我個人會對KT的價值否定掉大半。但是,從自身的經驗講起來,網路為什麼會消失?沒有道理啊!

    頻寬(連結網路,不過是企業或是個人)的費用越來越低。
    門檻(圖形化介面、瀏覽器)越來越低。
    資料越來越多。
    機制(線上交易、各種社群等)越來越成熟。
    使用者比例越來越高。

    所以呢?所以,呼口號囉,「網路不滅!」

    所以,我們會繼續努力的,在網路上活著。

    做認為對的事情?

    做一件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有時簡單,有時困難。最近遇到的事,可能旁人看來簡單,但是因為牽涉到自身的理念與決心,於是困難。

    自從接手兄弟象官方網站之後,我覺得自己跟自己的同事們,蠻盡心盡力的。一、二月開始洽談,開始製作,到三月推出測試版時被罵到不行,四月時發現雖然以為能夠在曝光上有支援卻力不從心,跟接下來幾個月把官網做到越來越少人講話,也把網路象迷的社群算是經營得不算太差,並且還擴張人力(在這種大家都緊縮人力的時候,這個決定是下得蠻積極的)去試著把官網內容越做越多、規模越做越大,應該都還算是對得起給我們這個機會的兄弟象,以及我個人自己的良心。

    前一陣子開始有個想法,不論是對棒球迷、職棒迷或是象迷來說,職棒十二年神奇地獲得下半季冠軍,又在總冠軍賽以一勝三敗的絕對落後狀況下,最後以四勝三敗逆轉封王,不但是讓職棒簽賭案的陰影漸漸轉淡,還見接刺激到後來的世界盃棒球賽,以及職棒十三年的票房與球賽精彩度!但是望眼所及,這段很可能非常、非常重要的職業棒球里程碑與轉折點時,並沒有看到任何深入報導與紀錄的發生,剛好又再官網上推出了獨一無二的「球員日誌」單元,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目光,也累積了不少的內容,所以難免把這些事情整理成冊出版的責任與權利,加諸在有機會做這件事的自己身上。

    不過不曉得是之前與球團溝通不是很好,或是真的這件事情有很大的瑕疵,球團那邊的窗口,似乎對由拓連來出版一本報導性書籍的事情不甚以為然。一方面告訴我有很多事情要考量(當然,也十分感謝關心),一方面也對我們有信心上的不足(這也沒辦法),但更一方面告知我負責這件事的同事,若我們出版這樣子的書,「會有侵權的問題」,還在同一通電話中,講了不少次。

    這實在是一個很難的決定,一邊是自己的理想、目標、與努力的方向,一邊卻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又是關鍵性人物的否定(我是幾乎沒有與兄弟象領隊接觸的機會,倒也習慣了)…但是左想又想,六法全書放在旁邊翻了又翻,請教過球評(曾先生說沒問題)、記者(王先生很有興趣)、出版界人士(某出版社十來年前曾經出版過一系列),跟對照現有狀況(報紙、雜誌成立時,或是出版綜合性報導書籍,是否要向每一個對象與現象申請授權),結論是:這件事,能做也該做。

    若是想了半天,自己也覺得問題很大,事情就很簡單:停癒C但是就是怎麼都覺得自己的想法跟做的事情是對的,卻又遭到質疑,不禁無時無刻不問問自己:該做嗎?

    晚上,終於自己下了一個決定。從來,我都是做我認為對的事,並且堅持,就算是路不好走。若是為了一些目前判斷沒問題的反對意見而中止,我很怕自己妥協之後,以後會喪失對自己判斷力的信心,跟習慣與妥協,更糟的是,不再敢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所以,這本目前暫定名稱為「黃朝再現-職棒十三年兄弟封王之路」的象迷專屬、以本年度十大戰役為主的書,似乎已經蓄勢待發。但是在事情沒發生以前,永遠會有變數,所以敬請期待,十月時,就會見真章了。

    我只是不想,自己變得…不是自己,如此而已。

    現金的壓力

    說起來,應該也算是件好事吧!我們這群「網路狂飆時代」的年輕人,突然之間大家想的、做的幾乎全部都是非常傳統的…事,沒有聽到太多的增資案,沒有看到太多的商業計劃書,也沒有遇到太多以為自己可以一飛衝天的小朋友。反倒是,大家整天想著怎麼省錢、怎麼賺錢、怎麼撐得更久;尤其是怎麼讓自己不變成下一個曾經嘲笑過的,網路泡沫。

    在這兩三年間能夠獨立作業的朋友們,包括我們自己,也閉O為了自己的想法,或是說是理想,或是願景。為了摸索這個過程,大家都花了很多的學費,包括真正的金錢,或是時間,或是人際關係。有的朋友為了理想而忽略了營收,最後錢燒得乾乾淨淨(或是還沒燒完就被迫沒得燒);有的朋友為了活下來,原先的理想只能當做大招牌,也有人在理想跟現實之間戰戰兢兢,勉強維持個平衡。

    我們?簡單的是,似乎倒也沒有真正太偉大的理想,只是想做出些事情來吧。也因此,我們的腳步也不停地在調整,為了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東想西猜,用了想像得到的方法,只求現金轉得過來。唷?早個兩年,現金流量表都還只是紙上談兵的工具,募集資金的手段;當時有多少人,真的有那種能把現金流量表很嚴肅看待,當作使命的年輕人?也陶o只是太過樂觀估計的,大概比較多吧。

    這陣子,為了能夠活得久一些,又為了能配合大家的專長,做我們會做、能做而且想做的事,非得拼命去想怎麼讓現金轉得動不可。沒有財務操作的本錢跟經驗,通通用小本生意的作法,想盡辦法收現金進來,然後在付款的方式與時間點,做比較緊的拿捏。想當然爾,利用「兄弟象」這個金字招牌,配合上對會員的經營與電子商務的技術,會是比較快速的方法。這是為什麼雖然錢已經轉得很辛苦,還得在七月初,忍痛做一些人事調整的原因。

    當然慢慢來,也野i以活得更久,但是,也相對很不小心地失去了把事情做好的時間點;衝得太快,又一定有非常大的危險。怎麼利用手上的一點現金,做好整個流量進出的管控,在自己的能力內,把事做得最多最好,並收到最高的效益,顯然是非常大的考驗。不管是對我個人,還是對我的同事們。但是過得了這一段,不管是對誰,都應該能夠變成很重要的經驗與成長歷程吧。

    現金的壓力,大到幾乎每個人都有感覺;討厭的,是降子會讓很多事情看起來真的很不踏實,或是不像大公司那麼穩定,但令我反倒開心的,是這樣子的狀態下,卻能夠讓大家目標一致,以同一個基準(或相差不大的共識),不需要太多解釋,就自然而然以「解決現金壓力」為優先考量,做出對這個思考點,各自認為最有利的決定。當然見解各有不同,但是至少這樣子一來,溝通會簡單釵h。

    雖然如此,還有更多要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