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死光的螢幕」!

常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會舉到這個很奇怪的例子,放在話裡面,大概都是長成這樣:「拜託喔,要我寫這樣子的程式,那不是要螢幕發射死光嗎?」或是「這樣搞,好像要螢幕發射死光一樣!」

之所以會講這樣子的話,是因為有次在跟學弟討論到網頁程式的事情時,發現學弟想要做一些要花一百倍力氣,才有可能做到的流程,而且不見得用得著。不管寫PHP或是ASP的程式,或是其他的AP,雖然語法隨便查書或是舊程式都會有,但是有些順序或規則是很難更改的(就像if… then… else… 不會有人想寫成if… then… but… since… 之類的);現在一下子想不起來確切發生的事情,但大致上是幾個網頁之間跳來跳去,加上參數丟過來丟過去一類的弁遄C然後為了這件事,我就覺得很沒力氣,跟他說了一句,「不要寫這種螢幕發射死光的程式好嗎?」

真的做不到嗎?不管是那樣子的程式,或是「螢幕發射死光」這回事…

當然不是。只要花足夠的錢,足夠的時間,也釵酗@天,螢幕就可以在使用者瀏覽到某個網頁時,真的發射死光…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跟做了有什麼好處,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那麼,我們在做的事,有沒有跟這個很類似的呢?

很多具有創業性格的人,都很容易陷入這樣子的迷思中。在實驗室裡做得到的事情,並不表示也可以在具有經濟效益的時間範圍內,發展成一個OK的產品。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在想:「哇,如果這個跟那個可以做一些小改善,變成一個產品,不就發了嗎?」然後花了一點小時間,在一個小範圍內,試著把這個那個修正一番,弄了個prototype出來,於是告訴自己:就是這個,它就是Killer Application!

然後呢?要從lab裡面的小東西,變成賣得出去的產品,路有多長?生產線要經過適度的修正,讓只能生產一次(也就是成孕芠ㄔXprototype的那次)的生產線,能夠重覆生產、降低成本,還要讓只能活在實驗室裡的物件,變成在任何地方(大眾化的產品)都不會有問題的成品…在這些過程中,公司本身是否能承受外在的變化與內部的壓力?會不會有競爭者也做出更好的產品?消費者是不是真的認同新產品的意義與使用?

會發射死光的螢幕,絕對是「Killer Application」(哈哈)。問題是,這種大家一聽就知道的東西,就算真做得出來,誰會去花那樣子的錢買?(應該很貴吧~)是中情局,還是解放軍? @_@ 但是一把目光的焦點,拉回到現實面,就會發現似乎真的有很多的人,在做「發射死光的螢幕」-只是看法、形狀與觀點不太一樣而已…

希望哪天討論事情的時候,不會再聽到我說這句話,「我們…不要做發射死光的螢幕吧?」

不當的節省形同浪費!

不管大環境是景氣或不景氣,只要是企業的經營者,都會將「量入為出」當作開銷的一個基本考量。當然,尤其在現在這種股市低迷、現金流動率低的情形下,「節省」變成一個最重要的課題!不管是廁所裡的衛生紙、冷氣的電費、對外連絡的電話費,到人事費用等,都成為企業降低營運成本的動刀處。

但是,只要單純地降低支出,就真的是節省嗎?當然不。不管從心理上,或是實際性來講,不當的節省,有的時候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舉個例子來講,一個公司的營運,通常最大、最固定的成本,除了經營所需的一次性花費(像是地產、粧璜、電腦、桌椅…等)外,通常就以人員的薪資為最大宗。在自己寫營運計劃書時,或是看別人寫的營運計劃書時,都會以每月薪資總額乘以二來當做該月的營運所需花費;當然可能粗糙了些,但是依照經驗(可能不夠多)來看,倒是還算準確。也就是說,以這個計算發法為基礎,如果公司裁掉月薪加起來等於二十萬元的員工,可能一個月的開銷,就會減少四十萬元!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能不心動?

但是,在決定要裁員的當時,可能要先想想之前會有這些人在的原因。這些會被裁掉(二十萬元總額名單內)的員工們,當初一定不是因為公司錢太多才請進來的;而各自也都會負責該負責的業務範圍,通常也以所負責範圍的重要性決定薪資的高低。那麼,如果決定要以裁員來降低公司的成本,是否表示這些人目前的業務是會消失,是完全不重要,或是完全可以被取代的?如果不是前者(像是裁掉整個事業處)的話,是表示當初請這些人,根本就是因為公司錢太多了?還是這些人離職後,工作能夠在目前的人力狀況下,成它a被分配掉?還有,如果裁掉五個人,有沒有可能造成員工信心不足,或是更多人的離職?

當然寫這些,並不是支持什麼「不裁員主義」之類的東西。但是工作默契的培養,以及基本技能與溝通方式,也不是隨便可以被取代掉的。舉個例子。也釭嵾茪@萬五請個本來要兩萬八的助理,訓練他去做三萬塊助理才能做的事情(也雩礞蹅~有關,也陬L關,但是之所以會有一萬五跟兩萬八的差別…不是沒有原因的),猛一看是賺到了,一個月省了一萬三;可是要花掉他的主管(通常有兩萬八的助理,月薪總在八萬上下吧)多少時間去教育這個一萬五的助理?若這一萬五的助理是個肯學習的人,在哪天發現自己其實值兩萬八或更多,而要求得到自己應得薪資的時候,怎麼辦?繼續去找下一個一萬五的助理,繼續浪費八萬薪水的人的時間?或是說,如果裁掉這一萬五的助理,讓這八萬薪水的主管,自己接下助理的事情在做,是不是一個月又省了一萬五?還是浪費了這八萬塊的薪水的時間?

每分錢,當然都要花在刀口。但是如果經營者的時間,都花在檢視這每分錢的花法的時候,表示這經營者沒有去創造更高的價值,或是搞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或是沒有找對能幫忙檢視這些輜銖細節的助手。不管怎麼看,講得簡單一點,就是浪費。

不要為了省小錢而浪費大錢。這個大錢不見得是看得見的大錢,很可能是更有價值、卻無形的東西。慎之。

網路界小蝦米,勤練乾坤大挪移求生存

自己專訪自己… 當作是練習吧, 呵呵.
====================================
從技海語音賀卡、音樂三千網路廣播等專案的挫折,到今日推出「toMap墾丁超值瘋包」,有一群相信網際網路未來的夥伴,為了能生存下來,以拓連的名稱不斷地轉型,嘗試了各式各樣的商業方向後,還是回到了實體世界。

「技海語音賀卡」雖然沒有被大肆報導,但一樣是利用一般的室內電話錄音,轉檔成為瀏覽器可以接受的語音賀卡機制,其推出其服務的時間(1999年10月),硬是比Amazon.com與Onebox.com的合作,要早了兩個月。當時擔任技術總監的邱光宗表示,在當時沒有能夠利用這個時間的優勢,切入這個服務的提供市場,實在是有些可惜。雖然直到今日,華語界也未有能夠主宰市場的服務提供者,邱光宗確認為在收費問題沒有完整解決前,寧願把這個部份當作單純的配套措施在現在的toMap網站上提供小服務,也不要貿然地讓現金被頻寬與廣告等燒得太快。

邱光宗表示,在面臨了2000年中到年底,新創網路公司間常出現的股東間、經營階層間的爭執等問題,在「音樂三千網路廣播」的經驗,讓他與現在這群共同奮鬥的夥伴們,更能夠清楚的體會到網際網路的問題與未來,而凝聚在一起。

從網路音樂轉型到休閒資訊的提供,拓連也奮鬥了半年的時間。專案經理劉德華小姐表示,當初會選擇建置「toMap動態地圖網www.toMap.com.tw」,一方面是因為拓連團隊已經掌握了多媒體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沒有資金作後援的狀況下,而且網路音樂牽涉了太多法律上的問題,所以沒有辦法繼續提供網路音樂的服務。

目前「toMap動態地圖網www.toMap.com.tw」所提供的服務,與一般的電子地圖網站不太相同。劉德華表示,一般電子地圖網站提供的是以「目標搜尋式」為主,使用者多半心中有想要搜尋的目標便會上電子地圖網站使用;但「toMap動態地圖網」提供的則是「主題瀏覽式」,讓使用者可以以地區為主題,用Flash這個更user-friendly的介面,來獲得更全面的資訊。除了很平順的放大、縮小弁鄍~,下載速度快、解析度高、圖層顯示與隱藏等特性,也讓電子地圖出現了另一種可能性。

但是,光提供這樣子的服務,其實很難有收入。因此,利用網站原有的資源,及累積的資訊與合作關係,拓連以「toMap墾丁超值瘋包」作為投入市場的試金石。劉德華表示,在國內旅遊的部份,其實學生佔了很重要的比例;而除了大規模的畢旅之外,在校的學生與社會新鮮人,並不習慣找旅行社採購旅遊商品,而是先經由網站等方式收集旅遊目的地相關資訊後,以自助旅行的方式安排行程,以節省時間與金錢的成本。利用這個觀念,「toMap墾丁超值瘋包」將墾丁周邊的收費景點,以大量的方式與商家談到較低的價格,省去廣告、人事、通路等成本,就可以用偏低的價格(2001年7月31前為新台幣1,399元)回饋給消費者。至於付費方式亦有完整的機制,包括線上刷卡、ATM轉帳、郵局與銀行匯款等。

拓連目前經營重心放在「toMap動態地圖網www.toMap.com.tw」之外,也負責經營社區網路的建構與經營,客戶包括達觀E-Home、NASA與梅竹賞等。為了能夠因應網際網路的快速潮流,與結合實體世界的經營與虛擬社會的型態,拓連必須更有彈性、也更有未來觀。但是如何獲利,怎麼把「本夢比」成它a轉化成「本益比」,是包括拓連在內,目前網路公司的首要課題。

參考網址:
toMap動態地圖網 http://www.toMap.com.tw/
toMap墾丁超值瘋包 http://www.toMap.com.tw/FullFun/

不停檢視方向

嗯,聽過人家講,網路上的年紀是用狗的年紀算的;狗的一歲抵人的七歲,是降子吧…也有人說現在是「十倍速時代」,什麼都得講求效率,不管是哪個行業,對於環境改變的速度稍稍反應慢了些,就有出局的可能性。

別的我不確定,但是在網路上創過業、打過滾的朋友們,應該真的多了不少的社會經驗。年輕的CEO、CTO、經理、主管到處都是,先不管做的好或不好,不到三十歲的人,手底下就有五個十個編制內人員,這些本來是應該五年到十年才會慢慢藉著經驗、資歷等往上爬的小朋友們,馬上面臨到這些壓力時,能不能不成長或破滅的快些嗎?

嗯,講到自己頭上了。

很難說有沒有成長的快些,多見到一些本來可能見不到的人,多聽到一些本來不一定聽得到的事,跟多想了些本來也酗˙搨n想的東西,是一定有的。當同學還在當上市電子公司的工程師時,就已經跟公司老闆時常請益,也算是個特殊的經驗吧;而原本唸的科系與傳播沒有什麼關係,卻多了不少記者朋友,耳朵沒事就東掃西掃一些風,又跟自己的行業有莫大關係,應該不是壞事;手上帶了一些人,沒事就得不停地檢驗是否方向正確、觀念沒有偏離、金錢如何掌握等等,倒真的是對自己有蠻大的幫助(希望是吧)。

而最近最重要的,就是非得提醒自己,要不停地檢視方向。周遭的環境,實在變化得太快;合作對象的人事變動,有可能影響到合作關係的維持;協力廠商的財務狀況,也會對出貨供需等產生影響;大環境的狀況好壞,也對案子的進度與阻力有極大的影響。而這麼多的因素,該怎麼因應,要怎麼得到資訊做評估,的確是蠻大的學問…而方向該怎麼訂定,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跟願景等該怎麼區分,怎麼執行;人力、時間、財務、技術等資源要怎麼分配來達到前面的那些考量,都是要多加思考,才會比較完善的。

半年前寫出來的BP,也釵菑v看了都會笑;當時的大環境(當然,經濟因素超重要)跟現在相差多少,差在哪裡,跟當時的目標為何而訂,達成率有多少,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都會影響到現在重新檢視BP、思考執行面跟修正未來方向的依據。我想,這個動作非常的重要,因為把時間軸拉長來看時,沒有一個企業可以完全不受外界環境、新科技、新事物等因素的影響;當然處於不管是「十倍速時代」或是「狗的歲月」中的經營者,更應該小心這樣子的問題吧!

但是,不停調整未來方向與執行方式的同時,最好也要考慮到以往已完成計劃或過往軌跡的解釋權。若調整完後,完全無法解釋之前所做的事情對未來有何意義,那麼已經做這麼多事情的同事們,要怎麼面對浪費掉的青春、時間與腦力呢?也酗]些調整十分地順理成章,也釵釣D得硬凹不可,但是這個動作不做,解釋權一旦無法掌握,則對公司長期的發展與向心力、信任感等無形的資產,會有莫大的損失。

公司是個組織、法人沒錯。但是,永遠不能否認,公司是由一個一個的個人所組成。越多人瞭解未來的大方向是什麼,越多人知道事情是可以而且必需要調整的,也越多人覺得該做這樣子的事,並且以「人」為出發點來考量,才算是個健全而且有希望的工作環境吧?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也是這麼做的。

時間、體力與金錢

時間、體力與金錢,很難兩得。常常,必須用時間加體力去換取金錢,像是打工啦、工作啦,什麼什麼的。也常常,必須用時間跟金錢去換取體力,像是會員制的健身房、買些壘球用具去打球之類的。也當然,難免會有用體力跟金錢去換取多一點的時間,一下子想到的卻只有進醫院開刀,真是糟糕。當然,一定有比上面更好的例子,只不過一下子想到就卻只有這些…

好吧,仔細想想,拓連的同事們呢?

時間,有時花得多,有時花得少;看手上有沒有案子在跑。不過,通常只要事情做得完,剩下的時間應該都會是自己的。我個人是不太相信什麼工作是命中注定要加班的啦,如果什麼事情非得長期加班不可,那就表示可能不是效率太差,就是工作分配不均,要不就是被認為錢領得太多了。當然,也一定有更好的理由,只是花了時間,要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只是一份工作、一點成就感、一些薪水嗎?沒有想清楚前,還是別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會比較好。沒有辦法?拜託喔,這種事情不都是要不要做而已嗎?難道花了時間(不管在哪兒),就一定會有個好工作、一定會有成就感、一定會賺很多錢、一定有個幸福的生活?不是的話,為何不多掌握一些能多掌握的事情?陪陪家人,陪陪老婆孩子,運動一下,都會是更好的事吧。

體力,雖然不會是一輩子的事,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大家現在做事又沒有領到什麼錢,要是還把身體搞差了,多了啊?所以拓連剛開始時,每個禮拜四都得到大佳河濱公園去運動,有時打籃球,有時跳格子;反正有運動到是最重要的。後來變成去打桌球,然後下了一陣子雨,就此停癒C最近搬到公館附近後,離台大很近,所以這個好習慣又慢慢地回來了…只是我每次都忘記帶球,所以都是去跑步。^_^ 不敢說一個禮拜運動一次,身體就一定會變好,但是有著降子的想法,常常注意身體,總是件好事。

金錢,就別提了。ICP賺不賺錢?在這種時候問這種問題,不知道會不會當作沒有常識…但是,拓連一直試著要走出自己的路,利用ICP的角色培養各種專業的能力,讓接進來的案子做得能又快又好;這個部份的策略或想法,可能哪天想到再寫了。但是無可置疑的是,拓連真的很窮,真的。其他同事可以很自豪地覺得自己能很理想性地做些事,我卻不行。天哪,壓力好大,反正大家都沒錢就是了。阿Q一點,哪天拓連要是散掉了,這半年多的事情,總會是段有趣的故事(倒都倒了,不笑一笑發揮其附加價值也說不過去);要哪天拓連真的混得不錯,這些事就會變成傳說了,貧窮的傳說。

但是,最近怎麼都會覺得,在這個資本掛帥的社會裡,金錢還是最最重要的(當然是在有時間跟體力的狀況下);並不是說不對或不好,反而我還覺得很多事情,放在資本主義的競爭營運架構裡,反而比較合理。只是沒錢的青年創業家,身邊有個一群可以共患難的夥伴時,當然就只能覺得自己沒錢囉。

那怎麼弄錢來?增資、接案子、賣東西、借錢(算嗎?),什麼都能講,也什麼都能做(不要犯法就成)。我現在的角色,就得一邊是時間與體力,一邊是金錢,然後找到一個適當的使力點,讓兩邊得到一個漂亮的均衡;把拓連的時間與體力,在關鍵點上,換成足夠用(呃,應該是越多越好)的金錢。至於方法,哪一種可能會最好,就是必須使上渾身解數,來判斷、接觸與執行的了。

會想這麼多,就是因為手上有這些事情在轉。因為都還在想、還在跑,所以會變成什麼個樣,怎麼決定,過一陣子就知道了。^_^ 但成巧峊2恁A也陪n花一輩子才曉得。搞不好不夠呢。

知足或貪心

我是個很知足的人。我也是個很貪心的人。

如果問我一些問題,像是「你想要什麼東西?」、「你生日想要什麼?」、「如果明天是最後一天,你想做什麼?」這類的問題,通常我會坐在那兒很認真的想(雖然看起來像發呆),然後老半天後,淡淡地回一句,「啊?我想不出來耶…」

會說降子的話,並不表示我多清高,或是多清心寡欲。換個角度想,我現在餓不死,有個年輕貌美、工作穩定、未來性高的女友,能夠在心理上支持我的家人,以及一群能夠交心、不求高薪(甚至願意共患難)的工作夥伴,加上很多在各方面可以給我很多意見跟幫助的老朋友、新朋友…雖然沒汽車,但是有小逋逋可以騎;雖然沒房子,但是家裡有個小套房讓我住;雖然沒有很多現金,但是以前買的基金賣一賣還有點小錢可以吃飯…那我還要什麼?

真的不要什麼嗎?再仔細想想…吃的不用太好,能夠下嚥、吃得飽、營養均衡就行。穿的不用太貴,談事情時不會太間介,運動時不會冷到或弄破就行。睡的地方不用太大,有張床,有廁所,有地方上網路就很棒。出去沒車開雖然會很冷、會弄濕,但是趕時間時有逋逋騎,不趕時間時有公車、捷運坐就很棒。不訂報紙、不買書,雖然沒什麼氣質,但是想看什麼就去網路上找,很高科技。沒有啥特別習慣,頂多看看漫畫,不看也不會怎樣,所以娛樂費用大概花不了多少。嗯,好像真的沒啥特別的需求呢。

但是,如果可以,我很貪心的。

我的工作,是要讓我能夠兼顧成就感與家人女友。這是為什麼當初留在網路界的原因,雖然看起來有點不太可能,呵。先岔題一下。我的同學們,因為科系的原因(交大應化系、所),幾乎大部份都進了園區。雖然我剛退伍時,正好遇到很不景氣的時候,找工作四處碰軟釘子;但是隔年馬上回絕了台積電的面試邀請(不過人家也沒說一定要我去啦),心中總算小小阿Q地報了一箭之仇;雖然後來我父親頗有微詞。^_^

我的目標,是能做多少有意義的事情,就通通做。手上只有一個麵包,就吃一個吧。但是如果有機會又吃麵包又喝咖啡又吃甜點,我一定試著去做。也酗@個人吃不完,那就先弄到手,再讓吃得漂亮的人吃掉吧。講得白一點,就是只要是有意義而我又能插上一腳的事,我就很希望能插上一腳,如果能為拓連帶來收入是更好,哈哈。

我的時間,是要做最大的應用。事情要很快地做完,這個不是問題,反正有些事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做得很快(ㄟㄟ,別亂想),而且做好。未來的事情能想就多想,不管會多煩,但是現在不想清楚,就不能確定該怎麼做或該怎麼看。一定要挪時間陪女友,每天都得講電話,都得關心,都得融入她的生活,就算很忙很累。週末該打球就去打球,培養團隊氣氛跟維持身體的健康,絕對是很重要的,雖然昨天就被球K到腳。

本來,是因為不曉得自己是個知足的人,或是貪心的人,才稀哩嘩啦寫了一些東西。但是寫到這裡再回頭看看,發現似乎不是完全沒有痕跡可循…在比較物質的東西上來看,我是個很容易知足的人,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那麼高(應該吧 ^^;)。在比較精神上,或是比較抽象的東西來講,倒是囉哩八唆地要求這個要求那個的,尤其是自我要求。所以…

所以,我是容易滿足而具進取心的人,哈哈。

對了,鄭重說明,本篇文章並非為了應徵啥工作用的唷,反正我現在還沒那個資格談這些;只是閒來整理整理想法罷了。^_^

前浪、後浪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句話在我的週遭,出現的倒是不很頻繁。

本來是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朋友抱怨「唉,現在找進來的小朋友都不行!」或是「怎麼一些基礎的東西都不知道?」之類的言語。有人歸咎於大學聯考的門檻越來越低,有人認為是國民教育讓水準較差,也有人覺得是年齡問題…總之,很多人都覺得後浪不一定推得了前浪就是了。

不過,個人卻認為可能是環境的關係。

今天跟一位令人尊敬的學長聊天,提到他以前剛工作時,所接觸到的技術與能力需求,聽起來都十分有趣,而且扎實。他當時可能要用一些粗糙(現在看起來囉)而簡單的軟、硬體工具,利用清析的邏輯與觀念,把看起來理所當然而要求甚高的工作完成;在那些工作中所學到的概念,到了後來都應該有很大的幫助。

不講那麼強的人好了,畢竟少見。^_^; 最近兩年碰電腦的,想來不一定摸過Dos(不是那郭用來攻擊網站的啦);直接就接觸到Windows 95、98或2000等系統。所以可能會對一些系統設定、路徑、開機程序等概念,沒有那麼清楚。當然,不是每個摸過Dos的人都瞭這些東逼就是了,呵呵。

舉個我自己覺得更明顯的例子。以前在灌Linux的時候,應該是Slackware吧,忘記是哪一版了,1995、1996年時,並不像現在那麼簡單。當時光要讓DNS、web server、NAT等服務健健康康地運作,就要花上好一陣子去改這改那的;尤其對一個本來學化學的人來說… :p 但是一段時間沒有碰之後,突然發現…耶?怎麼現在把光碟放進去,開機,然後選幾個東西…啊?裝好了?然後就不知道自己以前花那麼多時間是在做什麼,搞了半天才把X window弄好…

罵我笨吧,前兩天卻發現更誇張,自己更過時。在FreeBSD裡面,居然要裝什麼東西,到ports底下去pkgadd一番,居然連沒有來源檔都能自己去網路上抓下來解,解完再安裝?怎麼啥都沒問我就已經安裝好了?

的確,工具越容易上手,使用者越無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在會用到這些東西的使用者,多半是屬於系統開發或維護的朋友,而不是一般的桌上使用者(要一個使用者用X window去做一些事…太辛苦了吧…)。安裝簡單,沒有問題;但是出現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少取決於對整體架構的了解。早些年被這些系統整過的人,在解決系統問題時,便比較容易發現問題所在;並不是說後來的者些人不會解決,而是除非受過完整的訓練(也就是被硬操一番囉),不然很難一眼看出問題所在。BBS上一堆問很奇怪問題的人,多半被我歸為此類。

另一個例子,我同事。之前因為工作緣故,可以一個人從畫圖開始,把花東機房從沒有做到OK;所以一提到網路下面幾層,又是實做的東西時,我決不敢在他之前開口。^_^ 因此,這位同事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實體網路的概念,當然要較一般工程師強很多(但是不是說完全不會被打敗囉)。同一家公司,機房都建得差不多之後,後面的工程師難道還有可能再去建機房?不會。所以,同一套東西,就只能累積在前面有限的人身上。

所以啦,弄了半天,不能因為自己辛苦完、學完東西之後,再罵後起之秀怎麼那麼少之類的。後進人員之所以學不到東西,是因為太多東西已經被前輩做光了呀!反正現在工具那麼方便,灌個東西那麼簡單,還去弄那些老掉牙的東西幹嘛?

這是說給老人安慰用的。年輕人真要這麼想,就別幹了。

果然是胡言亂語。

技術人的優勢

網路上的技術人常講這句話,呃,至少我身邊的技術人常講這一句話。「反正餓不死,找工作也不難…」

的確,不管是網際網路當紅的1999-2000年,還是近來網路的寒冬期,熟悉網路技術的工程師,找工作不是那麼的難。當然是指比較行的囉。但是,隨便就有飯吃是一回事,怎麼吃好吃的飯,或是怎麼吃得更好,又是另一回事;養活自己在釵h工程師的眼中,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雖然越來越多人認為網際網路是個大泡沫,卻也越來越多人成為網路的使用者,花較以往為多的時間在網路上與人溝通、取得資訊。

餓不死之後呢?身邊的確有釵h朋友,本來只懂NT,但是熟到一個程度之後,把系統轉換成Linux、FreeBSD、Solaris等,只要看看基本操作就沒有太大問題;但也有人摸了半天,還是搞不動Windows 95、98的一些基本網路問題。難道前面一種人比較天資聰穎,後面那種人就連話都說不好嗎?當然不是。反過來說,當然也不是只有熟讀手冊、唸過工程的人,才能當個稱職的工程師,或是說,技術人。

個人一直認為,身為一個技術人,最該有的基本認知,就是「不會的可以摸到會」。不懂Linux?回去架兩台起來,一台當伺服器,一台當客戶端。不懂寫程式?丟一本手冊,加上一個明確而稍具難度的任務,一兩個禮拜就一定初具基本水準了。不是說沒有死都學不了的人,只是心中排斥成為技術人的可能性,常會大於真正的潛力或能力。

學會了之後呢?一理通、萬理通。同時懂五種程式、五種系統、三種資料庫的人並沒有那麼少(當然不是隨便講講就算懂囉),怎麼才能變成比較突出的技術人?「整合」,我猜。

同樣叫做一個網站,有些人會決定使用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來架設,同時配合Microsoft SQL;也有人會使用FreeBSD與MySQL達到類似的目的;當然Linux配上PostgreSQL嘛,也是有人這麼做。那麼,到底是什麼時候,用那個樣子的solution才是「對的」?怕的是,這種問題可能永遠沒有什麼是「對的」、「錯的」,而只有「可能比較適合」跟「可能比較不好」…

「可能比較適合」跟「可能比較不好」之間,並沒有太大的距離。可能要考量業主的經濟能力、技術能力、維護能力(軟體、硬體)等,才能說哪個「可能比較適合」或那個「可能比較不好」。而想要當一個比較突出,甚至是獨當一面的技術人,可能加強這種評估、建議或判斷能力,會是比較重要的。不是沒有人永遠拿著一套solution來賣,也不是說永遠賣那一套是不對的;只是就像面對不同的使用者,能夠客製化的東西是最有可能吸引人一樣(最近似乎很紅的CRM,嗯?),面對了不同的需求,能夠越有彈性地處理前後端,應該是越有可能達成多樣化的需求。

不敢說自己有多強,但是一年內也先先後後做了些不同系統的整合,尤其是在減少支出的考量下。技海的語音留言系統,是以NT為基礎而開發的,於是使用Windows NT 4.0。由於Windows 2000 AS已經將Media Service包含在內,所以音樂三千的網播系統就理所當然地用它。拓連的toMap網站,由於初期至中期的資料量與效率評估,用的是FreeBSD加MySQL。某台DNS,由於一方面也要兼Client端以方便使用,在比較懶惰的狀況下,直接用中文化的Solaris。Blah blah blah…

不一定上面的處理是最有道理或是最正確,但是只要能夠在能力範圍內,生出一個「可能比較適合」的系統整合方式,可能比較會是一個技術人的優勢。換個角度想,也釦韝ㄝe易失業,是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