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起手套去打球

上一次,在「打棒球、還是打壘球?」文中,沒有明確地建議到底打棒球還是壘球好,所以今天想要補充一些這方面選擇的參考基準。

若希望佔一塊場地,進行兩隊間的棒球或壘球比賽,依一般規則,至少需要湊足二十個人;就算是分三隊輪流守備打擊(一隊守外野、一隊守內野、一隊打擊,然後比分數),再加上捕手分著用,也至少每個隊要有四至五個人…但由於個人經驗上,想要在週遭的同學朋友間,找到志同道合長期玩球的同好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如果您想要在外面草地上試試自己的身手,外加可以練習比賽(或是說「對抗」?因為多半無法按規則進行)的話,除了在社群網站(尤其是球迷同好會等級)或BBS上公告練球時間,希望有網友主動前來之外;最快的可能還是:直接殺去球場!

殺去球場?如果只有兩三個人,不主動連絡朋友就去球場,這樣好嗎?

其實,就算做最壞的打算,兩三個人也就是剛剛好做基本練習的人數。以兩個人為例,可以慢慢從跑步、熱身操、傳接球、拉長球…開始將筋骨熱好,然後一個人站在適當的距離餵球,另外一位以球棒做「準確度」的揮擊練習,以正常的擊球方式,試著將球控制在一個或數個彈跳後,能夠輕鬆讓餵球者正面接到的範圍內。

一般球隊裡,都稱這是「打toss」(或是很類似的說法,toss其實是「拋」的意思),主要要求的不是把球打得多遠,太強勁可能接球的人會很痛苦,也不是一天打幾百顆;重點是有沒有依循擊球應該注意的要領,正確地讓球棒以正確的位置擊球,與是否能將擊出去的球控制在想要的區域!不過至於其他的細節,像是揮棒前中後的重心轉移、球棒的揮擊軌跡、擊球點的控制、手腕的翻轉…這些,還是請您找找坊間一些講授基本技巧的書籍,邊參考邊自行體會囉~

要是是三個朋友一起,也不壞。三個人可以做三角的傳接球,慢慢將距離拉到與壘間距相當的位置,做順向或是逆向的傳球練習。若要打toss,也可以讓餵球員與擊球員之外的第三人,安排在投手後方的位置(右打在右後方、左打在左後方,或以擊球員的擊球習慣站位),隨時補位在投手後面,練習滾地球的接傳球。

很無聊?這時候可以左右看看四週,是不是有其他同好,在附近練球的。通常在河堤邊或是較大範圍的公園中,除了某些自組的聯盟賽事外,都會有許多球隊在練習;通常這些練習的球隊,都會希望能湊足人數,跟其他同在練習的球隊(或是同一個球隊分成兩邊)做友誼賽,這樣子的話也會在四週尋找適合的球友一同參與,這就是相當好的機會!

在球場裡,最多的是「習慣性」每週固定時間在固定地點打球的球友,要比約一約準時到球場的朋友、同學或同事多上許多!因此如果您想要有個穩定的球隊玩球,甚至是參加他們的聯盟賽事,那找兩三位興趣一樣濃厚,也想要長期參加球隊的朋友一起,到適當的位置去加入他人的球隊,或許要比自組球隊所遇到的「人、事、時、地、物」各種問題與挫折感,好上許多唷!

但是如果您還是學生,又沒有基礎,未被學校球隊所挑選上,一樣還是可以用同樣的策略,去加入其他人已經組織好的球隊;當然自組球隊、甚至自組聯盟賽事都是可以的,只是以過來人的經驗講起來,這些事大多屬於「吃力不討好、閒著欠人罵」的辛苦差事啊…

最後想要提醒各位的,是有關於玩球的心態。職業棒球看得多少,其實與上了場應該怎麼表現幾乎完全無關;如果是抱著健身、學習的心態去找尋球友,建議把焦點放在練習時所能獲得的建議與自我要求並進步上面,如果只是在基礎不穩固的狀態下比賽,只是徒然增加與人相爭(就怕變成不是爭勝,是鬥氣)的機會罷了。如果要比賽,就算站主審或壘審的不小的瑕疵,您還是得尊重他們,因為他們就代表了規則!當然要是真的怕差太多的話,可能還是在比賽時找有正式訓練或執照的裁判,會比一般球友去兼著站後面好上一些囉。

還是那句老話,一個人也好,趕緊不論男女老少,抽個空、帶著手套跟球,去附近的球場或公園晃晃,有機會的話,一起玩玩球吧!

註:筆者一週有三天會安排在各處球場參與各種棒壘球賽,因而認識了許多好友,雖然最近因為公事繁忙不一定能抽空去運動,可是還是維持著每週至少有一到兩次打棒壘球的時間。只是想說,我絕對不是只有坐而言啊~

尚未痊癒的傷口

從正式曝光到現在,雖然已經相隔了八年之久,中華職棒有道叫做「放水」的傷口,卻依然無法癒合…

不論事情的真相(到現在依然沒有正式宣判喔)如何,在中華職棒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現這兩個字,是在1996年6月份起。在中華職棒官方網站的「職棒大事記」可以清楚地查到以下紀錄:

1996年6月12日。「龍隊總教練徐生明收到黑函攻訐,指稱其在比賽中有放水之嫌。
1996年6月16日。「職棒涉賭傳聞越演越烈,聯盟秘書長屠德言召開記者會,要求球團與選手自清自律,若有人員發生不法情事,絕對依法一律開除。

甚至越演越烈,六個禮拜後發生了震驚社會的消息:1996年8月3日,同樣引用聯盟的正式歷史,「象隊四連勝首役輸球後,球員陳義信、洪一中、李文傳、陳逸松、吳復連五人在下榻飯店遭黑道人士挾持,質詢比賽是否有放水行為,吳復連的頭部並被槍柄打傷,球團恐慌之餘向警方報案。這是首度黑道、賭博公開介入職棒且球員遭波及。

就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球迷、媒體、聯盟、球團、球員、教練…之間,形成了一個幾乎是永劫不復的不信任迴圈…接下來的事情,我想每位球迷的身上,都有帶著一道深可見骨的傷痕;而對我們來說,最悲慘的是它並非一夕之間所形成,而是在長達往後數年的期間中,慢慢地任著上面提到的各種角色們,一刀一刀地滲血後,再一把一把鹽地灑到傷口裡…

很痛。

接下來,檢警的調查、聯盟與球員們的自清宣言、前職棒球員經營賭博、兩聯盟間大規模天價挖角跳槽、超爆力打線的時報鷹隊幾乎全隊涉及職棒賭博案、台北地檢署正式起訴、時報鷹隊停權一年後解散、三商再隔年亦宣佈解散、三十五天後味全龍亦宣佈解散…

球迷的痛,並沒有因為這三支球隊的消失就停了;對於所有球賽的不信任感,加上明星球員幾乎完全流失的效應,讓球場除了死忠的啦啦隊員外,幾乎是一片死寂。幸虧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92奧運消失組」讓中華職棒幾乎在幾年內元氣大傷,但是接下來進入職棒的年輕球員(也是各隊目前的核心主力)們,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還選擇了職業棒球當作一生的志向,並奮鬥出自己的一片天空!2001的世界盃佳績、兩聯盟在六年惡鬥後合併、兄弟象再奪三連霸…甚至亞錦擊敗宿敵韓國,進軍奧運等等,又將國內的棒球風氣推到另一波高峰!

2003年10月8日,又是聯盟歷史的某一頁。「針對媒體報導中信鯨隊球員涉及放水醜聞,中華職棒聯盟再次重申防賭的決心,對涉賭球員絕不寬貸,也呼籲媒體的新聞報導要有事實根據,如有不當的影射或不實報導,聯盟及球團一定會採取法律行動。中信鯨隊表示,該球隊所屬選手蘇立偉坦誠個人有簽賭行為並與組頭聯絡,但並沒有放水打假球情事發生。中信鯨球團表示已經決定將蘇員開除,其他球隊也不會加以錄用。

雖然2004年職棒界一片大好,就算是奧運看起來像是失利,但是球迷對棒球的熱情,的確是已經被再度挑起,看起來棒球又將重新成為全民運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惡夢依然躲藏在大家的心中,似乎隨時準備回頭摧毀現有的美好…

2004年10月12日至17日這週,是上半季排名第一、下半季也領先群雄的統一獅隊,遇上力爭上游、希望達成前所未有四連霸業的兄弟象隊,進行早就排定的四連戰。但是在四連戰第一場對戰前,就已經有報紙推測「獅隊對總冠軍賽對手可以技術性地操作選擇」的可能性,加上另一家報紙也以空洞無內容的報導,推波助瀾地以「疑獅放水」為主題,換取新聞標題的聳動性,更讓最後兄弟神奇地四連勝統一、重登下半季首位的戰績,完全陷入了「是不是有人真的放水?」的疑雲中。

在這裡不打算再花時間討論多年未知總冠軍滋味的統一獅隊,想要挑選總冠軍戰對手的可能性(網友馬修分析得相當清楚),但是光從這樣子的事情就可以曉得,「放水」一事不僅僅還沒有個公權力的交待外,它還是球迷心中一道尚未痊癒的傷口…更由於撕裂它時的痛楚,也許可以換得短期而大量的注意力,可以想見在傷口恢復的過程中,還是會不斷地有人有意無意地去觸碰、擴大它…

也因此,我才曉得,原來在很多人(當然包括我)的心中,這個傷口還是很深…

到底要再花多久,這個傷口才能復原到被碰了不會痛,只是稍有不適的程度?個人的看法:答案不會是三年、五年,也不會是十年這種可以被精確估算的數字…也許是一輩子吧。

痛。

打棒球、還是打壘球?

上次提到的「後奧運現象」中,講到在四處的綠地間,多了很多帶著手套,想要玩棒球或是壘球的年輕朋友;一般在運動公園或是各種場地間常見的,多半不是慢速壘球,就是硬式棒球。兩者的規則雖然大致相同,但是玩法卻各有學問!只是如果三五好友想要運動運動,並且感受一下棒壘球帶來的刺激與成就感的話,應該從棒球還是壘球著手呢?

從下表可以看出來在器材與主要規則上的差異。

類別 球圓周(cm) 本壘至兩翼(m) 本壘至中外野(m) 壘間距(m) 投手板 守備球員數
硬式棒球 22.9~23.5 99.1 121.9 27.4 18.44 9
男子快壘 30.5 76.2 18.29 14.02 9
女子快壘 30.5 67.6 18.29 13.11 9
慢壘 30.5 / 27.9 91.4 19.81 15.24 (14.02*) 10** / 11***

*表示女子慢壘之投手板至本壘板距離
**慢壘的外野守備員應有四人:左外野手、左中外野、右外野手、右中外野;可是國內通常把這名球員放在二壘後側,稱為「自由手」。
***慢壘可再增加一名額外選手(EP,Extra Player),僅攻擊不守備。

其實,棒球跟壘球的主要差別,就像外觀上看起來的一樣:大小;球的大小、球場的大小…當然包括各式投法,都會影響到守備與打擊者的技術與感覺。只是剛開始接觸這幾種非常相似又多少有點不一樣的運動時,個人是建議先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Catch ball。

其實這個詞應該是日式英文,「キャッチボール」,指的不僅僅是單純地字面上的「接球」,而是包含了catching and throwing的「傳、接球」兩個動作。若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兩好友就可以在一塊夠空曠(不建議在屋頂!因為怕球傳歪掉落會砸傷路人)的地方,相互以傳接球的方式,鍛練這些球類最基本的技巧。在美日等棒球相當熱門的國家,不論是電影裡或是事實上,都可以發現父子常會帶著兩個手套一顆棒球,在家裡的後院或是旁邊的公園裡,一來一往地傳接球;現在在台灣,很多公園河堤邊,雖然不常見到兩代之間如此的互動,這麼做的人數是的確漸漸變多了!

那麼,就算是傳接球,我還是想要建議大家,先從棒球著手。不是因為棒球比較熱門,而是在考慮到無法一手掌握的壘球,除了較能幾乎包在手掌內的棒球大上釵h之外,對於還不習慣投球與接球的人來說,重量(棒球約145克,壘球則是在180到190克附近)可能是比較沒有被注意到的問題。對於初入門者來說,因為重量較重與大小較大,壘球與棒球比較起來,是不太好控制的;而一開始傳接球所要求的準確度,也比較無法達成。

守備來說,當然想像起來好像壘球既然很大,應該相當好接;但是如果考慮到手套的掌握程度,體積較大的壘球,反而比較不容易接到(不管是滾地球或是高飛球)手套裡比較好接的位置:稱為「網(web)」的地方。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由於壘球較大較重,飛行或彈跳的速度在大部份的時間不會像棒球一樣快,所以處理起來也較為簡單;不過這還是得自己在現場看著球怎麼過來、怎麼接進手套有關係,有空要親身體驗一下!只是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論棒球或是壘球,如果是經由球棒所敲擊出來,對身體各部份造成的破壞力都會較大,所以如果是在不平整的場地上做守備練習或比賽,都要特別小心!

當然還是得講講一般在打球的朋友,最喜歡的部份:打擊!棒球跟壘球打起來有什麼不一樣呢?很不一樣!光以打擊者最想要的成就感來說,棒球是比較有可能打得又高又遠的;一方面是因為來球速度本來就較快,借力使力讓它增加飛行距離的可能性較高,一方面則是球本身比較小比較輕,就算只是以同樣的方式(其實沒那麼好控制揮棒路徑跟擊球點啦)拋著打,都明顯會感覺得到,透過球棒給予棒球或壘球的力道,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但是對於不習慣的人來說,打棒球或是慢壘的擊球方式會相差很多;打棒球就是投手投出、揮擊(講得好像很簡單?)出去,可是由於慢壘在規則中所訂定的最高高度必須在1.83至3.65公尺之間,所以在投手將球投出後,打擊者有非常、非常多的時間觀察球的軌跡再予以揮擊,在擊球的策略與技巧上,跟棒球就有一段差異。當然還是那句老話,有空找幾個朋友去空地上玩玩看,或是到家附近的打擊練習場(通常棒壘球都會有),就會曉得了!

其實棒壘球間最大的差異,還是在進入不論是正規或是友誼賽之後。投手的控球與球的速度感、壘間距離的倍數般差別、可否離壘對球賽節奏的影響、守備策略的差別…以及上述幾個因素所造成的整體觀念異同,才真的是「棒球」與「壘球」之間的精華!舉例來說,同樣是一支一壘安打,棒球的外野手把球小漏一下(就算是漏到後面一點點),跑者可能都會因為壘間距過大而上不了二壘;但是壘球擊出後,只要外野手沒有太積極地傳接球,便會造成跑者的進壘。同樣在失誤球的處理上,也會對守方與攻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更不用說一個看似平凡的內野滾地球,打者在跑一壘的過程所感受到的體力落差…哈。

總之,不管您一開始選擇的是棒球亦或壘球,還是趕快找個時間帶著手套,活動活動筋骨吧!真的相當有趣唷!

後奧運現象

不管之前「知己知彼」的功夫下了多少,中華棒球健兒們的出征,絕對是帶著只能奪牌的決心與期待,共赴雅典一同面對激烈的競賽。也許是十二年前的銀牌仍然帶給大家希望,也許是民族主義形成的信心在激勵著;以國內職棒球員為主力,搭配上旅美旅日的旅外球員們,在奧運密集的賽程中,最後帶著第五名的成績回歸國門。

在這段奧運狂熱期間內,有許多球迷為了這五小時的時差,把自己的作息時間搞得有點亂;但是代價則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各參賽國帶著美國小聯盟的精英們,甚至日本職棒帶著全明星代表隊,在場上展現出他們最好的一面!雖然後來中華隊無緣進軍複賽,但是全國許多球迷們,卻藉著這個機會,看到了不同於國內職棒體制下所產生的優秀球員,以及更強力、更細膩、更快節奏的比賽,不可謂影響不大!

從數字上來看,被奧運比賽刺激到的觀眾,在中華職棒復賽後的觀看比賽意願,的確是受到蠻大影響的。

光看這一段:中華職棒平均觀眾進場人數,好不容易拉到停賽前的208場比賽、平均3,707(總進場人數771,099)的近八年高點,卻在2004/8/31復賽後的60場比賽,一下子落到平均2,637(總進場人數258,247)的銳減程度,著實教人心驚!因此,各種如:節奏太慢、投手球速與控球水準不足、打者跑壘積極度不夠、觀眾人數節節減少…等等,紛紛被提出檢討,甚至將「投手必須在20秒內完成投球」這個雖然早就明訂,但是並未嚴格執行的規定,也重新被提出,希望挽救不論是因為天氣不夠好、賽程不夠密集或是節奏太慢,而造成的球迷流失狀況…

雖然職業棒球應該是一個國家棒運的火車頭,可是也許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我稱之為「後奧運現象」的其他觀點。

在奧運前後,不論是好是壞,是不是在各位週遭的朋友口中,聽到棒球相關事物的機會變多了?似乎原本沒聽過有在看球的同學同事們,突然「曹錦輝在大聯盟投球唷」、「陳金鋒有進四十人名單喔」、「張誌家好有個性」、「彭政閔看起來好老實」這種聽起來很棒球的聊天內容,變得更常聽到了?

在家打開電視,除了每週二到每週日中華職棒比賽的時間之外,是不是也很簡單可以在幾個頻道裡,找到非中華職棒的棒球賽?光前兩天在家,就看到衛視體育台與民視合播日本職棒洋聯冠軍賽、ESPN在轉播MLB季後賽、緯來與年代則在進行中華職棒球季賽的正常轉播…是不是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棒球的機會不但變多了,選擇也更豐富了?

如果假日去河濱公園,是不是原本在放風箏、跑步的草地上,突然看到它塞滿了很多動作生疏,可是充滿熱情圍成一圈打棒球或是壘球的年輕人?特別的是,不像1992年奧運銀牌之後那一波,這次一起打球、追著球跑的可不只是男孩子而已,有很多女孩子也參與其中,一樣揮棒、一樣接球傳球呢!而且根據個人經驗,同在打球的朋友們,對於隻身前往的球友,都會帶著開放的心欣然接受您的參與;如果您只有一個人,只要肯到現場、肯主動詢問,一定會有很多熱心的朋友,帶著您參與這項好玩的運動!

這些,都是我個人覺得,值得期待的「後奧運現象」。

如同「推廣棒球有助提升社會風氣!」一文中所述,不管發生上面這些現象的動機為何,只要棒球(或相關運動)有在社會上形成一鼓風潮的機會,我們的下一代,將可能會少看到許許多多的亂象!利用親身參與比賽或友誼賽的經驗,去體會「規則」、「公正」、「團隊觀念」、「求勝心」…等等正面的情緒與觀念,才真正是社會之福!

怎麼樣,這個禮拜六日,挪點時間一起去catch ball吧~

相隔八十四年的美好時刻

當國內職業棒球界,正為了興農牛隊大動作地開除領隊任中傑、總教練陳威成與投手教練廖俊銘而沸沸湯湯的幾乎同一時刻,在太平洋的彼岸,卻有位東方面孔用手上的球棒,吸引了全世界棒球人的目光,準備打破高懸84年的紀錄:原本由名人堂選手George Sisler保持的單季257支安打!

在所有大聯盟的紀錄中,釵h人都將連續56場安打(由Joe DiMaggio於1941年所創造)視為最不可能被超越的紀錄;但是單季257支安打(1915年締造),或是四成打擊率(最後一次是Ted Williams在1941寫下0.406的紀錄)的再達成,也都被歸在同一類的難度之中,躺在紀錄簿裡少說也有六十多年。當然哪些紀錄容易被達成、而哪些不是,跟當時的賽制、球員水準等有相當大的關係;只是若將本季已經敲出262支安打的Ichiro,與安打數第二名的成績(Florida Marlins的Juan Pierre、安打數221)相較,很容易就會發現出賽場雖然Ichiro少一場(因為一個非常恐怖的頭部觸身球),但是多的這39支安打,佔了Ichiro總安打數的15%、或是Pierre的18%,就曉得單看安打數的成績,這個領先幅度有多大了!

現在回想起來,2004球季進行到六月底時,Ichiro的打擊率仍在0.315上下簞吽F333個打數裡,有105支安打,但是只有13支二壘安打、2隻三壘安打與3支全壘打,加上保送更維持原來的低水準,只有25次,讓釵h球員與球評紛紛表態,認為Ichiro上壘率不夠高、上壘後的破壞力不足、長打力也不夠,還在討論Ichiro是不是太名過其實了?若拿同時間的另一名強打者,Barry Bonds相比較的話,168個打數(還有人覺得讓他打太多了)中,59支安打,11之二壘安打、20支全壘打(沒有三壘安打),外加驚人的114次保送、其中還有過半(58)是故意四壞保送…當然Bonds有多強悍大家心裡都有數,但是當時誰想得到,到了球季結束時,兩位打者可以分居兩個聯盟的打擊王寶座?

沒想到的是,Ichiro在七月之後展現的高安打的進度,以及穩定的打擊。七、八月的Ichiro連兩個月都繳出超過五十支安打的成績,單月打擊率分別是0.432與0.463,並獲選為八月份的美聯最佳球員!當然以這時的成績計算,以前面五個月的打擊表現平均來看,Ichiro將以262支安打的結果完成這個驚異的球季!但是在長期的棒球比賽中,「平均」大概是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因此這個數字也只放在Ichiro獲選八月最佳球員的一個小角落中。

就算在Ichiro的棒子正火熱的當時,雖然達成安打數已經連續四年破兩百(包括「新人年」,是MLB的新人紀錄),但也僅有日本媒體開始關注:「年間最多安打(257本)更新可能達成」這種可能性。這一類當時被視為誇張的內容,也野悕韝蚢L「天方夜譚」、也陶s本人或媒體自己都不相信,放在名人堂84年的紀錄將被從日本遠渡重洋、簡單的訪問還需要翻譯幫忙的東方野手打破,因此一直到九月初的幾場球,Ichiro仍然維持超棒的手感後,日本媒體才開始在九月中旬幫Ichiro計算季末可能的安打數。

直到九月下旬,MLB當局也開始重視這個紀錄被Ichiro突破的可能性,並以前一陣子Barry Bonds將擊出的第700號全壘打同等規格,從2004/9/27起,派駐一組MLB直屬的security team隨著Seattle Mariners四處奔波;目的是在每次Ichiro上來打擊時,把球替換成特殊編號過的棒球,以做為破紀錄安打球的辨視之用。當然有釵h球評不以為然,認為Ichiro不太可能打出全壘打,而給予了「換球的唯一目的是怕對戰的內野手們把球藏起來,拿去eBay拍賣」之類的評語。當然不能假設Ichiro會或不會去嬝玟o些有褒有貶的新聞及專欄,但是每當他出賽時,就有一堆日本記者跟著的這種壓力,從他身上卻幾乎看不出來!當然在日本時,連續七年的打擊王可能已經讓他養成視而不見的奶O,但是身在異鄉、又是棒球聖界的MLB裡,可是另外一回事啊!

2004/10/1,Seattle Mariners在主場迎戰來訪的Texas Rangers。托Ichiro的福,戰績幾百年前就落在最後一位、還與第三名相差28場勝差的Mariners,擁入了幾乎滿場的45,573位觀眾,來看Ichiro破紀錄的一刻。想單然爾,George Sisler家族也會在現場,接受全場觀眾對紀錄創造者後人的注目。256。還差一支安打就可以追平84年來無人可及的紀錄,當一局下半第一棒Ichiro踏入打擊區時,為了親驗目睹偉大紀錄的再現,所有的觀眾通通起立鼓掌…兩好球沒有壞球,接著一個界外球後,Ichiro將一個外角球以砍擊的方式,一個彈跳越過三壘手的頭上,一壘安打!257!第十五步時穩穩踏在一壘壘包上,外野看板後放起小型煙火,全場觀眾包括球員休息室裡的隊友、包括Sisler家族紛紛鼓掌歡呼…一向面無表情的他,只有深吐一口氣,像是排解壓力一般,沒什麼表情地脫帽,向著觀眾們致意。

三局下半,歷史性的一刻。無人出局、兩好三壞,直來直往的擊球方式,將球強勁地推打到投手與遊擊手之間的空曠區域(其實也沒那麼空),一路滾到中間手的面前!258258!一點氣都不用喘,在追平紀錄的下一球,立刻補上一記!一旦Ichiro站上一壘,中外野記分板後放的是大型的煙火,將護具轉交一壘指導教練後,Rangers的一壘手Teixeira走上前來,先跟Ichiro握手祝賀;Ichiro的臉上也出現了比賽中少見的放鬆式微笑,偷喘了一口氣。先是總教練Bob Melvin給Ichiro一個熱情的擁抱與祝賀,全隊隊友也一同走出休息室,輪流以各種方式,與Ichiro一同見證這相隔84年後,被重新提起並經過天才打者改寫的紀錄…

整個Safeco球場,在幾近三分鐘(別嫌少,這在節奏明快的MLB是非常難得)內,為了Ichiro歡呼著。接受著全場觀眾與全隊隊友的讚揚,Ichiro的臉上居然出現了極少見的開懷笑容(這個Huge Smile後來成為mlb.com中,「Ichiro Chasing Hits-tory」的看板照片,之前只是他的打擊前準備姿勢)!在一壘上方看台上的Sisler家庭,也隨著「I-Chi-Ro」的節奏,為這位讓世人重新認識八十年前偉大球員George Sisler的年輕東方人開心著。越過隊友們,Ichiro走向George Sisler的女兒Frances,向他所突破紀錄擁有者的後人握手致意,也讓Sisler家族分享這難得的一刻。直到走回壘包,Rangers的內野手們,也一起恭賀Ichiro,也讓他在一壘上繼續高舉著打擊頭盔,向四週歡呼尖叫的觀眾們致意…

令人驚異的,是打擊長久不振的Mariners,居然這一局在類似祭典的氣氛下,打回第一棒的Ichiro…也閉O為了回饋現場球迷、也閉O為了反搏說他只能擊出內野滾地球,三個壞球之後,Ichiro全力揮擊了一顆低球,直飛中外野的全壘打牆,讓全場觀眾因為這球的氣勢而歡呼著…雖然最後遭到中外野手Nix的美技往後飛躍接殺而結束攻勢,但是還是獲得了滿堂采。

這場比賽最後以Ichiro的五個打數三支安打結束,Ichiro更在2004/10/3的球季最後一場比賽後,以262支安打、0.372的打擊率,重寫了大聯盟的單季安打紀錄…

也陰z是從Ichiro以イチロ之名,登錄在日本職棒重新出發時注意他;也陰z是在Ichiro成為MLB第一位成左漱樲噫奶漇廑}始注意他;也或閉O這次國內開始對他大幅報導,當中華台北的奧運代表隊僅能在奧運獲得第五名、再發現到陳金鋒那麼厲害在MLB一支安打都還沒有之後,居然一個東方人能在MLB站穩腳步,並重新改寫了自有職業棒球以來最佳的安季安打紀錄,還是個三十歲、高瘦而又帥氣到不行的球員才開始注意他…但是相信我,只要看過Ichiro的腳程、只要看過他怎麼長傳三壘或本壘助殺、或是講述他從小就多自律、多努力的故事,您也會愛上這位球員的。

在這裡有Ichiro破紀錄的濃縮版,免費觀看的。看了之後,您也能忘掉一切莫名奇妙的紛擾,跟我一樣相信著:「棒球是美好的」

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下)

聯盟與農場間體系的完整。

    不管名稱會是「小聯盟」、「二軍」還是「農場」,其實都應該是同一件事;而重要的不是在於它的名稱,或是這個名稱是不是存在,真正要在乎的,反而應該是所謂的「一軍」與「二軍」之間,怎麼升、怎麼降、怎麼登錄與取消、以及怎麼在權利與義務(尤其是球員薪資)間規範清楚…這些執行面的雜事。

    或已經有球隊成立二軍,其他球隊尚未跟進,那麼聯盟應該先訂出同為職棒球員的農場系統內,如何登錄或取消登錄、登錄時的限制為何、以及傷兵名單制度(美國叫Disable List)是否應一併完成,還要以不論是否有二軍的球隊,都可順利執行的角度去規劃。而在目前有限的資源之下:包括場務、場地、選手與裁判等工作人員,當然包括預算時,怎麼同時維持二軍的比賽與一軍的比賽能夠順利完成,都應該是規劃時的重點。這些都完成之後,才能希望球員能夠有足夠的比賽去累積經驗,讓球員在適當的壓力下成長,或是利用不同的賽程與賽制調整自己的狀況;也才是農場制度產生真正效果的重點所在!

    當然薪資的部份,應該也是球團與球員都會重視的部份。在美日職棒間,由於自由競爭與商業化的機制引導下,光是先發球員的票房號召度,或是先發與板凳球員之先的薪資,就有一段差距,更遑論「一軍」與「二軍」的薪資結構,幾乎是完全不同的等級。這種被拉大的差距,當然讓低階的球員拼了命想要打出成績,希望能逐步進入更高殿堂(與薪資)的聯盟球賽;但規劃時如果只是著眼在薪水上,甚至有了「在二軍好好打,打好升一軍幫你一個月加兩萬塊」,或是「雖然你打很好,可是你薪水太高了,我得把你降到二軍去少領一些」這種幾乎是以單方面的出資者身份產生的思考,而非著眼於加強球員實力的話,制度將不可能接近堪用的程度。

大小聯盟間的差別

    不論是在訪談已經身在大聯盟、或是還在小聯盟奮鬥的球員,或是在很寫實的電視影集與電影中,觀看到美化過的鏡頭,應該都能夠發現,「在大聯盟或小聯盟打球」不只是「我在哪裡工作」這樣子的心態而已;至於大小聯盟之間的差距,也不僅止於球場的大小還是觀眾的多少,而更是在實質上與心理上,有著極大的反差!

    我們先拿很簡單、可以量化的數據出來看看。除了像某件賣的不錯的T-shirt上面寫的「Eat, Sleep, Play Baseball」這三件事之外,短期(一年僅有76場比賽)的Single-A級球隊,或是初次簽約的那年,多半以月薪 USD 850作為起薪;若是身在打一整年的Single-A中,第一年可以領到USD 1,050(約新臺幣三萬六)的月薪;若是升上了Double-A級的球隊,則月薪增加到USD 1,500(約新臺幣五萬出頭)。要是像陳金鋒近年來最常待的Triple A,底薪則是USD 2,150(約新臺幣七萬五)。以上列的數字都是第一年的簽約金額,第二年之後若還在同樣等級,比需往上調整。頂多再加上每天USD 20(約七百塊新臺幣)的伙食費,不管在哪個等級都是一樣的數字。以上數據在小聯盟的官網上列的很清楚。

    但是一旦升上大聯盟,就要看MLBPA(大聯盟球員工會)所提供的制式合約內容了:第一年上大聯盟,每天的薪水是以一個球季至少是USD 300,000(約合新臺幣一千萬的年薪)的費率去計算;若是上過大聯盟再下放小聯盟,薪資至少要以年薪USD 50,000為基準來計算!

    就算不是明星球員,光在薪資比例上,Triple-A、從未上過大聯盟的球員,與上過至少一天大聯盟、再回到Triple-A的球員,就會至少提高一倍。在大聯盟待的日子越久,當然就領得越多;更不用說幾乎被神化(其實是真的很神)的大聯盟比賽,更上成為Big Leaguer,是所有棒球人的夢想天堂了!當然這一方面是讓球員拼命強化自己的動力,一方面更是聯盟與球團所經營出來,理所當然操作整個機制的精髓啊!

交易制度的完備

    就算球隊有農場系統、有完整的薪資與福利規劃,每支球隊都還是不可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隨意以農場補強球隊的弱點。這弱點有時候是打擊強度不夠、有時候是能吃局數的中繼投手不足、有時候是防守穩定度不夠、但是也有可能是在薪資談判過程中,球員調整後的薪資超過球隊能負擔的水準!當然在球季進行一半到三分之二時,球隊能否拿到進入季後賽的門票,更是調整球隊狀況的時機…

    這個時候,就不是養一堆小聯盟球員,隨便在整個體系升升降降就能夠解決的;球隊之間的交易,可以輕易解決上述的問題,但是交易制度怎麼制訂到完善,會大大影響球隊間交易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如果交易都只是兩隊交換球員,也許考量還比較單純;但是以大聯盟為例,在規定的賽制中,某些交易會影響爭奪同一分區參與季後賽的機會,因此多方交易有時是不可少的。而要有多方交易,加上每個球隊的預算不同、每位球員的薪資也不相同時,就更顯得制度的重要!

    為什麼Oakland A’s近年來在明星賽後的勝率,總是能夠高於其他球隊,甚至創下連勝20場的球隊紀錄(MLB的連勝紀錄,是1916年還在紐約的巨人隊的連26勝)呢?就是因為Billy Beane的神樣交易策略!在明星賽進行期間,許多分區其實已經產生領先群與落後球隊;領先群想要鞏固自己的地盤、落後群也許已經差太多而只思降低今年薪資、並培養新人,所以在這兩樣情之間,就產生有人希望補強哪邊、又有人想要放掉哪邊的狀況。Billy最厲害的就是在其他二十九支球隊之間找出空隙,一方面以不同的角度觀看數據,瞭解球員對球隊真正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以各種在交易中能出現的資源作為手段,不論是球員、現金、甚至是選秀順序,都是他變交易魔術的道具!沒有完整的交易體制,也就不會、不可能有這種人稱Moneyball的操作手法的出現,我想是無庸置疑的。也就是反過來說,這種操作手法的出現,的確可以讓我們深深地瞭解到,一個完全不同等級的玩法呢。

對「棒球」的認真態度

    最後,必須特別指出來的是,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認真看待棒球、並且全心投入」這樣子的態度,才能夠達到的成績!光看棒球這個運動,在1845年由Alexander Cartwright訂出壘間距90英呎、九個球員與每半局三個出局數等基本規則後,一百多年間沒有修正過,就曉得這個規則是花了多少精神與心力去制訂(或是修改)而成的。自此之後,投入這項特殊團體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也讓整個職業化、大眾化的過程實在是多彩多姿!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一位在整本書裡用到最多篇幅(一整個chapter、32頁)所提到,對現代棒球統計觀念最重要,也幾乎是顛覆傳統統計數字的「作者」-Bill James。至於他是如何影響現代棒球觀,以及有關他的堅持與著作方向,還是請各位去翻翻本書;不過講到他所提出神奇又極端複雜、光「簡化版」就有一頁的公式、用來評估單一球員每年幫球隊贏了幾場球的Win Shares(真的搞懂他的華人不曉得有幾位…可以看看好友Debugger的網站),就是一個對棒球完全投入最好的例子!

    Win Shares的產生,其實不是單一天才的成就可以解釋,也要規功於一群對棒球紀錄有十分高興趣,會用各種角度去討論與發展計算方式的紀錄狂們。當大多數觀眾對於瞭解OPS(上壘率加上長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的縮寫)已經沾沾自喜,或是還搞不清楚上壘率(OBP、On-Base Percentage)與長打率(SLG、Slugging Percentage)要怎麼計算的時候,已經有人長期提出對球隊的貢獻指數,上壘率要比長打率重要的基本觀念了!是巧合嗎?是認真的結果!

    衍伸出來的問題,包括「棒球紀錄」應該怎麼被認真看待?還是只是看看報紙上的數字就好?球隊要怎麼評估一個選手的好壞,或是更難的,價值?甚至更重要的,在有限的資源下,用什麼贏球?也許我們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好好的再思考一番。

也許看了Moneyball,您也會有跟我相同、或是天差地遠的想法冒出來。但是在享受原作者在文字上的洗鍊(英文書,用字不會太難;中文版版權已有出版商取得,也許2005年會看到吧?),以及滿腦子沉浸在書中為您剖析得清清楚楚的棒球時,請回神注意一下:書裡面有多少「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我們身處的環境(包括棒球、包括整個社會、包括價值觀…)之中,是幾乎完全沒有出現、甚至夢寐也不可求、卻又實實在在理所當然地出現在地球的另一邊的世界呢?

看完這本書,您就多少可以體會我想說的,「另一個層級的棒球」吧。不是從技術面,不是從心理面,而是…完完全全,另一個層級的棒球。

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中)

我們得再花點時間,講講「棒球」這奇特的運動。

目前就算是在各種科學或非科學方法都十分發達、又是現代棒球發源地的美國,其實都沒有一個可以從一堆青少年中,找到能夠判段「未來一定是大聯盟球員」的規則或是方法。雖然日本職棒(或是甲子園,更熱血)會流行一些「衝刺速度」、「握力」、「背筋力」…等的判斷方式,可是仍然沒有一些「我跑多快就一定打棒球會打多好」或是「我背筋力有兩百,所以球速一定可以破一百四十五」之類的結論在。因此,實戰的經驗與訓練,是目前大聯盟球員的唯一來源,當然這包括了整個小聯盟系統,以及近年有許多優秀選手輸出的日本職棒。

那麼在大小聯盟之間、或是那之前的選秀、甚至是球隊之間的球員交易,要怎樣才能找出「未來之星」呢?傳統的球探一定要「眼見為憑」,親眼看看這球員是不是打球的料,所以常會在電影中,看到那種在鄉間亂晃的老球探,光憑眼睛就能判斷出球速的數字,然後就突然抓出個天才選手的故事;但是也有一派新興的球探們,主張憑著某些整理過的比賽紀錄與數據,或是一些比較複雜的計算(其實應該是分析)方式,就能夠判斷球員的價值或能力!

其實「潛力」與「實力」原本就不能當做同一件事來看。當一個高中生可以在練習(或是小比賽)時,隨便把球打到看不見,可以說他是天份相當好。如果這高中生考試成績也很棒、談吐又風趣、還很有領導人的風格,在校際比賽中,面對各種投手時,各種攻擊數據都能遙遙領先,看起來像不像是將來有機會成為MLB明星賽先發選手的材料?但是在美國,這樣子的選手進入小聯盟體系之後,也許他能夠利用不停的奔波與賽事繼續成長,也許他在Rookie A表現十分搶眼;但是當球團希望這個球員能夠快點擔當大任時,卻可能因為各個小聯盟階段的實力差距,加上過快或是過慢的調整與調度,讓他一下子就大紅大紫,或是就此失敗。

本書的主角,也是目前一手把 Oakland Athletics打造成小市場勁旅的Billy Beane,就是典型的後者。在本書的各個段落中,都會發現這段失敗的經驗,可以讓他反過來利用目前MLB的各種制度,包括每年舉辦一次的選秀會、如何利用「多贏」的思考去創造球員交易、怎麼從一些別人不注意的數字去看出有實力但是未被發崛的球員…等等,一步步以有限的籌碼,換取球隊最佳的實力與戰績。

好吧,簡單地看到這裡,有沒有猜到什麼是我想說的「不同層級的棒球」呢?

球員來源的豐富度。

    球探這個行業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球員的數量足夠到一個程度,讓一般人沒有辦法一眼從這麼多球員中,挑出夠多、夠好的明日之星;而成績頂尖的金字塔頂端球員,不僅僅可見度與所處球隊成績有關,更因為數量少,讓各個球隊在選秀時的順位,並無法保證能補到最想要的球員。因此,球隊需要有球探的存在,才能夠挑出除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之外,以往成績並非頂尖,未來卻有機會成長到為球隊提高戰力的球員。

    相對的,球探也要有夠久、看得夠多的經驗,才能判斷所看到的年輕球員們,是否因為被放在適合或是不當的位置上,而被高估或是低估了他們的能力。光憑碼錶與測速槍是不夠的,由於青棒之前的球隊數目如果夠多,有潛力的選手會被稀釋在各隊之間(當然「古豪」級的傳統強校是例外),各自在教練所認為,球隊最缺乏的位置上擔當重任!也許這個位置能讓球員發光發熱,也許只是加快加深運動傷害的影響;但是由於永遠有人能在石礫中選出原石並加以加工,以小成本獲得大大的成就,更讓球探成為重要的一環!

    以日本為例,如果職業球隊的球探們都只將眼光放在進入甲子園,甚至是只放在在甲子園有表現的球員身上的話,那麼可能世上只會多了一個身高不夠、體型不佳、沒多久就消失在野球界的一般投手,卻少了Ichiro這位挑戰大聯盟紀錄的天才打者!這將是我們多大的損失?

選秀制度的公平公正。

    有了足夠的年輕球員、也有了可以慧眼識英雄的球探,怎麼樣讓這些小將們適當且合理地進入職業棒球各個球隊,就成了一大課題。所謂選秀,絕對不應該是六支球隊在五個不見得球隊都想要的球員身上大作文章,也絕對不應該是每年換個一兩次選秀方式的。

    其實選秀的立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各個球隊,能夠在一個穩定(才能制訂策略)與公正(不然直接有錢的分一分就好)的制度之下,利用通常是一年一度的選秀,調整球隊間的戰力。有錢的球隊也許可以利用交易的方式(前提當然也是要有完整的交易機制),獲得所需要的戰力,但是交易代表著薪資的提高,與球員表現是走上坡還是走下坡;也讓交易的成本與收獲不見得成比例。之前所看到洋基隊與運動家隊的球員薪資成本主要差異,原因幾乎都在補充球隊戰力的手法上:洋基多半以高額薪資簽下自由球員、運動家則多利用農場系統,或是以較不起眼的多方交易,精確地填補球隊戰力落差。

    而整套系統可行與否,便在於各隊是不是有農場(二軍制度),將有潛力的年輕球員提升為有實力的戰將,以及農場中球員的來源,是不是可以經由一個行之有年且穩定的選秀制度,利用自有的球探系統,用較低的薪資成本,加以適當的訓練與調整,經過後面要提到的完整賽程體系,獲得最大的戰力與效益!但是就算有球探仔細地觀察年輕的業餘球員,卻很可能因為無從曉得這些優秀球員能被現行或將行的制度選入球隊,甚至還會被兵役的變數所影響;因此若選秀制度一改再改,將沒有球隊願意投資時間與心力在年輕球員的觀察與培養上!怎麼樣是一個可長可久、既公平又穩定的選秀機制,我們可以從本書中對這些部份的描述,見其端霓。

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上)

其實自從年初用還可以的速度讀完這本書之後,就一直想寫關於它的介紹;但是左想右想,它所敘述的故事,雖然一方面就只像它的副標,「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另一方面也因為裡面有太多有關美國棒球的精神、大聯盟的規則、紀錄與數據…各式各樣雖然「非常棒球」,但是又充斥著讓人不知從何講起的千頭萬緒。

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物理性質」。我是從網路上,在Amazon.com購買的,當時只有硬皮版本(精裝本的意思),讓我在拿的時候多少有些不習慣,但是它的狀況也很容易維持得蠻好的。內容有288頁,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頂多有一些簡單的表格或列表罷了。如果當成每天邊上下班、邊練英文閱讀、邊學習美國職棒的文化的媒介,這本書的大小與重量,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是Michael Lewis,是一位之前著作多半與財經趨勢有關的作家。之前的「Next」、「The New New Thing」、「Liar’s Poker(中文本為老千騙局:華爾街超級營業員的故事)」…等等,在美國銷路都相當好,尤其是1990年出版的Liar’s Poker,更曾登上New York Times的Bestseller榜首。目前仍相當活躍在財經與新聞界,詳細的介紹在上面所附他的介紹網頁中都有;只是這也無法說明他為什麼跨到「棒球」這個怪異而複雜的領域來…

他會寫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 Oakland Athletics雖然是MLB最窮的球隊之一,但是可以贏那麼多場球?」

我們先來看看Billy Beane接手後,A’s這支神奇小市場球隊,所花的薪資與得到的成績:

年份 勝率 薪資總額 薪資排名 勝場成本 球季結果
1998 74 88 0.457 20.1M 28/30 0.27M 分區最後(第四)、未進季後賽
1999 87 75 0.537 24.2M 26/30 0.28M 分區第二、未進季後賽
2000 91 70 0.565 32.1M 25/30 0.35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1 102 60 0.630 33.8M 29/30 0.33M 分區第二(外卡)、AL冠軍敗
2002 103 59 0.636 40.0M 28/30 0.39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3 96 66 0.593 50.3M 23/30 0.52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4 83 59 0.585 59.4M 16/30 - -

註:上述薪資總額出自USA Today,2004成績計算至9/12。

當然,看到薪資總額怎樣都在幾千萬美金的數字,會讓人心生懷疑:「怎麼,這樣也算是很少嗎?那台灣的球隊怎麼辦?」所以我們一邊舉出幾個數字,一邊讓各位感受一下美國職棒商業化的威力,以及A’s的薪資是如何的「相對少」。

首先,在2004年的各隊薪資排行中,由於這幾年間表現不錯的選手薪資調整,讓A’s的59.4M在30支球隊間排名第十六;但是除了今年之外,A’s的薪資幾乎都在後十名間徘徊,尤其是以這麼低的薪資,還能讓勝率(除了Billy的第一年外)都能維持在五成以上,甚至連續四年超過九十勝,不能不說是奇蹟了吧!可惜這四年都有打進季後賽,卻都在分區冠軍賽中落馬,無法創造更大的奇蹟,只好說是短期賽事與長期季賽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若是不管短期賽事間(錦標賽、奧運、或是世界冠軍系列賽),球隊經驗對最後結果的重要性;光將在技術水準最高的棒球殿堂中,球隊取勝的難度想像起來,再回去看看上面兩個表格,所以就我們可以很簡單地以「獲得勝場」這件事,來看看這兩支球隊在1998~2003這六年之間,平均每年在季賽間要拿一場勝利的成本各是多少。

提到薪資,不免要搬出人稱「邪惡帝國」的洋基隊出來比較一番。就以同是近七年的成績單,我們看一下洋基的黃金陣容:

年份 勝率 薪資總額 薪資排名 勝場成本 球季結果
1998 114 48 0.703 63.2M 2/30 0.55M 世界冠軍
1999 98 64 0.586 88.1M 1/30 0.90M 世界冠軍
2000 87 74 0.540 92.9M 1/30 1.07M 世界冠軍
2001 95 65 0.594 112.3M 1/30 1.18M AL冠軍
2002 103 58 0.640 125.9M 1/30 1.22M AL分區冠軍敗
2003 101 61 0.623 152.7M 1/30 1.51M AL冠軍
2004 90 53 0.629 184.2M 1/30 - -

註:上述薪資總額出自USA Today,2004成績計算至9/12。

由於在美國的職業運動越來越商業化,許多成績都越來越快轉化成薪資,因此若將在棒球賽中對每個隊都相同重要的「勝利」,與該年所花的成本「薪資」一相比較,就曉得A’s多有效率、也多讓人眼紅了!

再談賽制調整(下)

落實主場制度

    這部份的數據,已在前文「落實主場制度之前」提到過。簡單把結論講一下:現在的賽程與球迷結構,無法支撐真正的主場制度!球團將因為負責球場的相關開銷費用(看看今年不續約的興農跟中信),卻得不到適當的回收而放棄這條正道;雖然也許巨蛋的名聲與硬體可以吸引較多球迷入場,但是這邊也要看看遠雄之後要開出來的場租是每場多少錢,才曉得有沒有職業球隊敢進去比賽。

洋將限制

    今年有位怪咖投手回鍋:前味全龍「賈西」、現任統一獅守護神的凱薩,因為幾乎完全壓制了國內的強打者,引起相當大的話題。

    明明年紀漸大(今年三十六歲),球速與球路威力較以往不如,但是靠著經驗、配球、稍降的球速與幅度恐怖的滑球,讓凱薩的各種投球指數都較以往好上許多!剛好今年是重回奧運的關鍵,也引起許多球迷有了「打者水準較前幾年為差」、「以前凱薩會被打爆,現在連失分都難」、「多找些這種洋將來,不然代表隊出國就會被K假的」之類的聲浪。

    但是說真的,洋將畢竟是過客,先不論薪資上限的部份(有趣的問題:凱薩實領多少?);兄弟目前三位洋將:38歲的風神、37歲的橫田久則與34歲的中入伸,光靠經驗就把其他球隊的打者壓過去了,為什麼要再去找更好、更貴、球更快更有威力的洋將?球隊找洋將可不是為了好看或是幫國家訓練打者啊,是為了贏球!在每週只要打三場比賽的賽制下,本土投手想要先發,機會可以說是越來越少;除非你是奧運國手的等級,不然連比賽的經驗都無法累積!

    與其在乎洋將制度,不如先想想造成如此洋將「就夠用」的起因是什麼,它同時也是本土投手無法以實戰累積經驗、增加級數的原因。

回歸主題討論。當然沒有一個方法是萬靈單,那麼,難道從一年一百場、每週只打三場比賽的賽程,換成一年一百二十場、每週四至五場的狀況,球團不會說話嗎?

當然會。

但是想想投資報酬率!對球迷較多的幾支老球隊來說,場次的增加,代表著進場人數的增加;如果將經營職業棒球的球團分成兩大類:能夠運用的資金較少的「基於熱情」類、與集團資源豐富或母企業廣告預算分一些就很值得的「行銷至上」兩種,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哪種球團的經營者,可以很快看到增加場次對原本參與職棒的成效!

如果您會發現在這幾年來,球迷回流的速度變快,入場觀眾也逐漸回升。雖然離對「職業棒球」的期許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以成本面來計算,球員的薪水幾乎是固定成本,不論打一百場或一百二十場,變動不會太大;當然勝場獎金就是變動成本,但是贏球可以換來更多球迷進場,何樂而不為?

至於每場比賽的變動成本,近幾年的評估都在「每場進場人數三千人可打平」的標準;若以此標準計算,兄弟象、興農牛、統一獅三隊在2004年至今的平均主場觀眾都在四千人以上,增加場次是對球隊有利的。至於目前主場人氣在後半段的誠泰Cobras、中信鯨與La New熊三隊也不用太難過,幾乎都在兩千人以上(La New熊隊接近兩千人),市場也處於持續加溫的階段,增加場次不見得是壞事!

如果您支持的球隊是「行銷至上」類,想想現在體育臺的收視率跟球隊、球員的曝光率吧。在台灣並沒有很多節目一做就是十五年,而且固定在黃金時段的六點半到十點開播,三個多小時看到的都是同樣球衣球隊的明星在電視裡晃來晃去;當然中間有幾年狀況不是很好,若就以三年內的電視轉播授權金再度回升、電視廣告購買成本提高這兩個層面來看,支持一支球隊換得如此高曝光率的效果,怎麼不是好事?

每個禮拜三場、每場三個多小時,不論其他節目的露出,一週平均會有約十個小時固定的曝光。若每個禮拜四場、每場還是三個小時左右(其實棒球打快一點比較好看),曝光時間馬上增加至少20%,更不用說更多場的出賽會讓球迷成癮性更高,所產生的週邊效益了。

再如果,真的是如果,您支持的球隊「賺錢第一」,當然前提是賺得到錢或是接近賺錢的話,請想想授權金與廣告費。前面有提到場次的提高,其實對球隊變動成本的增加有限,那麼對電視臺或廣告主來說呢?難道場次增加之後,球隊要付更多錢給電視臺嗎?不是!是要收更多授權金,以及相關的廣告費用!

轉播權利金第一次總值破億,就是間接造成職棒分裂,發生在1995年的1997~1999轉播權招標事件。當時(職棒六年)賽程剛從六隊各打九十場(總共兩百七十場)擴增為六隊各打一百場(總共三百場)比賽,觀眾總進場人數亦是水漲船高;當然在收視率與廣告收入方面,是電視臺的一大利多。沒想到原先三年九千萬的權利金,就在此時一舉提高到三年十五億四千五百八十四萬元的天價,讓各球團數錢數到手軟,但也埋下了接近十年的「職棒黑暗期」。

目前的賽程同是六隊各打一百場,轉播的兩大單位:緯來與年代自然也在球迷回籠的同時,嘗到了一些甜頭;因此各自製作了更多的棒球相關節目,希望在非轉播的時間,將球迷的目光拉回該台。簡單的問題再問一次:如果場次變多了,是應該體諒辛苦的電視臺工作人員,將轉播權利金降低呢,還是應該想到他們能得到更多的廣告等相關收入,將轉播權利金拉高呢?

好啦,以上當然是說給球隊經營者看的。球迷想看到的東西,都在執行面的後面,前文「落實主場制度之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曉得您的看法又是怎樣?可以到這邊發表您的高見

再談賽制調整(上)

在「調整賽制、提升整體實力!」一文中,強調了提高賽程的密集度,應該是目前中華職棒想要自我提升的最快方式,更較「成立二軍」或「落實主場制」等要重要許多。其實說起來,包括洋將限制、選秀制度、裁判素質…等等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對其執行的先後順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為何我會提出「調整賽制」為第一優先呢?想再多花些時間討論被提出過的一些方案,與目前國內職棒的環境在方案執行度上的影響,以及將會發生的問題等等,供大家討論。

在看下文之前,請先記得筆者的心態:下列的各種方法的確都是各種提升國內棒球環境的手段,絕對不是為了反對其他的方法而反對的。主要還是因為看到、聽到與接觸到許多參與職業棒球經營者之後,「將心比心」的思考下,才將「調整賽制」當做是可行、也是最保險的方法。而所有的方法目的也都相同,只是各人對達到同樣的目標,有不同的路線與手段罷了。

以下將這些非做不可、也多半是進行中的方式,一一提出自己的意見:

成立二軍

    不論現在的做法如何,成立二軍這件事,真的是一個非常被需要、卻很複雜的問題。尤其在主其事者的「動機」上面。

    美國職棒在1876年成立了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之後,到1901年才有現在被稱為小聯盟(Minor League Baseball)的前身: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s出現;日本職棒則是在1936成立了第一個職業棒球聯盟「日本職業野球聯盟」後,到1949年起,各球隊的才二軍紛紛成立。

    職業棒球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業行為,並不是社會主義下,試圖彰顯國家榮譽的副產物。而二軍的出現,是因為要補強一軍的戰力,自然發展出來的。為了球隊的戰力與成績,各隊在現在的架構下,各顯神通般去尋找適合的洋將(還記得第一次選秀是怎麼辦的嗎?),或是在選秀時展現長遠的眼光;但是如果現在的情形…像是找三個很強的洋將先發投手搞定一切、或是以穩定的選秀補強投手戰力之類的方法,就足以應付現有的狀況,球團為什麼要成立虧錢機會更高的二軍?

    雖然從2001年的補充兵役辦法2002的體育替代役到2003年底成形、2004開始執行的體委會協助職棒聯盟各隊成立二軍方案,在在顯示了職棒回春之後,國內棒球各界的領導人,都體認到二軍與培訓的重要性,也試圖以外力(對職棒經營者來說)的方式,積極主導二軍成立之事!只是除了目前職棒還是「不需要成立二軍」的賽制這個原因之外,目前的職棒仍然處於連養所謂「一軍」的球員都有困難,以及其他產業紛紛外移,景氣要好不壞的大環境中,當然對四不像的代訓方案以「應付」的方式進行!更別說要積極成立二軍了。

    「成立二軍」這件事對職棒球團來說,比起看得見的、算得出來的虧損之外,光一個「可能變強」的可能性,真的可以說是誘因不足啊!

增建巨蛋

    說真的,筆者認為這只是因為現在沒有,所以大家才吵著要的球場。目前要求興建巨蛋不出以下幾個原因:台灣容易下雨、現在的球場太小、巨蛋是國力的象徵…等等;一下子想不出太多,先就這些一個一個討論好了。

    先看看下雨的因素。台灣雨多颱風多,的確沒錯。但是在2004年已經進行的210場例行賽中,真正因雨延賽的場次有多少?十四場。這十四場裡,又有不少是因為球場的排水措施不夠完善,結果造成天已放晴、卻因場內積水無法開打的情形!在這樣子的條件下,個人倒是認為怎麼改善舊球場或注意新球場的排水,倒是比興建巨蛋來得重要一些。

    再看看球場的大小。說真的,黃牛票的事是常有聽說,在工作上也因為要退掉黃牛在線上預付的票款,蠻傷腦筋的。但是只要看一下目前平均進場的觀眾人數,也許會打消「我們的球場太小了」的說法:目前進行207場季賽,平均入場觀眾為3,717人。如果以球隊分,平均觀眾數最多的兄弟象隊,不論主客場均有六千人以上的表現,卻不滿七千人;若以球場來分,今年進行十場以上比賽的場地中,天母平均近五千五百人是最多的,再來是台中、台南與新莊的接近四千人。多嗎?回顧一下這篇文章:「落實主場制度之前」,根本平常有意願入場的觀眾少到可憐的程度了,怎麼會多到非蓋一個三四萬人的巨蛋不可呢?

    至於巨蛋是國力的象徵就別提了,這自有公論,也不是建一個巨蛋馬上大家都覺得中華職棒的實力可以跟日本職棒一樣。

下一次將有其他項目的討論,並回歸我們的主題:增加季賽場次的優缺點,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