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只是個球迷

又是想要講棒球。別煩,也許過陣子就會轉移話題呢,呵呵。

兄弟官網做到現在,其實看得事情、聽的事情越多,當然越不容易單純地當個球迷;當然可能的原因有一大堆,只是就結果論,每每在兄弟談事情見到陳致遠、彭政閔、王勁力或其他人進進出出,只會想到「哇!好高」「本人果然很可愛(或很帥)」之類的事情,一點都沒有當年在球場看到陳義信投出三振的臭屁拉弓、或是王光輝擊出再見一擊(他可能會對名字在陳義信後面很不爽)、還是林易增拼命撲向二壘的比賽結束後,在他們進大象車前看到他們的那種感動。

所以我自己得到了一個結論:原來做這行業做久了,球迷的心情會慢慢淡掉…

也許是,也許不是。就在我深信如此的時候,我卻發現我還只是個球迷,只是對象仍是當年雖然身材不如現在年輕這批、卻帥到不行的老球員們。2004年2月3日,對,就是這天,簽名球上是這樣子寫著的。

其實本來只是想去跟汪經理討論一下票務的事情,順便有個朋友芒果青跑上台北來辦事就一起過去;但是到了活推發現經理人在商品部泡茶,乾脆就一起過去邊喝茶邊聊天。沒想到「萬人迷」王光輝當天參加完龍潭棒球營的簽名會後,就在商品部等著飛回屏東(在那邊春訓)的飛機,於是二話不說就拉著芒果青一塊進去,坐下來邊聊天邊談事情了。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坐在老大旁邊,但是我是不緊張啦,但是自己發現自己似乎腎上腺素還啥的偷偷開始背著我擁出,芒果青更猛,乾脆不管我們,就纏著王光輝說東說西…八八奧運怎麼兵敗漢城、當年三連霸怎樣怎樣…事情講沒幾句,我就隨口跟汪經理講了個結論,加入了他們的話局。

當然,我記得1988有多慘,但是我是沒有辦法像芒果青一樣背出來第一場幾比幾輸給誰(一比六輸荷蘭),第二場又拼到怎樣才輸球(三比四輸日本、十三局下才輸掉),第三場又怎麼打完收行李(零比二輸波多黎各)之類的數字。當然王光輝好久沒有遇到能夠講這些古的球迷吧!霹哩啪啦地開始掀開塵封已久的回憶,講著當年怎麼意氣風發地打世界盃得第三、怎麼一回國就跟其他奧運代表隊像過境一樣殺去漢城、怎麼在當地找不到練球的棒球場、怎麼在選手村裡的草地隨便傳接球結果球感當然跑光光…我問他「不會覺得輸得很不爽嗎?」他也只有說「啊不然要怎樣?」

講到現在的明星,王光輝也在唸當年怎麼主打誰?「我們隊上都是明星啊!投手臭屁的、補手洪一中、一壘我、二壘吳復連、外野李居明、林易增;就講這六個,誰要主打?每個都那麼強,現在說『三劍客』是因為這三個特別厲害,我們當年怎麼推?公司也不曉得怎麼主打才對呀!」說的也是,不過當年真的都是明星,現在想起來還是很爽…只是路上(其實是球場上)遇到陳義信還是會百感交集,怎麼說當年他投球時真的帥到翻掉,怎麼後來都說是大魔神?連王光輝對他選立委都唸了一頓…

然後現在的新球迷啊,居然讓王光輝很沒力…「那天有個小球迷跑來,問我『阿杯,陳致遠在哪裡?我要給他簽名!』」我看看他,看看汪經理,問了個白癡問題「真的現在球迷不認識你喔?」王光輝自己爆料「對呀!不然就是我簽下去以後,小孩子居然問我『請問你是誰呀?』我就問他『你把拔看不看球啊?』『看啊!』『那你自己回去問他!』」哈哈,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你在紅的時候,致遠大概…幼稚園還是小學?」「小學啦!他說我們在打職棒的時候就在看,那時候唸小學!」問題是我覺得王光輝最猛的時候應該是二十上下、剛進大學那兩年啊,大概他自己不覺得吧?

王光輝也講到一些我從沒聽過的事,「當年還不是有人找我出國打球!養樂多啊!」「啊?那你幹嘛不去?」這時候就看得出他的個性了…「我想去日本很辛苦耶,日本人練球都操得亂七八糟的,那時候跟日本早稻田大學跟…跟什麼啊(慶應吧?),在台中跟輔大文化打友誼賽,還有韓國的,那時候日本大學總教練就跑來問我要不要去日本打球,就用陳大豐的模式啊!不過因為當時想說兵役問題很麻煩就算了,要出去還是有機會嘛!後來養樂多的董事長,前幾年過世那位…陳重光啦!也把我找去,問我『王光輝!要不要去日本打球?』啊我想說去日本很辛苦(再度強調那很累),現在這樣就可以在台灣騙吃騙喝(哈哈),幹嘛去,又沒拿多少錢!」哇勒,原來真的跟之前看報導的印象一樣,懶惰到不行的天才打者…

芒果也問了他為何不去日本先打業餘的,沒想到他還是一副「賺不多又累,去幹嘛」的說辭;不過講到當年涂鴻欽在日本打「熊谷組」,所以哪次去日本被他請去夜生活,結果嚇得要死,「都是那種大哥耶!不是隨便的大哥耶!是跑路不能回台灣的大哥耶!很大!」「要是去日本跟涂鴻欽一起打球,我大概就了了啊,不用玩了!」哈哈,這些小時候的傳奇人物通通在他嘴裡蹦出來真的很好笑!

中間也講到退休的問題,他是這樣說的。「我本來今年就要退掉啊,沒想到去夏威宜被總教練擺了一道,對,就是總教練。我本來想要晚上去找領隊講說我要退了啦,結果林易增先跑去跟領隊說我還能打,要我不要退,再跑來找我泡茶。這下好啦,茶一泡,退不了啦!說現在球員還是不夠行,要我再上去,結果現在操個半死…」汪經理還笑他「對呀,一天打的跟之前練七年一樣多齁!」「什麼!話不要亂講,沒有七年啦!一天練的夠流兩年的汗有啦!」那還不是差不多~反正前兩年沒練球就對了…最好是之前沒有要出國也沒有認真練啦…天才。

不過不知為何又講到嚴孝章,1986在美國那場比賽,如果您還記得,雖然贏了古巴卻大家哭成一團的奇怪結局…王光輝想起來,雖然還是說著「打球的時候不曉得啊,誰知道好不容易贏了古巴,結果聽到理事長去世的消息…」芒果青補上一句「那時候進廣告,不曉得為什麼回來大家都在哭…」「唉,這樣就少了一個大紅包跟出國的旅遊,哈哈…」但是真的很少看他笑得那麼勉強,眼睛也飄到了遠方…想必到現在還是覺得難過吧,希望是。

反正一時之間,也記不得那麼多東西。只記得當時興奮的心情,跟回到家還跟老婆嘀嘀咕咕今天怎樣怎樣、王光輝怎樣怎樣、哇哈哈哈哈之類的碎碎唸。反正就是很爽啦!睡覺還夢到棒球勒,呵呵。反正勒,看完上面這串東西您也應該體會到當時的心情,真的就是「小球迷聽講古」吧!我才真的確定,自己其實還是個球迷,而且也只是個球迷。之所以沒有那種心情,可能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對象的問題吧!

老大,你要真的退休,我可能非去現場哭個爽不可了…為了小弟眼睛跟身體著想,還是晚點退休啦!

兄弟官網個人觀

當然,應該有很多人一看到標題就會跟我說:「光宗,誰都可以有個人觀,就你不太可能…」之類的話;也許是因為我涉入太深,也許是因為我很任性,也許是因為現在還是在所謂的過渡期…只是,趁著農曆新年假期的最後一天,把自己一些個人的想法拿出來檢視一下,應該也不失為做為對自己做過的事與想做的事的承諾,或是紀錄吧?

或許您曉得,或許您不曉得。拓連能接下兄弟象官方網站的事,其實跟近十年前我們一群朋友在台大電機BBS的象迷板混很久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因為兄弟象官方有個「大象會」的組織(到今天都還存在,只是沒想到我會對這事有一點點的影響力),我們就把自己稱為「小象會」,還做了衣服、常常出來看球、一同為兄弟加油等等。也有很多老骨頭還記得大狂的過世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包括我在清交兩校辦了「志宏盃」壘球賽這種事(我先辦了兩屆吧?後來由大狂的清大資科接著辦)…其實要是他還活著,這應該叫「狂宗盃」或之類的名字…唉。但是這批老骨頭慢慢因為工作、學業或感情,慢慢離開這個虛擬的圈子,只有一個很優秀的學弟繼續撐著,好馬。當然不是只有他撐著,只是進來最早而到現在都還有大神(這是在MUD那段時間來的名稱嗎?)般地位的,我只記得他罷了。當然撐得越久資源越多,兄弟象活推部的汪經理,也因為「小象站」(正式名稱應該是「兄弟象迷聯誼會」吧?)而與小象會熟識。

在跟我接觸之前,兄弟象官網應該有至少一兩個版本的過渡期,但是通通因為一些因素而消失。由於汪經理問到了好馬,好馬也大致上曉得我應該有這個能力,剛好當時我也正處於正在思考要怎麼繼續持續這創業的未來,職棒也尚未回春(今天其實也還沒有吧!),所以就以「讓兄弟官網能自立更生」為目的,接下了兄弟官網這個網站,呃,或是說,生意。也就這樣子,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兄弟象官方網站,開始了。

在我的個人認知裡,其實官網到現在還是處於初期的階段。因此在官網開始的初期,所面臨的一個大課題就是:「如何利用兄弟象官方網站的服務,創造它生存的條件?」因為網路泡沫化(泡沫化了嗎?只是這樣說大家比較知道吧)的關係,很多人都對電子商務與收費服務的未來與現在,抱持著不太相信的看法。但是我卻認為在這個特定的族群裡,提供適當的服務就有生存的價值,尤其是把我自己套在象迷的圈圈上的時候,更會這樣確認。於是我們先從簡單的網站開始做起,增加一些有料的服務(其實應該說是機制,跟大象會並行)外,也慢慢試著往電子商務的部份發展;其實很多做法跟想法都不是很「正統」的電子商務大手筆做法,但是也許是因為象迷們也能體會這份艱苦,托大家的福,我們慢慢地做了起來。所謂做起來者,是說我們公司進貨出貨營業額越來越像樣(不用抱太多想像,離賺錢還有一段距離),人手也越來越多(開銷越來越恐怖),我們面對的客戶跟責任也越來越大。

當然在我們的經驗裡,電子商務不是不能做,只是在我們處理的流程中,進貨速度與庫存度掌握,變成是整個訂單的瓶頸反應。一開始是付款方式,但是現在我們有劃撥(可能二月初要停掉,又慢又漲價)、ATM轉帳、線上刷卡、玉山的eCoin跟自己的電子錢包,越來越方便。但是當下單的客戶越來越多,沒想到金流、資訊流都正常時,物流(尤其是卡在庫存這邊)卻變成了先天上的瓶頸,同樣也增加了客服部份的負擔。在新的一年裡,希望這邊是可以大幅改善的地方。

到了2003年初,算是一個轉唳點。當時洪領隊與汪經理希望藉著新莊與天母球場的劃位,增加上班族球迷的方便度與舒適感,因此一邊規劃了票價的調整(從全票250變成300),一邊試圖在軟硬體上尋找配合廠商。誰知當時比較強勢的不是兄弟,而是網路售票的廠商,當時還不能確保是不是2003有更多人看球,因此網路售票的廠商都還是一邊仗著聯盟票務組在印票時無法劃位的弱點,一邊咬著相當高的拆帳比例,希望藉此讓想劃位的兄弟能讓步,分食這塊台灣表演類(是嗎?)票務的最大宗。只是兄弟沒有讓步,計劃依然進行,然後就變成一通電話打到人在合歡山上看雪兼得高山症的我,告訴我「今年要做線上售票加劃位」,讓我想想應該怎麼做…

當時其實我也曉得這事難搞,而且都二月了,三月初就要開幕戰;問題是話已經放了,也只好想辦法搞出這套系統,只好在那幾天試著把東西生出來。當時其他人還卡在動動網的案子上出不來,全部的事幾乎都要自己動手搞,不過也沒什麼別的選擇,想像中票務市場也不會太小,就只好開始搞了。只是這些程式的寫作與維護怎麼辦?我們本來是希望像MLB.com的售票一樣(其實是用TicketMaster.com的系統),在購票時加個10%的票務處理費在上面,只是汪經理不希望造成球迷太大的負擔,硬是攔腰砍了一半,只同意讓我們酌收5%的外加處理費(因為當時兄弟不內退給我們)。當然球迷還是覺得這5%加得沒頭沒腦,我們也還是做得叫苦連天,只是這線上購票還是生出來了就是。附帶提一點,當然這5%可以不用加在消費者身上,趴數也不見得非這樣子不可,只是不跟球迷拿就是跟兄弟拿,不是拿5%就是做到做不下去(等著看元碁售票會怎樣囉),當然這也不是斂財的藉口,我還是希望最後能做到正常化,有足夠的量支撐或是其他的來源,讓這筆費用不加在小球迷身上。

就這樣,2003的官網跟拓連,也都還算過得還不錯。只是討論區在這其間改了一兩次版,功能跟外觀上都有改善,連留言板也一版一版地更新。但是這中間其實也發生了不少事,像是在留言板上亂罵人被我警告,還敢叫媽媽打電話來耍狠的小朋友(這真的讓我對台灣的未來很憂心!),或是討論區裡一波一波出現的異議份子們。其實我不是很清楚該怎麼稱呼這些人比較好,但是我還蠻感謝這些人的存在,只要他們言之有物就好;這中間出現的我只記得像是jjava、雲仔、最近的solan、冬瓜等人,有的只愛灌水,有的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兄弟象,也有的只是上來罵人洩憤。我一直希望官網討論區是個不管是不是象迷都能來聊天打屁交朋友的地方,畢竟別的網站討論區要嘛人氣不夠,要嘛我管不著但是一團亂。很難得能有個人氣討論區還能讓我插上一手,讓它好好長大的地方耶。只是現在人多到一個程度,新陳代謝也快了些,也許在2004年的球季前,我應該想想怎麼讓它一邊維持一氣、一邊能有高水準的討論口氣(內容次之,畢竟在網路上,口氣較內容更容易吸引不洽當的目光)。

然後,就到了2003下半季開始,讓我傷透腦筋的事件:「官網回歸兄弟」。光看我用字就曉得我的想法,我們其實本來認知上,就是「官網本來就是兄弟的」,所以才有「回歸」一辭;只是之前兄弟也許沒有想到,也許不一定有能力,所以我們才先這樣子一路做下來。但是如果官網一直都像是個人網站也就算了,那麼只要找一兩個人去分這個工作,整個網站也就能夠維持;但是現在的官網把票務、電子商務、付費內容、行動通訊這些拉裡拉雜的東西通通一併做了起來,尤其都還是多多少少有些收入的(不然怎麼活啊),就讓這事情變得相當複雜。光說「回歸」這事,到底什麼本來是兄弟的,什麼是本來是拓連的?拿掉了兄弟或是拿掉了拓連,它又應該長什麼樣子?或是兄弟決定要把官網回收自己做,又應該要做怎樣的準備?

當然,我至少有這幾種選擇:帶槍投靠、棄之不顧、共榮共存。第一種要看兄弟願不願意,第二種要看我願不願意,第三種則是要花時間慢慢搓;喜歡做好人又想要維持影響力的我(說真的,真心話是:我們不想看到這一手做起來的官網因為人為因素消失,或是變爛),選擇了最難做但是做起來最對得起自己的第三種。中間過程不用說太多,總之是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密集地開會,一邊把目前兄弟官網到底有多少東西搞清楚,一邊把這些東西代表的意義與價值跟估價單弄出來,一邊也得做好各種準備,只希望讓官網不管由誰主導,在2004年能順暢地為球迷服務。還好最後大家都達成了共識,就是短期內兄弟沒有辦法把所有事情都回收,我們暫時以「將來官網會回歸兄弟」為目標,一邊慢慢先把部份功能與責任回歸兄弟,一邊繼續官網的經營。

在2003跟2004的中間,多了一個似乎可以改變一些事情的合作夥伴: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裡的胡先生因為官網有電子錢包而找上我們,想要談一些合作案,我卻偶然發現他居然早年(也才幾年前)參與了我當時印象非常深刻的「矽谷時報」創業團隊,也因此多聊了很多事。當他拿出他也在用的台新兄弟信用卡,提到我們可以藉著資策會的重要地位來成就一些應該服務球迷的事時,這成了很大的一個變數。包括官網的一些支出、包括2004的票務、也包括了很多有趣的新服務,也在這陣子被討論得很勤;希望能在開打前,讓大家看到我們的一些作為,目前就不太合適多說太多。

一時興起,聊了一些我個人對官網迄今的一些小歷史與想法,以及對未來的一些期許。也許您曉得這些是什麼,也許您不知道。就當我在碎碎念吧,呵呵。

資質與實力間的落差,誰之過?

有的時候,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但是它的發生也酗ㄔN表任何人的錯,或是牽涉在其中的所有人都有錯。但是「是非」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加上各人心中自有定見,似乎越來越難「自有公論」。

2003/12/15的聯合新聞網上,有著「中華職棒球員釋出 失業的一群」報導,提到就在2003年末時,各球團釋出的球員名單。除了早先報導中,中信鯨釋出的林岳亮、蘇立偉,以及將要退休的郭李建夫之外,統一林宗毅、蘇煒智,太陽林正偉、張琮貴,興農羅仁成、郭耀文,與兄弟陳興昌都在這一波的解約名單中。

國內職業棒球,一直沒有足夠的訊息曝光方式與管道,也陴y團的經營人不一定會認為這些資訊都需要一則一則公開說明,或是因為大家都沒有這麼做所以我也不用這樣做,但是在球迷的眼中,支持的球員突然在球團沒有任何表態的狀況下消失,再從報紙的角落才找到已經被釋出的報導,情何以勘?難怪這篇報導會在網路上引起廣泛的討論,並且以質問球團「為什麼不多給球員一些機會?」的問題為主。再加上「成立二軍」一事沸沸湯湯,更令球迷們難以接受「都要成立二軍了,為什麼還要釋出當初選進來練了這麼久的球員呢?」

暫且不論中信鯨釋出球員名單的複雜度,其他幾支球隊的解約球員,多半是在業餘時期雖然沒有顯赫的資歷,但是論天份資質都是讓人不得不多看一眼的好手,因此在入隊前,也或多或少引起各職棒球隊的爭奪。當然在球迷眼裡,看來又是另一番滋味:「怎麼當初搶他搶得頭破血流,現在又因為教練帶不起來就拋開呢?」

先看看現在所謂的職棒環境。職業棒球的球團,當然是立足在希望終有一天賺錢,或是至少不要虧那麼多錢的願景下經營;以曝光行銷為主的球團,當然也不能因為光挪原本的行銷預算一小部份就能養一支球隊,而隨便支出。況且2003年出現號稱第一個賺到錢的兄弟象隊,更加深了其他球團經營者的信心!但是,兄弟象今年的營餘,並不是站在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上…

球迷回來了?相較於十餘年前全民對職業棒球的瘋狂程度,自從職棒涉賭事件後,幾乎象迷仍然在球迷成份中,是一支獨秀的。也因此,各職棒球隊看到兄弟經營球迷的成奶妙氶A從早期想要以「假性主場制」培養屬地球迷失敗後(統一獅的台南、中信鯨的嘉義,不過興農牛的台中則小有成績),紛紛轉而「多排比賽在台北球場,最好更多與兄弟的對戰」為票房收入的良藥。在這種狀況下,讓有兄弟的比賽,尤其是兄弟還連打了三年總冠軍,似乎表現出一付「職棒球迷回來了!」的榮景…但是從數字來看,平均每場3,195的觀眾人數(還不論中間有多少灌水場次),只能說職棒前七年的一半而已!所以,球迷真的回來了嗎?

職棒商品熱賣?再從商品熱賣的新聞來看。整個職棒產業的相關商品營業額,從2002年的兩千三百萬(兄弟佔了兩千萬)營業額,成長到今年的近六千萬(兄弟則有四千萬)營業額,是否真的代表職棒相關商品真的熱賣了?當然,光看營業額的成長絕對不會錯,兄弟在總營業額的比例也從85%降到了70%,這絕對是好事。只是職棒商品必須不停地推陳出新,因為加油衫一個人能買幾件?更不用說在品質不穩定的狀況下了。手機能換幾支?襪子能穿幾雙?先把球迷的餅做大,而不是先把一堆東西塞給球迷,才是長久之計啊。

廠商紛紛投入職棒?當然不是每個隊伍。雖然招商成央B贊助金額若干等等新聞每每在讀者面前曝光,但是在號稱的營業額後面,有多少是這些職業棒球球團真正的收入?而前面提到「兄弟獨大」的狀態,在廠商西瓜偎大邊的心態下,更是兇猛。在沒有其他球隊相關資料下,兄弟光2003年就有超過兩千萬的贊助金額;只是多少是現金,多少是商品的交換,以及相關配合行銷的各種成本,則又是另一套計算方法了。

棒球成為全民運動?自從筆者從美國回來,深深覺得台灣很大的問題就在於「台灣人(或說中國人在台灣,均可)沒有運動精神」!多數人從小被學校老師與家長規範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長期參與「有正式規則的團體運動」機會少之又少;但是從小打棒球的小朋友,多半又被灌輸了太多的勝負觀念,讓單純有趣的運動(英文棒球比賽的比賽叫做Game)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也讓天份好、資質佳的小朋友為了戰績挑戰人體的極限。就算是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也寧願在網咖、街頭閒晃,並不會參與具有團體運動精神的活動,那麼,怎麼能怪現在的台灣在政治(政治乃眾人之事)上一片紛亂?又怎麼能說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有運動習慣與運動精神?

上面談到的四點裡,第四點又會回到第一點去;沒有全民運動這個因素的支撐,棒球不會深入各個階層,也只能讓球迷停留在比例罷了。台灣就只有兩千多萬人,真正習慣棒球的人,又有多少?您會來看這篇文章,週遭的其他朋友呢?

這,就是我主張「一切並不是站在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上」的原因。

再加上,棒球規則雖然單純…應該說是既單純地要維持各種賽事進行中的平衡,又因為狀況複雜到很難一言道盡,但是在美國發展了一百多年、日本也有超過一甲子的成熟制度相比之下,國內的各級棒球,特別是身為龍頭的職業棒球,都還在開打十多年後,仍處於蓽路襤薊熄布q。

棒球是一種講究「結果論」的運動,而特別在球員的培養,連身為科學大國、棒球大國的美國都沒有辦法利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多高、多壯、條件多好的一般人就是有打好棒球的天份;因此好球員端賴培養,更著重於比賽經驗的累積。這是為何在日本至少有二軍、在美國更除了大小聯盟外,還細分成至少Rookie、A、AA到AAA的各種聯盟。讓不論有沒有天份的球員,為了自己成為大聯盟的一份子的理想打球,並且能夠循序漸進,是這種「農場制度」的意義。那在台灣呢?

先講現況。除了兄弟象隊的領隊是老闆兼任的,其餘各隊都是吃人頭路的職員擔任。在這種狀況下,能夠在領隊會議上,斬釘截鐵為政策負責的人自然不多。其他各個球隊,當然多少也必須以如何增加球隊獲勝的希望、獲利的機會,以及如何降低球隊的支出作為目標。在這種心態下,現在的職棒球隊,一個隊幾乎都不超過25人,也沒有「傷兵名單(DL)」、「二軍」等等的各種制度;受傷或是狀況不好的球員,只能在正式的季賽間在場邊調整,至於比賽的感覺,更要靠正式的比賽磨練!在戰績掛帥的中華職棒中,球迷看到派出二線投手的感覺多半都是「我付了錢你還讓我看消化比賽!」而非「我想要看某隊磨練球員~」

在這種心態下,空有天份但是實戰經驗不夠的球員們,要如何轉資質為實力?

二軍。但是講是講二軍,雖然在2004年似乎就要成真,但是長久以來,「經濟規模不夠」與「選秀制度」的不完善與各種變動,讓二軍成為各球隊心中的憾事。以2003之前的台灣棒球生態而言,職棒與業餘二元化互爭龍頭地位的現象,在僅有業餘球員參加重要國際賽事下,是不得不然;但是當開放職業球員參與國際賽事後,擁有固定賽事與賽制的職業棒球球隊,成為重要的關鍵球員來源。也因此,終於在派出職業球員精華,並且艱苦贏得2004奧運參賽權的亞錦賽後,確立了職業球團在國內棒球界的不可或缺性!也因此,體委會開始重視培養球員的部份,也積極地參與了二軍的推動。

但是體委會只是希望有個「二軍」能夠讓球員不要荒廢球技、多一些比賽的經驗,甚至能夠增進球技,但是在各球團的想法中,也釵h少都會有著「叫我出錢生二軍出來可以,但是在看不到收益的狀況下,為什麼要投入大批人力跟金錢?再說,養了球員又不一定以後就是我們隊上的,那為什麼要我養?」的想法吧。連最基本、能夠平衡實力而亦為美日職棒所用的「S型選秀」都會被否定,還在根本沒有制度的狀況下隨口說出「逆指名」這種需要嚴密配合的制度,也麥鷁M都不是長遠之計,但也是吃人頭路、看短期效果的球隊非如此做不可的方式。

就算2004將有二軍成立好了,各球團也能力認真考慮二軍的賽事怎麼進行、場地怎麼安排、人員怎麼訓練嗎?也野u能從基本動作教起(這又是另一個話題,基層棒球的底子打不好),連上場比賽都說不上,那算是二軍還是棒球基礎班?對這些球員們來說,二軍勢必是沒有多少薪水(一軍也不多!),又沒有曝光度與知名度的苦差事;比起在業餘球隊穩定的工作與未來的保障,或是更高層次的美日職棒殿堂,中華職棒的吸引力到底在哪裡?

回歸主題,如果是這樣子的二軍、這樣子的制度、這樣子的薪資結構、這樣子的大眾心態,在整體環境不會有太大改變的狀態下,要怎麼樣才能把有資質的球員,成它a轉化成有實力、能上場且好用的球員呢?問題既然這麼複雜了,顯然不是治標就能稱之為良藥,也不是在奧運奪牌就能把這一切沒有規則的規則合理化,也不是隨便把國外行之有年的系統,東切西補地搞成一個四不像,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想要全盤思考問題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立足點,才能從頭出發,找出更好的方式。

也部A「全民運動精神」才是最後的解答…的立足點。

再現棒球熱

會寫這些東西,純粹是想要強迫自己回想這些事情。沒想到最後好像變成了講一個又臭又長的故事,那實在不是我的本意啊。

1992,Barcelona。棒球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中華台北奪得第一個棒球奧運銀牌後,正式開啟了台灣棒球的新浪潮。跟上一次隔了十一年,全台灣又再度因為亞錦賽(http://asia-baseball.org)陷入了對棒球的狂熱。

先來聊聊上一次的棒球熱浪是怎麼開始的,不過這能要回溯個二十年吧…就從1983年的亞錦賽當起點來回想好了。

在1984年之前的奧運會,棒球都只是「Olympic Exhibition Games」,直到1984(在Los Angeles)跟1988(在Seoul,漢城)這兩次奧運會中,才升了一級,變成「Demonstration Olympic Tournaments」,也為棒球在1992(在Barcelona)成為正式比賽項目(Official Olympic Competitions)鋪路。因此,為了要爭取1984年第一次有機會進入奧運的殿堂,1983年的亞錦賽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將號稱是國球的「棒球」,與參加運動最高境界「奧運」(當然更多人覺得棒球的最高殿堂是MLB的世界大賽)用球棒打出名號。

而1984年奧運棒球賽的亞洲地區參賽權,則由1983年的亞錦賽決定,僅有前兩名可以參加。這年亞錦賽是在韓國舉辦,中華隊還發生了開幕前一天還集體中毒的事件,怪異的是全部參賽球隊只有中華隊食物中毒,真是令人費解。當年參賽的中華隊球員,大多在日後各處展露頭角;若是只舉到二十年後的今天都還知名度相當高的,也至少有莊勝雄(隊長)、郭泰源、徐生明、黃平洋、曾智偵、吳復連、趙士強、林華韋、林易增…等人,可以說是實力堅強,勢在必得。

當年的中華代表隊,一樣遇到了與2003年亞錦賽相同的大題目:地主國以逸待勞。第一天就是中華對日本的戲碼,而且四位裁判都是韓國人,終於在莊勝雄、郭泰源兩大投手的壓陣下,以三比一先勝日本。中間休息一天之後,中華對上南韓,卻在捕手狻儘k的一個「跑離三呎線」與否的判斷上,失去貴重的一分,而以一比二飲恨。之後又擊退澳洲與菲律賓,但是接著兩場發生讓趙士強名滿全球的偉大傑作:先是在對日本、九局下半、兩出局、滿壘(是戰術性滿壘)一個一壘上方的小飛球漏接,形成再見失誤,讓晉級機會大減;接著他又在三天後攸關奧運資格賽的最後一場比賽(又是對日本)時,也是在九局下半,一棒擊出再見全壘打,以一比零讓日本飲恨,並把中華隊打進了1984年的奧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於1984年共產國家杯葛在美國舉辦的奧運,因此日本得以敗部復活,遞補進入奧運;卻沒想到該年奧運金牌就是由日本擊敗美國隊(Will ClarkMark McGwire也在陣中)獲得!而中華台北也擊敗韓國得到銅牌!

四年後的漢城奧運,一樣是由前一年的亞錦賽開啟了序章。雖然二郭一莊都赴日發展,但是當年選手除了羅振榮之外,都是在1989年中華職棒開打後,職業棒球界大名鼎鼎的明星群!也因為這樣強悍的實力,理所當然在1987年舉辦的亞錦賽,最後由中華隊取得隊史上第一座單獨獲得的冠軍盃,而它瓻h是隻手擊退日韓的勝利投手黃平洋,也一雪過去對他「國內一條龍、國外一條蟲」的評價。但是同樣一批好手,雖然在進軍奧運前的世界盃前還獲得第三名,卻在沒隔多久之後的奧運賽,完全走樣…

1988的漢城奧運,永遠讓人記得幾個字,「兵敗漢城」。估且不論是不是有人招待過頭、或是投打失調,但是在紀錄紙上的卻在十幾年後依然刺痛心頭:首戰一比六輸給荷蘭隊(相信吧,荷蘭也有棒球隊,還在奧運給我們一敗;郭建成、陳義信各丟三分)。第二戰對日本,是陳義信大戰野茂英雄(這人猛了,日本五年獲78勝,成為第一個衝到MLB去的亞洲選手,打了九年獲114勝),不過勝敗跟先發無關,打到第十三局被再見安打而已三比四輸給日本。二連敗的中華隊第三場對上波多黎各,還是陳義信先發,但是最後還是以零比二嘗到第三場敗戰,無緣晉級決賽圈,就這樣回到台灣…也為了在1992年奧運時的雪恥留下伏筆。

由於1988兵敗漢城(出現這詞了吧),棒協馬上鎖定中華隊的年輕戰將,郭李建夫與江泰權,以支付獎助金的方式,讓這兩位球員在1992年之前,不加入職棒球隊,並為中華隊效力;並且以李來發負責,目標在Barcelona奪牌。這時候,中華職棒剛成立,將釵h國家代表隊的好手拉入職業棒球;留在業餘的除了兩位將成為老將的選手外,多半是當時名不見經傳、剛升成棒的年輕好手們。當然在1992年之後,這些選手們也幾乎全成為職棒明星。

這三年多的期間,一方面看著國內職棒如火如荼地開打,一方面這些業餘球員們也在朝著失去的榮光而努力。這中間雖然有過幾次國際賽,但是上上下下一心目標在奧運,於是成績都不像過去那樣顯赫,也因次遭受到國內各界相當大的責難之聲。在這中間,由於教練團一直把假想敵當成日本,所以只有在1990年讓調整中的王牌郭李建夫對日本出賽過,之後便一路保留到奧運才再見面。這當然也要陣中的第二號王牌林朝煌頂得住,才能夠實賤,而林朝煌也當然未負眾望。

在1991亞錦賽,球員們也為了爭取1992 Barcelona奧運參賽權在奮鬥。只是當時國內職棒的熱潮大於國際賽,因此風潮並未如這次亞錦賽般瘋狂。當年教練團在取得奧運門票後的冠軍戰中,刻意保留了郭李建夫不讓他出賽,因此以一比二敗給日本,屈居亞錦第二名。門票既已取得,加上教練團對1992奧運奪牌的目標設定在銀牌(古巴以超強隊伍身份參賽),名次會比在奧運贏球的機會重要嗎?,因此日本隊在1992年正面與郭李建夫對決時,面對的是已經成長,而且狀況極佳的大投手!

1992,Barcelona。中華隊過關斬將,先在預賽中以五勝兩敗(分別敗給美國-第九棒居然是Nomar Garciaparra、古巴-先發投手是後來跑去NYY的Orlando Hernandez)的戰績晉級複賽圈,而且取得對戰日本而非古巴的有效對戰組合!值得一書的是,中華隊先在預賽的第六場比賽中,便以二比零的比數擊敗日本隊(我想很多網友都有半夜爬起來看這場比賽!因為贏了才有晉級的機會!http://www.baseball.ch/2003/t/og/games/ol199218.htm);更在半準決賽時,再以五比二的差距,再度讓日本金牌夢碎!(我想有更多網友都有半夜爬起來看這場比賽!http://www.baseball.ch/2003/t/og/games/ol199229.htm)雖然最後以十一比一敗給古巴( http://www.baseball.ch/2003/t/og/games/ol199231.htm ),但是中華隊也因為這幾場比賽,奪得棒球第一次成為奧運正式比賽的銀牌!當然日本隊全隊也發揮了悶了兩場的奶O,以八比三擊敗美國,取得銅牌。只是日本派出兩次對中華隊先發的小檜山雅仁,後來與郭李建夫成為中信鯨的隊友(2003),讓人想都想不到。

隔年(1993),奧運銀牌隊伍化身成時報鷹與俊國熊(1995由興農接手)兩隊,進軍中華職棒,也為中華職棒帶來了第一次的完全熱潮。連續三年,中華職棒總場次由原來四隊一百八十場增加到了兩百七十場(1995、1996甚至也是三百場),年度總入場人數也能夠維持在一百六十萬上下,全台灣似乎沉浸在職業棒球的賽事之中。

1995年的亞錦賽,由於諸多原因,結果連被日本南韓提前結束比賽,當然無法參加1996在Atlanta進行的奧運賽。這年依舊由古巴奪金,日本亦能獲得銀牌,銅牌則是由美國擊敗尼加拉瓜獲勝。韓國呢?只勝了荷蘭一場(荷蘭後來排名第五),以一勝六敗得到第八名。

這陣子國內的狀況更糟,由於球員涉賭、放水案的一連串骨牌效應,加上兩聯盟的惡性對立,也讓職業棒球市場迅速地萎縮,從1997年起,全年入場觀眾總人數沒有再超過七十萬人(直到2003才重新接近百萬人次)。業餘棒球則因為身為火車頭的職業棒球亂成一團,自然也沒人曉得何去何從是最好,因此成績照樣搬不上檯面,全民話題裡也少了棒球這一項。

由於1999年時,IBA與MLB達成協議,同意職業球員(3A以下,當然在MLB眼裡其他國家都算這範圍)開放參與2000在Sydney的奧運資格賽(就是亞錦賽),於是又造成另一場大地震。由於之前國際賽成績不佳,大家歸咎於球員大多進軍職業棒球而造成業餘的根基不良,因此反倒對於這次亞錦賽是否能搬出職業球員,再度進軍奧運成為話題。

當然當時剛好處於職業棒球最黯淡的時期,中生代的好手紛紛因為放水案離開棒球界,新生代球員也還沒有足夠比賽經驗,當然實力落後日韓一截。中華職棒派出老將郭源治壓陣,再加上黃忠義、洪啟峰等老將帶業餘新兵,參加了這次的亞錦賽,只是結果還是很令人失望,當然說起來也都是以一分之差落敗日韓,也可以說是雖敗猶榮吧。

2000的Sydney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開放了職業球員參賽,加上判逃球員越來越多(一方面讓實力受損,一方面讓國內球員沒辦法與一流高手較勁…是不是跟現在台灣很像?),讓古巴在全球棒球霸主的地位首次動搖。先是在預賽裡以二比四敗給荷蘭,中斷了奧運中21連勝的紀錄,在冠軍戰還甚至被美國以四比零完封,失去了三連霸的機會!

也與棒球在台灣命不該決,終於在2001年,運氣(跟實力?)又開始回到了中華隊的身旁。

先是年初(2001/3/17)林易增引退賽帶起了前數年少見的人氣(6,560觀眾進場),接著在一週後的亞錦賽,中日韓三國用業餘球員大車拼,中華隊最後力退日韓(日本隊全拿木棒出賽,中韓後來都用鋁棒之外,中韓的冠軍賽因雨提前結束,三局四比一裁定中華隊獲勝),重奪十年來的亞洲第一頭銜。也酗@方面林易增的退休轉任總教練帶起了兄弟的三連霸,亦或酗@方面國人對棒球拾回了部份的信心;兄弟先是在2001/9/23重登睽違六年的季冠軍王座,更在總冠軍賽以一勝三敗的絕對劣勢演出永不放棄的大逆轉,在2001/10/14重登總冠軍!似乎無法停息的棒球熱潮就此展開,也讓在台灣舉辦的世界盃棒球賽預售狀況特好,球迷們覺得怎麼看都看不過癮的棒球又回來了!

奇跡似的,在十一月舉辦的世界盃,來的球隊幾乎都是世界各個角落的高手。中華台北所在的A組,除了中華隊外,還有美國、多明尼加、韓國、尼加拉瓜與南韓等傳統強隊,賽前球迷都認為(當然包括小弟)「唉呀,打進八強真的就對得起觀眾了啦~」沒有想到,先是在預賽裡幹掉了宿敵韓國( http://www.baseball.ch/2003/t/wc/games/wc552001.htm ),並以僅敗給美國的六勝一敗分組冠軍的強隊態勢進入八強;更在解決荷蘭之後進入四強。雖然以一比四再度敗給美國,「只能」與日本隊爭銅牌,但是讓國人更驚喜的是,靠著「老外」張誌家的完封與陳金鋒的兩隻全壘打,居然把派出職業明星與業餘球員混合軍、賽前被譽為最有奪冠實力的日本隊以三比零擊退( http://www.baseball.ch/2003/t/wc/games/wc672001.htm )!全台為之瘋狂!

就這樣,走過了2002,來到了2003。

棒球,依然帶給我們無數的驚奇與希望。

期待2004。

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 (V)

帶著這兩罐當時不曉得好不好吃的太妃巧克力,外加一根看起來很好吃的棒棒糖,我們坐上了公車(後來才想到公車上不能吃東西!),往Pacific Bell Park(http://www.ballparks.com/baseball/national/pacbel.htm) 出發。先介紹一下這個2000剛啟用的球場:它最大的特色是球場的右外野的外面就是San Francisco Bay,加上陣中Barry Bonds這位強力左打者,於是很多全壘打的鏡頭都會帶到球掉到海裡之後,有觀眾游泳去撿球的神勇狀。最多可以坐四萬多位觀眾,花了兩年多、兩億五千五百 萬建造而成。而且,中右外野間、全壘打牆外到海之間的區域居然是公共場合,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邊免費觀看!更有ferry(渡輪,如 http://www.blueandgoldfleet.com)有規劃專門的tour,是會在比賽期間停靠在右外野外面的碼頭上看比賽的! 繼續閱讀

回顧票務、期待來年(上)

2003這個夠意思的球季已經走到尾聲,總冠軍戰的戰績,牛象兩隊也剛好在一勝一負的拉踞中。但是回顧我們在這一年之間涉入最多、影響也最深的中華職棒兄弟象主場票務,可以找到很多可以討論也需要討論的問題,以及想像得到的一些改善的方法。

今年年初,在一些因素之下,兄弟象官方網站自己推出了不怎麼方便的線上購票系統。其實經過評估之後,除了為了防堵黃牛所使用「電子錢包」的機制很惱人之外,整個線上購票的流程與介面都還蠻差強人意的。這是因為在當初設計流程與介面的時候,跳過了國內另外兩家獨占鰲頭的老舊系統,直接參考MLB.com和ticketmaster.com合作的網站,並把一些國內職棒特有的元素(不少也是後面要檢討的地方)放進來,經過一兩次小翻修所形成的系統。

這套系統在後期已經相當完備,使用者可以在直接在線上看到各個位置附近,往球場內觀看的視野照片:在天母球場製作了一百二十四張、新莊球場則有四十張。然後在每個可以購買的日期間挑選後,再從每個區域去選擇要坐的座位。就跟去京華城看電影一樣,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想坐的位置,壞處則是萬一熱門區域被挑光了,就要趕快去別的區域找位置。然後利用電子錢包扣款後(要是查得是黃牛在購票,我們會把付過的錢退到電子錢包中,然後把票收回,這是在國內黃牛風起時,唯一有在防堵黃牛的機制),使用者會取得一組購票編號與密碼,在球賽當天便能利用這主編號密碼去特定的窗口取票。

整個說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就會有些問題。問題當然不只是線上這一塊而已,也不是我個人可以解決的。但是為了不讓自己陷入「光說不練」的糟糕傢伙之流,我還是花了點時間,想了想現在整個職棒票務環境的缺點,跟可行的解決方式。當然可行與否不只是我看得到的地方決定而已,目前一共想要討論十點,不過這些事情…嗯,是很複雜的。

  • 對號入座
      目前在兄弟官網的售票部份,真正實施對號入座的球場,只有天母球場與新莊球場。雖然總冠軍戰引起眾多反彈、卻也讓球團荷包滿滿的澄清湖球場也在座位上標示有位置,但是根據天母與新莊的經驗,通常上面的幾排幾號只是參考用,全場檢查四五遍都可能還有錯誤的號碼。其實清查號碼不是難事,找幾個工讀生一區一區、一排一排慢慢算,也就成了,只是「沒有事先規劃」可能是沒有辦法做最重要的問題。也的確,對號入座應該是現今解決排兩次隊(買票排一次、進場再排一次)、幫朋友佔位置、兒同免費進場佔掉座位最快的方法,但是硬體與系統間也要能夠配合才行。

      線上購票可以簡單劃位,為什麼現場售票不行?這個後面討論。

  • 劃位與自由席
      目前有這個問題的,主要是以天母球場為主。天母球場與新莊球場相比,由於天母球場在內野正前方有一大片綠色怪物(原指Boston Red Sox的主場:Fenway Park的左外野高牆,又稱「Green Monster」)鐵網擋住觀眾的視線,又有天母某些里長奇怪的放話,更有噪音限制所引起不能帶某些加油器具(我個人倒是讚同,加油靠喉嚨嘛!)的問題,因此大部份球迷都比較喜歡新莊球場。但是新莊球場就算加了外野座位,在滿場時的總票房收入,還是略遜於天母球場,也因此造成了「服務球迷重要,還是賺錢重要?」的討論。不過天母球場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在球場規劃上就有很大的問題:買自由席的觀眾會坐到劃位座位旁的走道上!台灣看職棒的觀眾有一個很奇怪、但是有點不得已的習慣,就是為了好位置,會坐在走道上。一方面可以說是球場規劃實在是很差,坐在座位上就是視野沒有坐走道上好,一方面也是奇怪的球場文化,現在還有人在大戲院裡看院線片時,是坐在走道上的嗎?

      若要確認劃位服務,將自由席與劃位座位的區域撤底分開,是保障劃位座位者的權益,並推廣劃位制的重要關鍵。

  • 售票窗口
      現今兄弟象主場的票務,其實切割成好幾段,我知道的是這些;票印好後先由聯盟保管(兄弟象光堆商品已經爆掉了,還要堆有價票券?),但是由於聯盟票務組的軟體是古時候的,這個我親自確認過,沒有辦法印座位上去,所以當有兄弟主場在劃位球場的比賽時,就要先從聯盟取票到兄弟。在線上購票使用者買到票之後,兄弟會將這些票先印出來,再印那些要留在現場賣的票。先印出來這些票,會先到我們這邊處理,分由幾位工讀生去管理、包裝與分配,然後在開打當天帶到現場我們所屬的票務窗口。

      而剩下現場販售的門票,在送到現場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到各個售票窗口去,也造成每個窗口所售的票會依區域分隔的主要原因。通常在兄弟的主場,一壘側的門票是最多人排、也最早售完的,如果在帳務上又不能整合,常會讓使用者排了半天沒買到票,再去排其他觀眾比較不喜歡座位的狀況發生。

      其實在系統開始規劃的時候,就已經把「現場可以依觀眾需要而選取每個座位販售門票」當成是一個系統標準來開發了,請見前面談到京華城裡賣電影票的部份。這套系統也是。但是由於軟硬體無法配合等等原因(像是沒有硬體、網路、需要先教育訓練等),到季末都無法實現。當然真正上線也雪|有手忙腳亂的情形發生,但是用過線上購票的就曉得,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尤其現場售票是直接選位→印出)。

  • 線上購票
      線上購票一直處在妾身不明的狀態下,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球場太小。怎麼球場小也有關係?因為座位少,天母與新莊能夠劃位的位置都不到六千個;每次線上購票開放到兩千張,意思就是現場可以買的座位少了兩千張,剩下三千多張。當然,線上購票相當方便,直接到了現場就可以領票(除了少數場次要再排一下隊)。但是不是所有的象迷或是球迷都會用網路啊!尤其是當我們增加了「電子錢包」這個雙面刃之後,一般網友與黃牛在購票時的難度同時增加,也讓本來就不太會使用網路的象迷,更難上手。

      再者,線上購票要是賣到三千張,在領票時會造成非常麻煩的狀況;雖然新莊或天母球場的售票窗口都有不少個,可是我們最多也只能分配到兩個到三個窗口,還有在左右兩側各一個窗口的狀況發生。當然在工作人員來說,每個窗口可以領不同序號的票是最簡單的,可是領票的人會容易因此搞混;更何況雖然我們寫得清清楚楚,要請線上購票的觀眾帶著購票編號跟密碼到場領票,但是也一定有「我人都來了,你為什麼不給我我買的票」(可是您是哪位啊…)的使用者。因此我們也多規劃了一位資深工作人員在後面處理這些「問題訂單」,可是在窗口分在兩側、又同時遇到問題訂單時,的確會拖慢速度相當久。

      另外,線上購票的窗口上的標示,也被加上「特殊領票」的任務,這個部份增加我們相當大的負擔與誤會,但是請恕我無法多談。

      如何改進線上購票?取消電子錢包、全面使用線上刷卡是方法之一,但是要是能配合偷學自MLB.com的Ticket@Home機制,才真的方便!這個牽涉較廣,後面再提。

  • 回顧票務、期待來年(中)

  • 排隊路線
      排隊,絕對是很多象迷心中的痛。不是排隊不對,或是非排不可的問題,而是每次排隊到後來就肝火上升、亂成一團,讓人覺得莫明奇妙而已。至少在這麼幾年的排隊經驗中,很少有令人開心的。當然前面提到一些狀況(劃位、網路預售等)都能解決,這個部份比較不是問題;但是反正現在是一件一件抓出來說,就先講講了。我想,在排隊這事情上,至少有兩件事是可以做的:「規劃排隊路線」與「發放號碼牌」。規劃不是單純「啊,你排這邊…那邊人少你可以去那邊」或是「我把排隊的窗口都分成四個還是八個了耶」這種事,而是在包括人龍的路線要怎麼走才不會影響到週邊環境(尤其是在商品、活推那邊排的時候),怎麼繞才不會讓人你插我我插你的亂鬥發生。其實光看金融、演藝等行業就曉得,簡單一些像是分隔線之類的工具,就可以讓人不會擠成一堆。

      另外,為了防止插隊或是一個人佔十個二十個排隊位置,發放號碼牌也是一種方法。但是號碼牌與前面排隊的規劃有點互相不相甘,因為要是隊伍路線規劃得好,號碼牌發了反而麻煩。但若腹地夠大,可以讓一群人亂糟糟而不會影響到週邊,倒是可以參考一般銀行發放號碼牌的方式,增加一台跑馬燈與發放號碼牌的機器,順著號碼牌叫號購票,也無不可。

  • 入場處
      這個部份就很複雜了,光前面提到「劃位座位與自由席分開」的規劃,就跟入場處有是怎麼樣的規劃有關係;而且現有的球場容量小之外,出入口超少也是很大的問題!先拿這幾次陳總統水扁先生到場看球造成的不愉快經驗來說好了。總統帶多少隨扈是一回事,每個人進場前要做安檢也是應該;但是入口就那麼幾個,安檢速度當然降低釵h,後面排隊的也長長一排,沒有辦法消化掉。散場也是,一堆人擠在小小幾個門之間,一路從門口擠回球場…週邊交通也隨之癱瘓…

      另外,前面有提到我們線上購票的方式,就是很簡單地拿著領票編號跟密碼到現場「領票」,然後再「入場」。那,既然有編號跟密碼就等於是入場的保證,那如果不要「門票」的話,是不是少了很多事?少了印票、包票、換票…這就是Ticket@Home的觀念。使用者可以自己在家裡把門票印出來,帶去球場,讓工作人員利用工具(國外是像捷運入口加刷條碼的方式)去判斷該票券是否正確,就可以讓觀眾入場,觀眾再利用票券上的座位資訊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好。至少我在San Francisco就是這樣子看到球的。

      好吧,那有個問題,入場處我們有這樣子的設備嗎?沒有。要是不用設備用人員解決呢?當然可以,但是這又會牽涉到「聯盟票務組」、「球團」、「外包」幾個關鍵點,恐怕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搞得定的。

  • 兒童免費票
      我知道的是,為了讓棒球往下扎根,所以兄弟球團在一開始成立、推動職棒聯盟到現在,始終都有著推廣棒球的心。也因此,每場球都有外野學生免費參觀券、優待半票與未滿一百一十公分(還是一百公分?)的兒童可以免費入場的規定。一般狀況下,還不至於產生太多問題。可是在總冠軍賽期間,兒童反而變成大人插隊、佔位置的工具;由於兒童不用買票,一般人也不太想去跟小孩子生氣,所以在這種超熱賣又沒有劃位的場次裡,大人會叫有時間的小孩子去從早排到晚(入口),等到入場時一擁而進,然後兩三個小朋友就先把座位圈個五個十個起來…

      在美國,也是就我所知,季後賽並沒有全場半票的開放,而且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方法;也就是半票只有在某個區域(通常是票價最低的地方)販售,小朋友要是要座位也必需另外買票的方式。這種方法的考量,主要在於「季後賽與推廣無關,要坐在座位上看的人就要買票」的想法,其實也沒有問題。只是國內觀眾能不能接受這種說法,與有關單位敢不敢實施,反倒是比較有問號的地方。

  • 殘障(輪椅)座位
      國內在這方面真的很不用心。由於負責網路購票與購物兩個部份,我們也間接地變成了兄弟的客服中心。常在處理客服的時候,發現一些問題,尤其是對這些行動已經不方便的球迷而言,更是不方便。整個台北已經是台灣的首善之都,但是在無障礙空間的規劃與執行上,還是有釵h盲點。有時候實在很想讓規劃的人或是施工的人坐坐輪椅自己推推看…扯遠了。

      聯盟票務網頁上只有「…殘障者皆可以憑證購買內野半票進場…」的資料,連球場怎麼去,有哪些地方可以讓他們進場(啊我忘了,連球場平面圖都沒有怎麼會有這個…),以及劃位時殘障票要怎麼購買、怎麼入場都找不到,事實上…除了網頁沒有寫之外,實際問過的結果,是沒人真的曉得。

      沒有人說殘障朋友就不用看球了,但是真的很麻煩!場外沒有專用電梯、進場又不確定坐哪邊好(雖然最後一排已經是加大的殘障座位,但是很多沒禮貌球迷佔了位置就是不讓),這樣怎麼可能讓行動不便的球迷培養出看球的興趣來?更不用說排除萬難到球場了!

      簡單說,週邊標示清楚,文字說明完整,服務人員都曉得怎麼處理,暫時也就夠了。

  • 回顧票務、期待來年(下)

  • 退票規定
      這個問題我們因為常在接觸,所以也算是很清楚。為了線上購票(其實可以擴張到整個劃位球場)能不能退票,會不會被消費者質疑,我們請教了我們算知名度蠻夠的客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尤其是申訴部門的主管。答案是:在特定場次、特定時間所販售特定座位的門票,意義視同包機的座位,因為作業時間不及之故,幾乎沒有辦法再售出,於是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成為獨特性夠的服務,而非單純的可重製產品。因此若能證明作業時間不及,的確是不能退票。但聯盟或是任何的單位,並沒有把這個觀念與劃位結合在一起。於是在觀眾想要退票或是換票的狀況下,會產生釵h糾紛。

      再者,在進入季後賽時,由於是七戰四勝制,所以在雙方都有勝場之前,是不曉得到底會打到第幾場的;最後三場更有可能場場都是最後一場。再加上由於聯盟的規定,年度第一才有第一二場是主場的優勢,也因此今年的總冠軍票務是超級複雜的。

      如果前面很多條件成立的狀況,使用者通通在線上用刷卡的方式選好位置買好票,不會上線的使用者可以到某些營業點去選位等等,再配合上Ticket@Home的方式,其實是沒有票務的實體處理時間的。而且好處是,如果全部都從這些方式購票,退票的方法又能明訂(像是線上刷卡的使用者自動退票款但是扣手續費)且能執行,何樂而不為呢?做與不做的決定罷了。

      當然,如上所述,還是會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問題存在,系統有沒有事先規劃、測試,大家對它有沒有信心,又是另一件事。

  • 球場秩序
      這也閉O一切的根本。常有人在問:為什麼兄弟的門票比別人多五十塊?還有很多很多球迷到了季末都把這五十塊算在線上購票的頭上。對我而言,事實是:我也不曉得。但是,球場的秩序絕對是需要維護的。也釵酗@天這五十塊可以花在這上面,也陪n更,也陴{在像是「啦啦隊不用破壞規則的西洋鼓、大聲公」是結果之一,但是觀眾應該要的更多。

      在有劃位等的前提下,像是?像是要有人協助帶到正確的位置,如果那個位置上已經有人坐了,維護制序的人不管是工讀生、工作人員或是保全,要能夠檢查票根、判斷問題所在,並且請佔位的人離開。像是在非吸煙區(現在球場到底是不是吸煙區?是不是公開場合就不能抽煙?)中,人數要夠多,多到能主動去勸阻抽煙的朋友去吸煙區吸;若是全場禁煙,就要確實執行。像是要勸走坐在走道上的觀眾,走道要淨空,不然萬一球場發生什麼意外,怎麼疏散?也對劃位的觀眾多繳的票價,有點公平性啊!像是在球賽有不當判決時,呼籲群眾不要丟東西進入場內,更不要做出會中斷球賽的事情。

      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但是現在的工讀生們,根本無法處理。沒有球場的秩序,前面講的九點應該都是廢話了。

    最後花點時間,來講講「季票」這個觀念。

    在國外,季票的處理單位常常能結合各種資源運作,來讓觀眾願意先付一大把銀子,換取這一季(有某些時間或全部)能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的權利。當然折扣是一定要有的,但是這就跟預付卡一樣,錢先收進來再說。誰曉得季中有什麼變數。

    雖然國內球場小,但是觀眾相對少很多,所以還是有不少人願意先付整季座位的錢(前提當然是有劃位的球場才能實施),把自己喜歡的位置訂下,然後每場比賽進場看球。不過現在有實施季票的兄弟象隊主場,季票就只是季票,很可惜並沒有把其他資源給整合進來;像是季票的觀眾可以來個季後賽優先選位權、免費參觀球場、可以買東西有折扣、可以參加贊助商抽獎、可以跟大象卡結合、可以跟網路會員結合等等,都沒有。而且幾場球就是幾場球,也沒有把一些不同性質的場次分開,讓球迷選擇。

    怎麼說?「週一到周五的場次」、「週五到週日的場次」、「週一到週四的場次」、「週六、週日的場次」、「任選二十場球賽」這些都是國外已經在實行的套裝季票,加上各種場次區域不同的定價與折扣,加上一些前面提到的特殊優惠,只會讓球迷更想先付錢而已。但是很抱歉,沒有這些服務。

    一樣,事在人為吧。

    洋洋灑灑寫了十點,越寫越發現還有更多問題在。但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依續解決才是做事的方法,而不是就當作沒問題一樣放在那邊,希望時間解決一切?是啊,也陵伅◎|解決球迷吧。

    我也曉得,球團在這些事情上不是完全沒有去想,而是光「想」這件事情就行有餘而力不足。球團裡並沒有「票務組」這個單位,而是由活動推廣部的單一職員負責;而這位仁兄除了管一年有五千萬收入的票務之外,每場球還要去球場搬桌子排桌子,去場內講講話串串場,或是幫忙把商品搬來搬去的。辛苦嗎?當然辛苦。

    但是當表現在外的狀況,是這些事情連被想的機會都沒有的感覺時,大家所指責的還是球團。也陴y迷們會罵到一些球團的工作人員,也陴y迷們唸的是我們這些沒有決策權的人,也麥p盟才應該是千夫所指,也閉O社會病了…

    結果是,事情是沒有被做好的。

    也釵酗@天,做這些事的人會跳出來做;但是那個人會是我的機會少之又少。不是因為我不願意,而是機會問題。如果這些東西是有道理的,希望能決定、能執行的人可以看到這些東西,也想一想是不是應該這麼做。

    想法歸想法是沒錯,我只是沒有在每一點後面加上人力、物力、時間與預算罷了。需要的話,也希望有人可以跟我討論一番,我大概可以把所需要的東西都列一列;不過要是列了還是熱臉貼冷屁股,我也認了。給我一個列出來的機會吧。

  • 台灣不會有的「61*」

    HBO最近播了幾次這部片,片名就叫「61*」。每次看完,久久不能自己…

    簡單來說,這部片是的片名有兩個含意:61,指的是片中主角之一的Roger Maris(www.rogermaris.com)在1961年的大聯盟球季,與隊友Mickey Mental(www.mickeymental.com)的全壘打競爭過程,並由Roger打破了一個原本以為永遠沒有人可以破的紀錄, Babe Ruth(www.baberuth.com)所保持的單季(當時一個球季是154場比賽)60隻全壘打紀錄;後面那個星號呢,則是當時大聯盟為了不讓這個神聖紀錄被後人突破的一個間接手法,在154場之後創的紀錄都得加個星號,以示公平。

    姑且不論台灣職業棒球的歷史長短,或是光從結果看起來怎樣讓這些「職業球員」沒有職業意識的角度討論;我們只要從這部電影的內容、前提、完成過程很多地方都可以很簡單得到一個結論:台灣,尤其是這前後十年的台灣,不會有這樣子的電影或是事件發生。

    再從另一個角度重申一遍我的看法。雖然台灣職棒只有十四年,但是中間也發生了幾度可歌可泣、想起來還會起雞皮疙瘩的事件;隨手也可以列出「王光輝打擊王」、「陳黃防禦率王之爭」、「養父鐵隻手拉起兄弟王朝」這幾件事。但是因為諸多原因,尤其是大環境的解構,讓這些傳奇除了後來或多或少會在心裡蒙上一層色彩之外,也讓更多人連傳頌記憶都沒有。

    也麥晹酗@個很嚴重的問題,說不定是台灣亂源之一,就是台灣人沒有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的習慣。若是從小參與團體運動,而且像棒球足球這種非靠團隊合作不可的運動的話,在「公平競爭」、「運動精神」這些事情上,不需要教科書寫一百遍,也不用老師諄諄教誨,用身體都會記住…看看現在的台灣…算了不提。至少在沒有運動習慣的台灣,甚至是沒有全民共同目標的台灣,很多事情發生了就發生了、忘記了就忘記了,沒有串連前後五十年(好啦,三十年或十年也可以,不然五年好了)的主幹,會有什麼事情是會讓人記得的?跟神一樣的總統被翻舊帳、以前的總統突然換了個腦袋狂幹猛罵、現在的執政黨喜歡走上街頭…抱歉。

    總之呢,有很多很棒的故事,不論是天生的或是後天的,就是會被人遺忘。

    回到主題。在這個故事裡面的幾件事,事情的本身就是一群逐夢人、實踐者與理想主義的組合;當然還有更多更多的元素在裡面。聽我很膚淺地慢慢道來,在這段歷史、這部影片中的相關人事吧。

    Babe Ruth(1895~1948),中文通常翻作「貝比‧魯斯」,一個當年投打均超優的天才,一個因為專注於自己職業而發明現代球棒(尾端有個突起,以防滑脫)的職業球員,一個擁有94勝46敗、防禦率2.28的大投手、同時還是終身長打率第一(.690)、全壘打(714)與打點(2,213)第二而理所當然進了名人堂的偉大人物,而且還有一個在20 世紀怎樣都破不了、到現在還持續中的恐怖詛咒者。1936年進入名人堂。但是在1961年之前,他所保持單季60隻全壘打簡直是破不了,也不能破的紀錄!雖然是有這麼句話,「紀錄是用來打破的」,可是…怎麼可以有人把神的紀錄給打破呢?

    Mickey Mantle(1931~1995),永遠的洋基人、媒體的寵兒。從一踏進美國人氣最旺的洋基隊起,就註定成為明星。年輕時由於父系親屬都英年早逝,因此從很早以前他就存著「反正我也活不久」的想法看待人生,但也因此身上有著釵h傷痛。連自己都說「If I knew I was gonna live this long, I’d have taken better care of myself.」不過他兒子卻也在35歲時過世,一樣是因為Hodgkins disease。生涯打了536隻全壘打,.298的打擊率,並在1956年獲得美聯三冠王(打擊率.353、全壘打52、打點130)的頭銜。在超過百年的歷史裡,只有十六人次(十四人)能完成這個神奇的目標。1974年進入名人堂。

    Roger Maris(1934~1985),超典型的悲劇英雄。不像20歲就在大聯盟站穩腳步的Mickey Mantle,Roger在1957年才從Cleveland出發,轉隊到Kansas City之後,在1960年才進入NYY。時值Mick的高鋒期,但是一進NYY的Roger就以.283、39HR、112RBI及外野金手套的成績,獲選為1960該年的MVP(最有價值球員)。並且在1961年與Mick共同追逐神績般的單季60隻全壘打紀錄。Roger的生涯紀錄:打擊率.260、全壘打275、打點851。到現在都還沒有進入名人堂,並有不少球迷仍然為他奮鬥(www.ndrogermaris.com)。

    Ford Frick(1895~1978),Babe Ruth的好友(曾為他代筆著作「Babe Ruth’s Own Book of Baseball」),先以中西部的體育記者入行,後來搬到紐約市成為廣播人,並製作每晚的體育節目;後來成為國家聯盟的主席後,又成為commissioner of baseball。1961年時,為了保衛老友Babe的紀錄,下令在154場(Babe創紀錄的該年球季場次)之後所創下的紀錄,都要在後面附上星號(*,asterisk)以茲區別。這個奇怪的規定到1992年才廢止,但是當時Roger已經過世…Ford Frick在任內還做了件很厲害的事,就是在1970年把自己推入名人堂,號稱「It was fitting that the ultimate tribute to Ford Frick was his election to the Hall of Fame.」。目前被歸類在「Pioneer or Executive」。

    Billy Crystal(1948~,http://www.hollywood.com/celebs/detail/celeb/194723),眾所週知的喜劇明星,國內成名作應該算是1989年的「When Harry Met Sally」吧。除了是個紐約人之外,還是個超級的紐約球迷。1956年5月底被老爸第一次帶到洋基球場看球時,Mick當天擊出了全壘打,在他心中有著無可磨滅的印象。由於更忘不了1961年夏天,棒球場上偉大的追逐紀錄之戰(事實上媒體也拼命報導),也無法忍受Ford Frick讓Roger在有生之年都不曉得「61」這個偉大紀錄已經早屬於他,於是立志重現當年時空,以及男兒的奮戰之姿。

    Yankee Stadium(1923~1973,1976~),由於為了表彰Babe在全壘打上的突破表現(在他之前的全壘打王最多27隻),以及因為他而坐得滿坑滿谷的觀眾,於是新建成的這座球場,又稱「The House That Ruth Built」。而且就在開幕的第一場比賽,Babe就以一隻三分全壘打慶祝,並以4:1的比數氣走紅襪。Babe在1927年的的第六十隻與Roger在1961年的第六十一隻,也都在這個球場裡出現。在1973之前,球場的主色系是淺綠色,整個內野都是,並且有74,200個座位。但是在1976之後的球場,已經完全沒有當年的顏色存在,連形狀都不一樣了!於是本片在製作期間,先遠至Detroit找到了舊的老虎球場(建造方式相同),再從Billy家裡挖出一張當年流出的觀眾席(果然是真正的球迷!),才得以配合電腦動畫的方式,將舊的Yankee Stadium重現!

    Thomas Jane(飾Mickey Mantle)與Barry Pepper(飾Roger Maris),不是什麼非常大牌的明星,但是能夠演出這兩位MLB甚至是美國的超級明星,靠的就是他們的神韻。這兩位演員本來不是很會打球,要演Mick的Thomas居然拿到棒球時還不曉得怎麼握!這對Billy來說,真的會是個很大的打擊啊。不過藉著專業教練的指導,以及一堆的舊影片,這兩位演員真的把很多的小動作學習得很好!投球、打擊、跑壘,甚至從休息區走上打擊區的身影…真是太棒了!對了,有打球又看的人別以為當年打者的揮棒跟現在很像,就算是十年前十年後,投球跟打擊的細節都進步了很多很多。

    故事本身的前提是偉大的。

    沒有Babe在,也釦畯攽椄O可以拿著有握把末端有突起的「現代球棒」打球,也麥椄O有可能看到一大堆的全壘打,也閉囃椄O得不到世界大賽冠軍;但是就一定不會在當年就有「60」這個偉大的數字,就不會有「The House That Ruth Built」的Yankee Stadium。當然,也沒有另外兩位在相隔三十多年後,亦步亦驅地追逐著這個夢幻數字的偉大球員的故事。

    也沒有這部偉大的電影,至少,對我而言。

    故事本身是偉大的。

    永遠的洋基人、永遠的三冠王、永遠的Mick。逆境中創造紀錄的Roger,知道自己也酗@生中無法看見自己的紀錄被承認,還永往直前的偉大。各種人堅持自己必需護衛著自己的棒球之神,不也是偉大的一種?

    故事怎麼變成電影是偉大的。

    為了小時的經驗,Billy幾乎用盡辦法重建了舊的Yankee Stadium,重建了那一年的夏天。讓經歷過那個令人血脈奮張的夏天的球迷,能夠再次看到當年的自己,當年的英雄們,當年的球場。讓沒有經歷過那段時光的我們,能夠看到幾近紀錄片的實況,以及釵h不在正史上紀錄之外的狀況。工作人員們認真重現歷史的心,以及努力的過程與結果,絕對是偉大的。

    而我,想不出我的附近,是不是能夠有這麼偉大的事情發生,並且留在人們的心中。

    於是痛哭。

    恨己之不若人也。

    2003:夠意思的魔咒對決

    中華職棒歷經了風風雨雨,打到現在也累積了十四年的紀錄與傳說。雖然沒有美日職棒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歷史,但是在這十四年間,也有不少的「魔咒」!尤其是某些重大的個人獎項,與總冠軍的隊伍常會擦身而過。

    在投手方面,也釵]為強投等於勝利的保證,所以在「勝投王」、「三振王」、「防禦率王」、「救援王」等各種主要投手獎項中,反而常見該年度的投手獎項得主隊伍,也是總冠軍戰的勝出者。過去十三年間,且不論「打入季後賽」的頻率,光「獲得總冠軍隊伍」,就跟這些獎項關聯甚大!請見下表。

    勝投王→總冠軍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勝投數 敗投數
    1996 郭進興 統一獅 34 20 4
    1995 郭進興 統一獅 32 20 7
    1994 陳義信 兄弟象 33 22 4
    1992 陳義信 兄弟象 30 16 5
    1990 黃平洋 味全龍 39 20 8

    三振王→總冠軍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投球局數 三振數
    2001 養父鐵 兄弟象 31 212 166
    1995 王漢 統一獅 34 220 167
    1991 瑞奇 統一獅 31 174 2/3 138
    1990 黃平洋 味全龍 39 246 177

    防禦率王→總冠軍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投球局數 自責分 防禦率
    2001 蕭任汶 兄弟象 52 90 14 1.4
    1997 賈西 味全龍 50 104 2/3 22 1.89
    1995 王漢 統一獅 34 220 46 1.88
    1993 陳義信 兄弟象 32 258 1/3 55 1.92
    1990 史東 味全龍 33 215 2/3 46 1.92

    救援王→總冠軍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救援成?救援勝 救援點
    2000 羅薩 統一獅 35 13 7 20
    1998 賈西 味全龍 48 26 6 32
    1997 賈西 味全龍 50 20 7 27
    1991 湯尼 統一獅 47 20 4 24

    由此可見,擁有足以壓陣的投手,的確佔了相當大的上風。在十三年之間,擁有這四項主要投手獎項的隊伍,平均有4.5次可以獲得該年度的總冠軍,佔了35%!機率不可謂不高!

    果真在2003年,爭奪總冠軍的象牛兩隊,都各自擁有獨霸一方的投手;因此不管是哪個隊伍將要勝出,「擁有強投就獲得勝利」的規則,還是能夠維持:

    「勝投王」橫田久則(象),十六勝。
    「三振王」勇壯(牛),182次三振。
    「救援王」世介勇(牛),27個救援點。

    但是在打者的紀錄方面,就稍嫌複雜了些,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投手的成績不是投手一個人可以獲得,而需要隊友的配合。勝投王需要隊友幫忙把分數打回來,就算是一比零的比賽也要得那一分;三振王不是投手光悶著頭投球就好,負責帶領投球內容的捕手也佔了很大的比重;而救援王當然心臟夠強之外,對狀況的掌握跟隊友的守備也相當重要,更重要的則是所屬隊伍要能領先,不然再厲害也是敗戰處理;防禦率王就比較麻煩,雖然也需要隊友守得住每一個來球,但是複雜的是如果隊友守備很不幫忙老是失誤導至丟分,還是有機會讓這位投手獲得防禦率王…因次都不是自責分。

    打擊呢?打擊方面的獎項,常常容易被「英雄化」。不過很多打擊獎項因為跟其他隊友息息相關,因此有些打擊獎項的得主,順理成章地因為團隊能力也能讓所屬隊伍成為總冠軍:

    打點王→總冠軍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安打數 打點數
    2002 蔡豐安 兄弟象 89 100 84
    1999 張泰山 味全龍 87 105 70

    盜壘王→總冠軍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安打數 上壘率 盜壘數 總冠軍
    2000 黃甘霖 統一獅 88 107 0.365 42 獅
    1998 大帝士 味全龍 99 114 0.378 65 龍
    1997 大帝士 味全龍 94 120 0.374 71 龍
    1996 賀亮德 統一獅 66 86 0.369 36 獅
    1994 林易增 兄弟象 84 102 0.355 33 象
    1993 林易增 兄弟象 84 81 0.293 41 象
    1992 林易增 兄弟象 88 97 0.33 47 象
    1990 林易增 味全龍 87 116 0.378 34 龍

    安打王→總冠軍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打數 長打數 打擊率 安打數
    1994 路易士 兄弟象 90 349 43 0.358 125
    1990 林易增 味全龍 87 350 22 0.331 116

    但是,被觀眾最期待看到的「全壘打王」跟「打擊王」,怎麼沒有在上述之列?最引人注目的「全壘打王」,不管隊友在不在壘、後面打者是誰,只有打者自己可以把球打出全壘打牆!同樣的「打擊率王」也是一樣,能夠把球打成安打的,雖然作戰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但是也只有自己能夠把球打成安打。

    於是,這形成了很奇怪的「魔咒」。

    魔咒一:擁有「打擊王」的隊伍,無法獲得總冠軍!
    魔咒二:擁有「全壘打王」的隊伍,無法獲得總冠軍!

    我們先看看擁有打擊王的隊伍,在歷年有哪些: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打數 安打數 打擊率 季後賽 總冠軍
    2002 陳健偉 中信鯨 83 293 98 0.334 是 象
    2001 羅敏卿 統一獅 82 272 97 0.357 是 象
    2000 黃忠義 興農牛 88 325 115 0.354 是 獅
    1999 洪啟峰 和信鯨 71 252 84 0.333 是 龍
    1998 怪力男 興農牛 104 354 137 0.387 是 龍
    1997 德伍 兄弟象 96 373 139 0.373 否 龍
    1996 路易士 兄弟象 92 355 133 0.375 否 獅
    1995 康雷 三商虎 88 274 97 0.354 否 獅
    1994 康雷 三商虎 87 311 112 0.36 否 象
    1993 曾貴章 時報鷹 85 323 109 0.337 否 象
    1992 卡羅 統一獅 73 276 90 0.326 是 象
    1991 鷹俠 三商虎 79 272 90 0.331 否 獅
    1990 王光輝 兄弟象 79 310 106 0.342 否 龍

    總計擁有打擊王的隊伍,十三年間有六次打入季後賽,但是捧回總冠軍的次數是零次!

    再來看看擁有「全壘打王」的隊伍,在歷年又有哪些:
    年度 選手 所屬球隊 出賽數 打數 全壘打數 季後賽 總冠軍
    2002 陳文賓 中信鯨 85 283 26 是 象
    2001 林仲秋 興農牛 89 329 18 否 象
    2000 林仲秋 興農牛 86 302 15 是 獅
    1999 德 伍 兄弟象 94 329 19 否 龍
    1998 怪力男 興農牛 104 354 31 是 龍
    1997 羅得 統一獅 92 314 27 否 龍
    1996 鷹俠 三商虎 100 376 31 否 獅
    1995 廖敏雄 時報鷹 98 346 22 否 獅
    1994 坎沙諾 味全龍 90 336 25 否 象
    1993 哥雅 三商虎 81 305 20 否 象
    1992 林仲秋 三商虎 88 339 24 否 象
    1991 林仲秋 三商虎 78 281 16 否 獅
    1990 鷹俠 三商虎 90 322 18 是 龍

    總計擁有全壘打王的隊伍,在十三年間也有四次打入季後賽,可是捧回總冠軍的次數,同樣是零次!

    那麼,同時又有打擊王在陣中,又有全壘打王的隊伍呢?歷年來,這麼威猛的隊伍只有幾支。2002年的中信鯨、2000年的興農牛、1998年的興農牛、以及1991的三商虎。除了1991的三商虎沒有打進季後賽外,其他三次同時擁有「打擊王」與「全壘打王」的隊伍,通通打進季後賽,也通通鍛羽而歸!

    2003年,爭奪總冠軍的象牛兩隊,也各自擁有打擊者王座的頭銜打者,也都各自在這些魔咒上,各擁有一位「魔咒的打擊者」!於是,不管是哪個隊伍將要勝出,這兩大魔咒將為維持一個,破除一個:

    「打擊王」彭政閔(象),打擊率0.355。
    「全壘打王」張泰山(牛),28隻。

    果然如同球季開打前的標語,「Go 14!中華職棒夠意思!」眼見高懸十三年的魔咒將除其一,同時也要創造另一個魔咒的新紀元,讓我們看看是「全壘打王魔咒」依然高懸,還是「打擊王魔咒」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