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ktchiu

開了公司、娶了老婆、生了兒女、房子車子一樣不缺卻都幾乎是銀行買單的近中年人。

兄弟官網個人觀

當然,應該有很多人一看到標題就會跟我說:「光宗,誰都可以有個人觀,就你不太可能…」之類的話;也許是因為我涉入太深,也許是因為我很任性,也許是因為現在還是在所謂的過渡期…只是,趁著農曆新年假期的最後一天,把自己一些個人的想法拿出來檢視一下,應該也不失為做為對自己做過的事與想做的事的承諾,或是紀錄吧?

或許您曉得,或許您不曉得。拓連能接下兄弟象官方網站的事,其實跟近十年前我們一群朋友在台大電機BBS的象迷板混很久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因為兄弟象官方有個「大象會」的組織(到今天都還存在,只是沒想到我會對這事有一點點的影響力),我們就把自己稱為「小象會」,還做了衣服、常常出來看球、一同為兄弟加油等等。也有很多老骨頭還記得大狂的過世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包括我在清交兩校辦了「志宏盃」壘球賽這種事(我先辦了兩屆吧?後來由大狂的清大資科接著辦)…其實要是他還活著,這應該叫「狂宗盃」或之類的名字…唉。但是這批老骨頭慢慢因為工作、學業或感情,慢慢離開這個虛擬的圈子,只有一個很優秀的學弟繼續撐著,好馬。當然不是只有他撐著,只是進來最早而到現在都還有大神(這是在MUD那段時間來的名稱嗎?)般地位的,我只記得他罷了。當然撐得越久資源越多,兄弟象活推部的汪經理,也因為「小象站」(正式名稱應該是「兄弟象迷聯誼會」吧?)而與小象會熟識。

在跟我接觸之前,兄弟象官網應該有至少一兩個版本的過渡期,但是通通因為一些因素而消失。由於汪經理問到了好馬,好馬也大致上曉得我應該有這個能力,剛好當時我也正處於正在思考要怎麼繼續持續這創業的未來,職棒也尚未回春(今天其實也還沒有吧!),所以就以「讓兄弟官網能自立更生」為目的,接下了兄弟官網這個網站,呃,或是說,生意。也就這樣子,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兄弟象官方網站,開始了。

在我的個人認知裡,其實官網到現在還是處於初期的階段。因此在官網開始的初期,所面臨的一個大課題就是:「如何利用兄弟象官方網站的服務,創造它生存的條件?」因為網路泡沫化(泡沫化了嗎?只是這樣說大家比較知道吧)的關係,很多人都對電子商務與收費服務的未來與現在,抱持著不太相信的看法。但是我卻認為在這個特定的族群裡,提供適當的服務就有生存的價值,尤其是把我自己套在象迷的圈圈上的時候,更會這樣確認。於是我們先從簡單的網站開始做起,增加一些有料的服務(其實應該說是機制,跟大象會並行)外,也慢慢試著往電子商務的部份發展;其實很多做法跟想法都不是很「正統」的電子商務大手筆做法,但是也許是因為象迷們也能體會這份艱苦,托大家的福,我們慢慢地做了起來。所謂做起來者,是說我們公司進貨出貨營業額越來越像樣(不用抱太多想像,離賺錢還有一段距離),人手也越來越多(開銷越來越恐怖),我們面對的客戶跟責任也越來越大。

當然在我們的經驗裡,電子商務不是不能做,只是在我們處理的流程中,進貨速度與庫存度掌握,變成是整個訂單的瓶頸反應。一開始是付款方式,但是現在我們有劃撥(可能二月初要停掉,又慢又漲價)、ATM轉帳、線上刷卡、玉山的eCoin跟自己的電子錢包,越來越方便。但是當下單的客戶越來越多,沒想到金流、資訊流都正常時,物流(尤其是卡在庫存這邊)卻變成了先天上的瓶頸,同樣也增加了客服部份的負擔。在新的一年裡,希望這邊是可以大幅改善的地方。

到了2003年初,算是一個轉唳點。當時洪領隊與汪經理希望藉著新莊與天母球場的劃位,增加上班族球迷的方便度與舒適感,因此一邊規劃了票價的調整(從全票250變成300),一邊試圖在軟硬體上尋找配合廠商。誰知當時比較強勢的不是兄弟,而是網路售票的廠商,當時還不能確保是不是2003有更多人看球,因此網路售票的廠商都還是一邊仗著聯盟票務組在印票時無法劃位的弱點,一邊咬著相當高的拆帳比例,希望藉此讓想劃位的兄弟能讓步,分食這塊台灣表演類(是嗎?)票務的最大宗。只是兄弟沒有讓步,計劃依然進行,然後就變成一通電話打到人在合歡山上看雪兼得高山症的我,告訴我「今年要做線上售票加劃位」,讓我想想應該怎麼做…

當時其實我也曉得這事難搞,而且都二月了,三月初就要開幕戰;問題是話已經放了,也只好想辦法搞出這套系統,只好在那幾天試著把東西生出來。當時其他人還卡在動動網的案子上出不來,全部的事幾乎都要自己動手搞,不過也沒什麼別的選擇,想像中票務市場也不會太小,就只好開始搞了。只是這些程式的寫作與維護怎麼辦?我們本來是希望像MLB.com的售票一樣(其實是用TicketMaster.com的系統),在購票時加個10%的票務處理費在上面,只是汪經理不希望造成球迷太大的負擔,硬是攔腰砍了一半,只同意讓我們酌收5%的外加處理費(因為當時兄弟不內退給我們)。當然球迷還是覺得這5%加得沒頭沒腦,我們也還是做得叫苦連天,只是這線上購票還是生出來了就是。附帶提一點,當然這5%可以不用加在消費者身上,趴數也不見得非這樣子不可,只是不跟球迷拿就是跟兄弟拿,不是拿5%就是做到做不下去(等著看元碁售票會怎樣囉),當然這也不是斂財的藉口,我還是希望最後能做到正常化,有足夠的量支撐或是其他的來源,讓這筆費用不加在小球迷身上。

就這樣,2003的官網跟拓連,也都還算過得還不錯。只是討論區在這其間改了一兩次版,功能跟外觀上都有改善,連留言板也一版一版地更新。但是這中間其實也發生了不少事,像是在留言板上亂罵人被我警告,還敢叫媽媽打電話來耍狠的小朋友(這真的讓我對台灣的未來很憂心!),或是討論區裡一波一波出現的異議份子們。其實我不是很清楚該怎麼稱呼這些人比較好,但是我還蠻感謝這些人的存在,只要他們言之有物就好;這中間出現的我只記得像是jjava、雲仔、最近的solan、冬瓜等人,有的只愛灌水,有的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兄弟象,也有的只是上來罵人洩憤。我一直希望官網討論區是個不管是不是象迷都能來聊天打屁交朋友的地方,畢竟別的網站討論區要嘛人氣不夠,要嘛我管不著但是一團亂。很難得能有個人氣討論區還能讓我插上一手,讓它好好長大的地方耶。只是現在人多到一個程度,新陳代謝也快了些,也許在2004年的球季前,我應該想想怎麼讓它一邊維持一氣、一邊能有高水準的討論口氣(內容次之,畢竟在網路上,口氣較內容更容易吸引不洽當的目光)。

然後,就到了2003下半季開始,讓我傷透腦筋的事件:「官網回歸兄弟」。光看我用字就曉得我的想法,我們其實本來認知上,就是「官網本來就是兄弟的」,所以才有「回歸」一辭;只是之前兄弟也許沒有想到,也許不一定有能力,所以我們才先這樣子一路做下來。但是如果官網一直都像是個人網站也就算了,那麼只要找一兩個人去分這個工作,整個網站也就能夠維持;但是現在的官網把票務、電子商務、付費內容、行動通訊這些拉裡拉雜的東西通通一併做了起來,尤其都還是多多少少有些收入的(不然怎麼活啊),就讓這事情變得相當複雜。光說「回歸」這事,到底什麼本來是兄弟的,什麼是本來是拓連的?拿掉了兄弟或是拿掉了拓連,它又應該長什麼樣子?或是兄弟決定要把官網回收自己做,又應該要做怎樣的準備?

當然,我至少有這幾種選擇:帶槍投靠、棄之不顧、共榮共存。第一種要看兄弟願不願意,第二種要看我願不願意,第三種則是要花時間慢慢搓;喜歡做好人又想要維持影響力的我(說真的,真心話是:我們不想看到這一手做起來的官網因為人為因素消失,或是變爛),選擇了最難做但是做起來最對得起自己的第三種。中間過程不用說太多,總之是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密集地開會,一邊把目前兄弟官網到底有多少東西搞清楚,一邊把這些東西代表的意義與價值跟估價單弄出來,一邊也得做好各種準備,只希望讓官網不管由誰主導,在2004年能順暢地為球迷服務。還好最後大家都達成了共識,就是短期內兄弟沒有辦法把所有事情都回收,我們暫時以「將來官網會回歸兄弟」為目標,一邊慢慢先把部份功能與責任回歸兄弟,一邊繼續官網的經營。

在2003跟2004的中間,多了一個似乎可以改變一些事情的合作夥伴: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裡的胡先生因為官網有電子錢包而找上我們,想要談一些合作案,我卻偶然發現他居然早年(也才幾年前)參與了我當時印象非常深刻的「矽谷時報」創業團隊,也因此多聊了很多事。當他拿出他也在用的台新兄弟信用卡,提到我們可以藉著資策會的重要地位來成就一些應該服務球迷的事時,這成了很大的一個變數。包括官網的一些支出、包括2004的票務、也包括了很多有趣的新服務,也在這陣子被討論得很勤;希望能在開打前,讓大家看到我們的一些作為,目前就不太合適多說太多。

一時興起,聊了一些我個人對官網迄今的一些小歷史與想法,以及對未來的一些期許。也許您曉得這些是什麼,也許您不知道。就當我在碎碎念吧,呵呵。

最近的職棒新聞

最近的職棒新聞不少,但是似乎都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些,總是覺得後面有些什麼事情。當然有些可能是好事,也有些可能不是什麼好事;事情嘛,怎麼看都可以,也怎麼看都有人亂看,就讓它多個解釋又會怎樣、或是不會怎樣?

中華職棒十五年的賽程表遲遲未定案。

自己在前幾天跑了一趟南部的幾個球場,從高雄立德、澄清湖、屏東、台南市到嘉義縣、市,深深覺得幾個球場間的難為。立德棒球場在1998年之前,一直都是每年必排三十至五十場的主要場地,觀眾人數也不算太差;但是1999年之後,被北有台南統一、南有澄清湖球場的夾擠之下,幾乎變成有一場沒一場、可有可無的小場地。但是今年突然冒出La New高熊隊,但是認養的澄清湖球場又在維護中不能練球,所以也想要移師立德棒球場練習,也讓場方找到空隙想要努力一番,讓職棒也能在高雄立德棒球場進行…但是這事似乎還是未能如願。

嘉義縣棒球場雖然硬體相當不錯,但是迄今未有大比賽在該處進行,也是有其時空背景;不論球員涉賭是不是跟嘉義縣球場有關,但是還是有球隊覺得當地是龍蛇雜處、狀況難搞定的。加上TML與CPBL的分家,以及第一年嘉南勇士就認養了嘉縣球場(雖說是認養,但是大概只有合作),在該地送票送到大家不想看要錢的球賽,也讓中華職棒的球隊很難在該處排好賽程,還連帶讓中信鯨在認養嘉義市球場後,經營得十分辛苦。

也陷N在這些人事時地物的相互角力下,賽程表需要一改再改,到現在第七版才大概有大勢底定的感覺吧。說真的,這種事東聽聽西看看,也實在沒有辦法在現在的大環境下苛責什麼了,只是同情…

洪領隊對「判將」釋放善意。

先說我用「判將」只是隨著媒體一起用,也先講點別的。其實就聽到看到的來說,「2003總冠軍第六戰事件」不可謂影響不深遠。當天的慘況已經過透SNG在全國都看得到,但是現在是有一個問題:領隊您說票的數量是正確的,那票到哪裡去了?雖然事情過了幾個月,但是大家心中還是多少存在這些問題;只是就我所知,票,不是只有兄弟在處理啊,怎麼通通過錯都推給兄弟了呢?媒體記者曾經在賽前透過聯盟訂票,總數快要接近一千張,這些票也被領隊保留給球迷,但是也讓這段時間內,領隊在媒體上吃足了苦頭。講這個,只是想表達一件事:媒體上看到很多事都只是一個面,包括我在說的話也是,只是領隊真的不是壞人,而且很單純地為球迷好啊。

但是他這樣子的個性,也讓兄弟遭受過幾次危機,雖然都是有人藉著他的個性來安排一些狀況才發生的。不過至少在棒球這件事情上,他並沒有放棄,也因此讓很多塵封已久的往事,得以讓大家再從另一個角度想想。試想:要是兄弟在2000之前就一氣之下,步入時報、三商跟味全的後塵消失,現在還有人看職棒嗎?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當初這些老球員的離開,的確對兄弟造成很大、很大的打擊!不光是實際的戰力,在企業形象、球迷流失(後來證明這事影響不大)、先前投資在球員商品等等的開銷,就真的讓在各球團裡算是數一數二沒錢的兄弟吃足了苦頭。不過其實在之前的這段時間裡,據說領隊提到這些所謂的「判將」時,感覺並不是一視同仁地排斥,有的是可惜,有的是厭惡(不是離開的事,而是更糟的事),也有的…是很深、很深的痛心。

當然,我想領隊也陴{在心裡可能想的是「如果當時…就好了,那現在是不是或部K呢?」對他來說,李先生的離開可能是最冤枉也最可惜的事情,只是不曉得在雙方揮撒善意的同時,是不是也有那麼一點可能,在蘊釀著鳳回巢的好戲?也閉O在這麼寒冷的東西,可以讓人想到就心頭一熱的猜測吧。

中信鯨隊大幅人事調動

從去年壹週刊在總冠軍賽開打前(2003/10)爆料中信鯨打放水球的醜聞,2003/10/27林仲秋請辭總教練、由投手教練徐生明接任,2003/11/9釋出林岳亮及不再與黃鈞瑜、何獻凡、康明杉三位教練續約,2003/12/10郭李建夫宣布退休,到一月十四日做最大規模的釋出宋肇基、楊松弦與洪啟峰三位A級選手,可以說是負面話題不斷、動作也不斷。

其實以圈外人的角度來說,中信鯨的選手一字排開,絕對是一支讓人看了心驚膽跳的球隊;但是為什麼除了在2002年總冠軍爭霸時被兄弟難看地以四比零清盤之外,球隊整體的戰績怎麼打都打不好?都是外人怎麼看都看不懂的戲碼。當然也如同某些教練所說:「中信是支不會打後半段的球隊」,只要是運動就沒有辦法排排站看價碼知道結果,更遑論是不到(至少是)九局下半三人出局不曉得結果的棒球比賽;如果最後幾局沒有黏性,又怎麼讓對手害怕?至少2003爭冠的兩支球隊,都是以精簡人事、軔性十足著稱的球隊,更可以說明這種看法。

估且不論這些被釋出的選手或教練,個人品德上是否有待改進之處,我們在一般的環境裡,都應該還是會看到有些同學或同事雖然個人的表現不錯、能力也很棒,但是在團體生活中,就是會影響整體的績效的狀況發生吧?

當然在重視團隊紀律的棒球環境中,少數精英份子如果沒有辦法配合球隊作戰,也會讓球隊陷入戰績不佳的泥沼中。還是那個例子:2003球季的興農牛與兄弟象的球員,一字排開後的投手跟野手,國手經歷與薪資都略遜其他幾隊,但是反正棒球是結果論的比賽,最後2003爭冠的是這兩隻球隊,就應該可以說明一切。而壯士斷腕,絕對是中信體系想要整頓球隊的手段之一,再加上這些人被砍掉後,很多球隊都捏一把冷汗,深深覺得在2004年時,中信鯨會是很恐怖的球隊,應該可見一斑。

先隨便講了三條,等有空再補上吧。反正這些只是個人看法,有緣看到的…就當看看另一個球迷想法就是了。

資質與實力間的落差,誰之過?

有的時候,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但是它的發生也酗ㄔN表任何人的錯,或是牽涉在其中的所有人都有錯。但是「是非」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加上各人心中自有定見,似乎越來越難「自有公論」。

2003/12/15的聯合新聞網上,有著「中華職棒球員釋出 失業的一群」報導,提到就在2003年末時,各球團釋出的球員名單。除了早先報導中,中信鯨釋出的林岳亮、蘇立偉,以及將要退休的郭李建夫之外,統一林宗毅、蘇煒智,太陽林正偉、張琮貴,興農羅仁成、郭耀文,與兄弟陳興昌都在這一波的解約名單中。

國內職業棒球,一直沒有足夠的訊息曝光方式與管道,也陴y團的經營人不一定會認為這些資訊都需要一則一則公開說明,或是因為大家都沒有這麼做所以我也不用這樣做,但是在球迷的眼中,支持的球員突然在球團沒有任何表態的狀況下消失,再從報紙的角落才找到已經被釋出的報導,情何以勘?難怪這篇報導會在網路上引起廣泛的討論,並且以質問球團「為什麼不多給球員一些機會?」的問題為主。再加上「成立二軍」一事沸沸湯湯,更令球迷們難以接受「都要成立二軍了,為什麼還要釋出當初選進來練了這麼久的球員呢?」

暫且不論中信鯨釋出球員名單的複雜度,其他幾支球隊的解約球員,多半是在業餘時期雖然沒有顯赫的資歷,但是論天份資質都是讓人不得不多看一眼的好手,因此在入隊前,也或多或少引起各職棒球隊的爭奪。當然在球迷眼裡,看來又是另一番滋味:「怎麼當初搶他搶得頭破血流,現在又因為教練帶不起來就拋開呢?」

先看看現在所謂的職棒環境。職業棒球的球團,當然是立足在希望終有一天賺錢,或是至少不要虧那麼多錢的願景下經營;以曝光行銷為主的球團,當然也不能因為光挪原本的行銷預算一小部份就能養一支球隊,而隨便支出。況且2003年出現號稱第一個賺到錢的兄弟象隊,更加深了其他球團經營者的信心!但是,兄弟象今年的營餘,並不是站在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上…

球迷回來了?相較於十餘年前全民對職業棒球的瘋狂程度,自從職棒涉賭事件後,幾乎象迷仍然在球迷成份中,是一支獨秀的。也因此,各職棒球隊看到兄弟經營球迷的成奶妙氶A從早期想要以「假性主場制」培養屬地球迷失敗後(統一獅的台南、中信鯨的嘉義,不過興農牛的台中則小有成績),紛紛轉而「多排比賽在台北球場,最好更多與兄弟的對戰」為票房收入的良藥。在這種狀況下,讓有兄弟的比賽,尤其是兄弟還連打了三年總冠軍,似乎表現出一付「職棒球迷回來了!」的榮景…但是從數字來看,平均每場3,195的觀眾人數(還不論中間有多少灌水場次),只能說職棒前七年的一半而已!所以,球迷真的回來了嗎?

職棒商品熱賣?再從商品熱賣的新聞來看。整個職棒產業的相關商品營業額,從2002年的兩千三百萬(兄弟佔了兩千萬)營業額,成長到今年的近六千萬(兄弟則有四千萬)營業額,是否真的代表職棒相關商品真的熱賣了?當然,光看營業額的成長絕對不會錯,兄弟在總營業額的比例也從85%降到了70%,這絕對是好事。只是職棒商品必須不停地推陳出新,因為加油衫一個人能買幾件?更不用說在品質不穩定的狀況下了。手機能換幾支?襪子能穿幾雙?先把球迷的餅做大,而不是先把一堆東西塞給球迷,才是長久之計啊。

廠商紛紛投入職棒?當然不是每個隊伍。雖然招商成央B贊助金額若干等等新聞每每在讀者面前曝光,但是在號稱的營業額後面,有多少是這些職業棒球球團真正的收入?而前面提到「兄弟獨大」的狀態,在廠商西瓜偎大邊的心態下,更是兇猛。在沒有其他球隊相關資料下,兄弟光2003年就有超過兩千萬的贊助金額;只是多少是現金,多少是商品的交換,以及相關配合行銷的各種成本,則又是另一套計算方法了。

棒球成為全民運動?自從筆者從美國回來,深深覺得台灣很大的問題就在於「台灣人(或說中國人在台灣,均可)沒有運動精神」!多數人從小被學校老師與家長規範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長期參與「有正式規則的團體運動」機會少之又少;但是從小打棒球的小朋友,多半又被灌輸了太多的勝負觀念,讓單純有趣的運動(英文棒球比賽的比賽叫做Game)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也讓天份好、資質佳的小朋友為了戰績挑戰人體的極限。就算是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也寧願在網咖、街頭閒晃,並不會參與具有團體運動精神的活動,那麼,怎麼能怪現在的台灣在政治(政治乃眾人之事)上一片紛亂?又怎麼能說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有運動習慣與運動精神?

上面談到的四點裡,第四點又會回到第一點去;沒有全民運動這個因素的支撐,棒球不會深入各個階層,也只能讓球迷停留在比例罷了。台灣就只有兩千多萬人,真正習慣棒球的人,又有多少?您會來看這篇文章,週遭的其他朋友呢?

這,就是我主張「一切並不是站在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上」的原因。

再加上,棒球規則雖然單純…應該說是既單純地要維持各種賽事進行中的平衡,又因為狀況複雜到很難一言道盡,但是在美國發展了一百多年、日本也有超過一甲子的成熟制度相比之下,國內的各級棒球,特別是身為龍頭的職業棒球,都還在開打十多年後,仍處於蓽路襤薊熄布q。

棒球是一種講究「結果論」的運動,而特別在球員的培養,連身為科學大國、棒球大國的美國都沒有辦法利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多高、多壯、條件多好的一般人就是有打好棒球的天份;因此好球員端賴培養,更著重於比賽經驗的累積。這是為何在日本至少有二軍、在美國更除了大小聯盟外,還細分成至少Rookie、A、AA到AAA的各種聯盟。讓不論有沒有天份的球員,為了自己成為大聯盟的一份子的理想打球,並且能夠循序漸進,是這種「農場制度」的意義。那在台灣呢?

先講現況。除了兄弟象隊的領隊是老闆兼任的,其餘各隊都是吃人頭路的職員擔任。在這種狀況下,能夠在領隊會議上,斬釘截鐵為政策負責的人自然不多。其他各個球隊,當然多少也必須以如何增加球隊獲勝的希望、獲利的機會,以及如何降低球隊的支出作為目標。在這種心態下,現在的職棒球隊,一個隊幾乎都不超過25人,也沒有「傷兵名單(DL)」、「二軍」等等的各種制度;受傷或是狀況不好的球員,只能在正式的季賽間在場邊調整,至於比賽的感覺,更要靠正式的比賽磨練!在戰績掛帥的中華職棒中,球迷看到派出二線投手的感覺多半都是「我付了錢你還讓我看消化比賽!」而非「我想要看某隊磨練球員~」

在這種心態下,空有天份但是實戰經驗不夠的球員們,要如何轉資質為實力?

二軍。但是講是講二軍,雖然在2004年似乎就要成真,但是長久以來,「經濟規模不夠」與「選秀制度」的不完善與各種變動,讓二軍成為各球隊心中的憾事。以2003之前的台灣棒球生態而言,職棒與業餘二元化互爭龍頭地位的現象,在僅有業餘球員參加重要國際賽事下,是不得不然;但是當開放職業球員參與國際賽事後,擁有固定賽事與賽制的職業棒球球隊,成為重要的關鍵球員來源。也因此,終於在派出職業球員精華,並且艱苦贏得2004奧運參賽權的亞錦賽後,確立了職業球團在國內棒球界的不可或缺性!也因此,體委會開始重視培養球員的部份,也積極地參與了二軍的推動。

但是體委會只是希望有個「二軍」能夠讓球員不要荒廢球技、多一些比賽的經驗,甚至能夠增進球技,但是在各球團的想法中,也釵h少都會有著「叫我出錢生二軍出來可以,但是在看不到收益的狀況下,為什麼要投入大批人力跟金錢?再說,養了球員又不一定以後就是我們隊上的,那為什麼要我養?」的想法吧。連最基本、能夠平衡實力而亦為美日職棒所用的「S型選秀」都會被否定,還在根本沒有制度的狀況下隨口說出「逆指名」這種需要嚴密配合的制度,也麥鷁M都不是長遠之計,但也是吃人頭路、看短期效果的球隊非如此做不可的方式。

就算2004將有二軍成立好了,各球團也能力認真考慮二軍的賽事怎麼進行、場地怎麼安排、人員怎麼訓練嗎?也野u能從基本動作教起(這又是另一個話題,基層棒球的底子打不好),連上場比賽都說不上,那算是二軍還是棒球基礎班?對這些球員們來說,二軍勢必是沒有多少薪水(一軍也不多!),又沒有曝光度與知名度的苦差事;比起在業餘球隊穩定的工作與未來的保障,或是更高層次的美日職棒殿堂,中華職棒的吸引力到底在哪裡?

回歸主題,如果是這樣子的二軍、這樣子的制度、這樣子的薪資結構、這樣子的大眾心態,在整體環境不會有太大改變的狀態下,要怎麼樣才能把有資質的球員,成它a轉化成有實力、能上場且好用的球員呢?問題既然這麼複雜了,顯然不是治標就能稱之為良藥,也不是在奧運奪牌就能把這一切沒有規則的規則合理化,也不是隨便把國外行之有年的系統,東切西補地搞成一個四不像,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想要全盤思考問題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立足點,才能從頭出發,找出更好的方式。

也部A「全民運動精神」才是最後的解答…的立足點。

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 (XIII)

雖然肚子很餓,但是我們還是拿著一張折價券,一路坐公車回市中心,準備到SOMA去找一間聽說相當讚的墨西哥 餐廳吃中餐,只是路似乎不是很好找就是了。下車之後晃了晃,發現那附近(應該是金融區?)幾乎沒有幾個人在路上走,心中不禁開始懷疑到底那邊有沒有餐廳可 以吃東西啊?但是看著手上的折價券,又說禮拜天是有開店的…反正走到再說!不過真的地方還是有夠大,光在幾個大建築物之間找隔個幾十號的地址,就要走很 久,更糟的是走到了才發現禮拜天沒有開門…
繼續閱讀

認真最帥氣~

這,當然不是說我自己,雖然我的暱稱是*認真思考*已經好一段時間了。

其實在這樣子的題目裡,我只能確定我的用字不是很精確,只能大概表達自己的意思;我也把為什麼會這樣子想(或是想成這樣子)的原因講講,省得老被笑年紀都多大了還在說自己帥氣…

這陣子,常常看電視就看到發呆;不是因為愛睡覺,而是每每看到電視裡呈現出來的不管是編劇、導演、演員、燈光、音樂…等哪個環節,所表現出來對自己職業的認真,以及一些小細節或是表演的效果,都會讓自己邊感動邊思考。是到了多愁扇感的年紀?應該是早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了吧?還是,只是單純地,為了別人的認真敬業而感動著?不是前兩個月才寫過一篇,台灣不會有的「61*」,馬上又看到什麼好電影了嗎?

最近每個禮拜一晚上,就跟著了魔一樣,一到九點,就得打開電視,找個「CSI」的身影。這個影集就如其名,講的都是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犯罪現場偵辦,這邊有正式介紹)的故事,不管是犯罪行為的合理程度,以及辦案時整個拍攝手法與演員的各如其份,不得不每週吸引我整整兩小時的目光。有的時候還會多一倍,因為它還有姐妹作-「CSI: Miami」,把故事在Miami弄了另一套,主角個性鮮明而又不同,真是夠讚的了。

其實之前就有在Discovery Channel看過類似的節目,好像是叫「Crime Night」?一樣是介紹一些著名或是兇殘的兇殺案(或失蹤案),再以Discovery Channel特有的旁白與拍攝手法,抽絲剝繭地將兇手一步步揪出來。雖然半夜看的時候會因為一些赤裸裸的現場畫面嚇到,像是一攤白骨(在Discovery Channel這個倒挺常見的…),不過還是一轉到有類似的場景就會去看看。也雩穧菑v唸了六年化學有關係吧?在分析兇案現場時,似乎化學的背景也讓我多少能判斷是真是假,當然要是看到很多事情很合理,就不禁覺得這些製作人都很讚!

再加上一點,有部片我看了n次前半部,但是怎麼收尾的我一直搞不清楚,就是Jim Carrey演的「The Majestic」。奇怪,明明都是喜劇泰斗(至少我這樣覺得,他的薪水也是喜劇演員裡最高的)兼橡皮臉(算是他的出道作,「Rubberface」,1981)了,怎麼每次演不像喜劇的片子(像是Truman Show),我都看到呆掉?雖然「The Majestic」在Hollywood.com只有一顆星的評價…

片中他飾演一位失去記憶的編劇,在好萊塢第一次拍攝了他的劇本後卻因為掉到橋下的車禍失去記憶,漂流到一個小鎮後被誤認為十年前參加越戰失蹤的年輕英雄。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一個保守而恐共的期間,動輒以「你是共產黨!」就想盡辦法讓你從地表消失的恐怖年代。不管故事怎樣,後來Jim Carrey在法庭上講了一番話,當然很戲劇性,但是每每在電影裡看到了好萊塢式地愛國情操,對憲法(當然是美國的!台灣或中華民國憲法…嗯)第一修正案的引用與強調其精神,唉唉。美國人真的讓人覺得他們很愛國,很愛美國。我不曉得這部片在現代會引起多少迴響,勢必是不大,但是看到Jim Carry一脫先前怯懦的表現,進而慷慨激昂地反控訴整個委員會的立足點,不得不為之動容啊。

當然講到個人演講秀,不能不提我每次都被他「舞臺劇化」的表演風格搞到昏頭、欽佩不已的Al Pacino。唉,愛死他的表演了。他的掘起在我出生那年,1972的「 The God Father」,迄今仍然經典的黑道電影,甚至到1990才拍到第三集。不過也真的是起起落落,整個80年代都不是他的年,一直到90年代才重振雄風。在「Scent of A Woman」(1992)裡與Chris O’Donnell的對手戲、教訓Mr. Trask的演說…或是在「The Devil’s Advocate」(1997)裡面,指天罵地的氣魄,真的是看到雞皮疙瘩都起一身啊!

好吧,回歸正題。我不是只想推薦這些影片、電影或是演員,而是每次看到他們的認真表演,就覺得讚到不行呀!也陸磥犖t員跟相關工作人員也很認真,也野u是因為技巧或是經費不足而沒有辦法做到某些表現;但是之前有提過我自己是個很結果論的人,不管怎麼說,這些能感動我的人事物,都必需在任何一個環節上認真表現,才會有這樣好的結果。所以很抱歉我舉不出國內能讓我感觸這麼深的東西(舞臺劇或傳統藝術吧,也部^,但是要怪大環境也行、怪我眼光太差也行,這就是我的想法。

當然,我也希望有天會有人因為我的行為覺得帥氣;前提是我自己也得這麼認真,或是更認真才是。

加油吧,光宗!

再現棒球熱

會寫這些東西,純粹是想要強迫自己回想這些事情。沒想到最後好像變成了講一個又臭又長的故事,那實在不是我的本意啊。

1992,Barcelona。棒球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中華台北奪得第一個棒球奧運銀牌後,正式開啟了台灣棒球的新浪潮。跟上一次隔了十一年,全台灣又再度因為亞錦賽(http://asia-baseball.org)陷入了對棒球的狂熱。

先來聊聊上一次的棒球熱浪是怎麼開始的,不過這能要回溯個二十年吧…就從1983年的亞錦賽當起點來回想好了。

在1984年之前的奧運會,棒球都只是「Olympic Exhibition Games」,直到1984(在Los Angeles)跟1988(在Seoul,漢城)這兩次奧運會中,才升了一級,變成「Demonstration Olympic Tournaments」,也為棒球在1992(在Barcelona)成為正式比賽項目(Official Olympic Competitions)鋪路。因此,為了要爭取1984年第一次有機會進入奧運的殿堂,1983年的亞錦賽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將號稱是國球的「棒球」,與參加運動最高境界「奧運」(當然更多人覺得棒球的最高殿堂是MLB的世界大賽)用球棒打出名號。

而1984年奧運棒球賽的亞洲地區參賽權,則由1983年的亞錦賽決定,僅有前兩名可以參加。這年亞錦賽是在韓國舉辦,中華隊還發生了開幕前一天還集體中毒的事件,怪異的是全部參賽球隊只有中華隊食物中毒,真是令人費解。當年參賽的中華隊球員,大多在日後各處展露頭角;若是只舉到二十年後的今天都還知名度相當高的,也至少有莊勝雄(隊長)、郭泰源、徐生明、黃平洋、曾智偵、吳復連、趙士強、林華韋、林易增…等人,可以說是實力堅強,勢在必得。

當年的中華代表隊,一樣遇到了與2003年亞錦賽相同的大題目:地主國以逸待勞。第一天就是中華對日本的戲碼,而且四位裁判都是韓國人,終於在莊勝雄、郭泰源兩大投手的壓陣下,以三比一先勝日本。中間休息一天之後,中華對上南韓,卻在捕手狻儘k的一個「跑離三呎線」與否的判斷上,失去貴重的一分,而以一比二飲恨。之後又擊退澳洲與菲律賓,但是接著兩場發生讓趙士強名滿全球的偉大傑作:先是在對日本、九局下半、兩出局、滿壘(是戰術性滿壘)一個一壘上方的小飛球漏接,形成再見失誤,讓晉級機會大減;接著他又在三天後攸關奧運資格賽的最後一場比賽(又是對日本)時,也是在九局下半,一棒擊出再見全壘打,以一比零讓日本飲恨,並把中華隊打進了1984年的奧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於1984年共產國家杯葛在美國舉辦的奧運,因此日本得以敗部復活,遞補進入奧運;卻沒想到該年奧運金牌就是由日本擊敗美國隊(Will ClarkMark McGwire也在陣中)獲得!而中華台北也擊敗韓國得到銅牌!

四年後的漢城奧運,一樣是由前一年的亞錦賽開啟了序章。雖然二郭一莊都赴日發展,但是當年選手除了羅振榮之外,都是在1989年中華職棒開打後,職業棒球界大名鼎鼎的明星群!也因為這樣強悍的實力,理所當然在1987年舉辦的亞錦賽,最後由中華隊取得隊史上第一座單獨獲得的冠軍盃,而它瓻h是隻手擊退日韓的勝利投手黃平洋,也一雪過去對他「國內一條龍、國外一條蟲」的評價。但是同樣一批好手,雖然在進軍奧運前的世界盃前還獲得第三名,卻在沒隔多久之後的奧運賽,完全走樣…

1988的漢城奧運,永遠讓人記得幾個字,「兵敗漢城」。估且不論是不是有人招待過頭、或是投打失調,但是在紀錄紙上的卻在十幾年後依然刺痛心頭:首戰一比六輸給荷蘭隊(相信吧,荷蘭也有棒球隊,還在奧運給我們一敗;郭建成、陳義信各丟三分)。第二戰對日本,是陳義信大戰野茂英雄(這人猛了,日本五年獲78勝,成為第一個衝到MLB去的亞洲選手,打了九年獲114勝),不過勝敗跟先發無關,打到第十三局被再見安打而已三比四輸給日本。二連敗的中華隊第三場對上波多黎各,還是陳義信先發,但是最後還是以零比二嘗到第三場敗戰,無緣晉級決賽圈,就這樣回到台灣…也為了在1992年奧運時的雪恥留下伏筆。

由於1988兵敗漢城(出現這詞了吧),棒協馬上鎖定中華隊的年輕戰將,郭李建夫與江泰權,以支付獎助金的方式,讓這兩位球員在1992年之前,不加入職棒球隊,並為中華隊效力;並且以李來發負責,目標在Barcelona奪牌。這時候,中華職棒剛成立,將釵h國家代表隊的好手拉入職業棒球;留在業餘的除了兩位將成為老將的選手外,多半是當時名不見經傳、剛升成棒的年輕好手們。當然在1992年之後,這些選手們也幾乎全成為職棒明星。

這三年多的期間,一方面看著國內職棒如火如荼地開打,一方面這些業餘球員們也在朝著失去的榮光而努力。這中間雖然有過幾次國際賽,但是上上下下一心目標在奧運,於是成績都不像過去那樣顯赫,也因次遭受到國內各界相當大的責難之聲。在這中間,由於教練團一直把假想敵當成日本,所以只有在1990年讓調整中的王牌郭李建夫對日本出賽過,之後便一路保留到奧運才再見面。這當然也要陣中的第二號王牌林朝煌頂得住,才能夠實賤,而林朝煌也當然未負眾望。

在1991亞錦賽,球員們也為了爭取1992 Barcelona奧運參賽權在奮鬥。只是當時國內職棒的熱潮大於國際賽,因此風潮並未如這次亞錦賽般瘋狂。當年教練團在取得奧運門票後的冠軍戰中,刻意保留了郭李建夫不讓他出賽,因此以一比二敗給日本,屈居亞錦第二名。門票既已取得,加上教練團對1992奧運奪牌的目標設定在銀牌(古巴以超強隊伍身份參賽),名次會比在奧運贏球的機會重要嗎?,因此日本隊在1992年正面與郭李建夫對決時,面對的是已經成長,而且狀況極佳的大投手!

1992,Barcelona。中華隊過關斬將,先在預賽中以五勝兩敗(分別敗給美國-第九棒居然是Nomar Garciaparra、古巴-先發投手是後來跑去NYY的Orlando Hernandez)的戰績晉級複賽圈,而且取得對戰日本而非古巴的有效對戰組合!值得一書的是,中華隊先在預賽的第六場比賽中,便以二比零的比數擊敗日本隊(我想很多網友都有半夜爬起來看這場比賽!因為贏了才有晉級的機會!http://www.baseball.ch/2003/t/og/games/ol199218.htm);更在半準決賽時,再以五比二的差距,再度讓日本金牌夢碎!(我想有更多網友都有半夜爬起來看這場比賽!http://www.baseball.ch/2003/t/og/games/ol199229.htm)雖然最後以十一比一敗給古巴( http://www.baseball.ch/2003/t/og/games/ol199231.htm ),但是中華隊也因為這幾場比賽,奪得棒球第一次成為奧運正式比賽的銀牌!當然日本隊全隊也發揮了悶了兩場的奶O,以八比三擊敗美國,取得銅牌。只是日本派出兩次對中華隊先發的小檜山雅仁,後來與郭李建夫成為中信鯨的隊友(2003),讓人想都想不到。

隔年(1993),奧運銀牌隊伍化身成時報鷹與俊國熊(1995由興農接手)兩隊,進軍中華職棒,也為中華職棒帶來了第一次的完全熱潮。連續三年,中華職棒總場次由原來四隊一百八十場增加到了兩百七十場(1995、1996甚至也是三百場),年度總入場人數也能夠維持在一百六十萬上下,全台灣似乎沉浸在職業棒球的賽事之中。

1995年的亞錦賽,由於諸多原因,結果連被日本南韓提前結束比賽,當然無法參加1996在Atlanta進行的奧運賽。這年依舊由古巴奪金,日本亦能獲得銀牌,銅牌則是由美國擊敗尼加拉瓜獲勝。韓國呢?只勝了荷蘭一場(荷蘭後來排名第五),以一勝六敗得到第八名。

這陣子國內的狀況更糟,由於球員涉賭、放水案的一連串骨牌效應,加上兩聯盟的惡性對立,也讓職業棒球市場迅速地萎縮,從1997年起,全年入場觀眾總人數沒有再超過七十萬人(直到2003才重新接近百萬人次)。業餘棒球則因為身為火車頭的職業棒球亂成一團,自然也沒人曉得何去何從是最好,因此成績照樣搬不上檯面,全民話題裡也少了棒球這一項。

由於1999年時,IBA與MLB達成協議,同意職業球員(3A以下,當然在MLB眼裡其他國家都算這範圍)開放參與2000在Sydney的奧運資格賽(就是亞錦賽),於是又造成另一場大地震。由於之前國際賽成績不佳,大家歸咎於球員大多進軍職業棒球而造成業餘的根基不良,因此反倒對於這次亞錦賽是否能搬出職業球員,再度進軍奧運成為話題。

當然當時剛好處於職業棒球最黯淡的時期,中生代的好手紛紛因為放水案離開棒球界,新生代球員也還沒有足夠比賽經驗,當然實力落後日韓一截。中華職棒派出老將郭源治壓陣,再加上黃忠義、洪啟峰等老將帶業餘新兵,參加了這次的亞錦賽,只是結果還是很令人失望,當然說起來也都是以一分之差落敗日韓,也可以說是雖敗猶榮吧。

2000的Sydney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開放了職業球員參賽,加上判逃球員越來越多(一方面讓實力受損,一方面讓國內球員沒辦法與一流高手較勁…是不是跟現在台灣很像?),讓古巴在全球棒球霸主的地位首次動搖。先是在預賽裡以二比四敗給荷蘭,中斷了奧運中21連勝的紀錄,在冠軍戰還甚至被美國以四比零完封,失去了三連霸的機會!

也與棒球在台灣命不該決,終於在2001年,運氣(跟實力?)又開始回到了中華隊的身旁。

先是年初(2001/3/17)林易增引退賽帶起了前數年少見的人氣(6,560觀眾進場),接著在一週後的亞錦賽,中日韓三國用業餘球員大車拼,中華隊最後力退日韓(日本隊全拿木棒出賽,中韓後來都用鋁棒之外,中韓的冠軍賽因雨提前結束,三局四比一裁定中華隊獲勝),重奪十年來的亞洲第一頭銜。也酗@方面林易增的退休轉任總教練帶起了兄弟的三連霸,亦或酗@方面國人對棒球拾回了部份的信心;兄弟先是在2001/9/23重登睽違六年的季冠軍王座,更在總冠軍賽以一勝三敗的絕對劣勢演出永不放棄的大逆轉,在2001/10/14重登總冠軍!似乎無法停息的棒球熱潮就此展開,也讓在台灣舉辦的世界盃棒球賽預售狀況特好,球迷們覺得怎麼看都看不過癮的棒球又回來了!

奇跡似的,在十一月舉辦的世界盃,來的球隊幾乎都是世界各個角落的高手。中華台北所在的A組,除了中華隊外,還有美國、多明尼加、韓國、尼加拉瓜與南韓等傳統強隊,賽前球迷都認為(當然包括小弟)「唉呀,打進八強真的就對得起觀眾了啦~」沒有想到,先是在預賽裡幹掉了宿敵韓國( http://www.baseball.ch/2003/t/wc/games/wc552001.htm ),並以僅敗給美國的六勝一敗分組冠軍的強隊態勢進入八強;更在解決荷蘭之後進入四強。雖然以一比四再度敗給美國,「只能」與日本隊爭銅牌,但是讓國人更驚喜的是,靠著「老外」張誌家的完封與陳金鋒的兩隻全壘打,居然把派出職業明星與業餘球員混合軍、賽前被譽為最有奪冠實力的日本隊以三比零擊退( http://www.baseball.ch/2003/t/wc/games/wc672001.htm )!全台為之瘋狂!

就這樣,走過了2002,來到了2003。

棒球,依然帶給我們無數的驚奇與希望。

期待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