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再造

「宏碁再造」。

上一次看到這個字眼,是十年前左右的事了。當然,企業在每個不同的時期、環境下,所需要的特質與能力並不一定相同,是可以認同的…尤其是已經那麼大的組織。但是,每一次的再造,如果只有把表面上的缺點去掉,而未曾改變內在的想法,下次會發生其他需要再造的事件,機率應該會增加很多吧?(應該去找找資料,唉)

跟據宏碁集團的說法,這次再造有三個主要的問題,「宏碁目前面臨的三大困難是培養新 CEO、改變PC文化以及新的獲利模式。」在個人來看,其實追根究底,看起來只是一個大問題,沒有接班人。假設啦,只是假設,宏碁集團裡如果有除了施先生以外的CEO存在,那麼,這個次集團的文化應該與宏碁文化有所不同;一個CEO可以造成多大的影響(當然,前題是他是真的夠格成為CEO),看看國外可數的大企業就一目瞭然了:先不提後Gates時代的Microsoft,Oracle、Intel、GE、Apple…哪個大企業不是有它獨特的企業文化,跟一位令人景仰(嗯)的CEO?

也部A宏碁內部有新的CEO產生時,自然會把目前宏碁所著重的部份改變掉。如果僅僅是依循舊路,不敢創新,很抱歉,我不覺得那是施先生定義的新CEO。這位新CEO(假以時日,如果會產生的話)呢,至少應該熟悉internet的力量,進而掌握至某種程度;自然不會視PC代工為高利潤的創造。他(或她,反正用他比較習慣啦)應該了解到服務能夠創造的價值,並將其轉化為價格。他除了固守施先生的IA外,還要能嗅出市場未來風向,並加以評估;GPRS、3G究竟實現大家所提到遠景的可能性有多少?宏碁集團適合踏入嗎?並能夠將目前已經過於龐大的宏碁集團加以規劃,讓次集團不致於遍地都是,分出適當的等級,部份拿來犒賞元老級人物(守成,這麼說好像有點殘忍),部份以戰養戰,拿來培養各種背景的接班人,以免重蹈這次的錯誤。

但是,一邊抱怨集團裡面沒有新的CEO,一方面又似乎要收回「過度」的授權,【除了次集團過多之外,施振榮也坦承由專業經理人管理的次集團,授權太多,一個政策與命令從上到下,可能無法直接傳遞到底部,也是集團內發生問題的關鍵點。】不知道是打算要怎麼處理這個大問題呢?

話又說回來,能夠獨霸一方的人,很難是刻意培養出來的;製造那個環境再丟給適當的人去主導,也閉O方法的一種。有錢,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也更能順便產生更多的問題;於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反而比怎麼花錢要重要。這,好像跟人格特質的關係更為密切,而非能力養成。這次施先生再度插手,自己主導整個集團重整的過程與時程表,到底對宏碁是好?是壞?還在未定之數。

最重要的問題,似乎仍未解決。至少個人是這麼想的。

規格制訂

看到一些報導,又讓我想起未完的夢想-webcasting。然後,就跑去看看酗[未見的滾石可樂的網路電台…

http://www.rockacola.com/radio/radio.asp?radio_type=2

當然,看起來是很不錯,有各式各樣的「頻道」。但是,仔細看看或是聽兩三次就會發現,那些頻道只是把一些非主流歌曲分類後,兜在一起而已…呵呵,這樣真的算是「網路廣播」嗎?還是在台灣,長得神似就行?

唉,其實講起來,先不管滾石有沒有尾牙、有沒有賺錢,他們是最有資格訂定華人世界網路廣播規格的。手上的資源最多、知名度最高,卻沒有好好利用…不過網路廣播有沒有得做,現在還沒有個定論就是了,嗯。

我?我當然是說可以做啦,不然之前近一年的時間是在幹嘛?呼呼。不過,沒搞起來就是沒搞起來,不管是沒錢還是股東有爭議,都沒辦法掩輒o個沒搞起網路廣播事業的事實。但是前一陣子跑去樂融那兒晃了幾次,他們的「我要音樂台」的網播做法,倒是跟之前想像的很像…真的很像,不管是錄音間、播音方式、或是規模…呵呵。不過,畢竟還是有些不同的;有的我們才生得出來,有的他們才生得出來,各有所長囉。

http://www.iwant-music.com/cht/current/index.asp

不過,這樣子下去,也頂e網路可能會變成華人世界網路廣播、網路音樂的規格制訂者也說不定。我還是不看好在網路上賣CD、賣MP3之類的音樂內容(除非真有得賺),但是不管在實體世界或網路上搞聲音、搞音樂,不該只是賣CD才活得下去吧?@_@ 或者說…就算是賣CD也不見得能夠活下去…

那我們呢?如果toMap在短期內做得起來的話(這個短期…很有得講哩),很有可能是下一個世代的電子地圖規格的制訂者。沒開玩笑,就像台灣電子地圖服務網現在是目前國內電子地圖的規格制訂者一樣。雖然目前電子地圖也有不少人做,也紛紛以不同的技術與資源輔助,但是基本上還是以「傳統的」(哇勒)電子地圖為範本,查詢→地圖秀出並標點→放大、縮小、其他弁遄C不過,各家的速度快慢、弁鉬P地圖齊全度、使用者介面等,還是有優劣之分的。

為什麼說toMap有可能是下一個世代的電子地圖規格的制訂者呢?這麼說好像是誇大了點沒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想,難道每次使用者在上網時,都一定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嗎?當然不一定。釵h電子地圖網站也因應這個想法,推出了附加於原本系統上的主題地圖,推薦使用者去有興趣的地區看看。但是,由於基本的目的已經不太一樣了,使得這些新推出的主題電子地圖常有我認為的致命缺陷: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常有一張地圖裡,只有一個紅點,剩下全是底色的現象出現;沒有道路,沒有標示,使用者要這樣子的地圖有用嗎?連怎麼去都看不懂的時候,地圖還是地圖嗎?

但是toMap的主題地圖,就是那種很費心、很費力的主題地圖,是自己跑一遍之後,才確認後畫出來的。也釦e現方式還是不如使用者的預期,也雩埴茧{度也還沒有讓使用者滿意,但是,它是「為了當主題地圖的主題地圖」。

圖不好看,可以改。配色不夠漂,可以改。不夠詳細,可以改。工作方式,公司文化,影響可是更為長久的…

商業模式

讀到李明哲先生在2000/11/23提到的「Content商業模式」一文,建議出版社靠著賣電子嬝知魖蚆F的確在我來說,是個未曾考慮過的商業模式,也野i行,也釵釦x難。這也讓我想到詹宏志先生在PCHome名家專欄的兩篇文章:2000/8/1的「如果著作權不被看成財產」與2000/10/1的「燈塔模式」。會這麼注意這個話題,也是因為它與個人在思考拓連於未來的定位與走向時,非常著重的一個部份,十分地相關。

從古至今,從比較宏觀、長遠的角度來看,被人喜愛而受到肯定的東西,是否都有它的價值在?應該都是。古今中外,文字、繪畫或曲調,在歷史的洪流中被保存,便是其價值的具體呈現。無論杜甫的詩、梵谷的畫、王羲之的字,亦或在當時使得洛陽紙貴,亦或在當時沒沒無聞,把時間軸一拉開,就會發現這些作品不僅僅證明了本身的價值,也因著時間的過往,自動由商業機制轉化成了價格。

說得殘酷點,有多少文人墨客,能夠在創造內容的過程中,順利獲得溫飽?每想到杜甫餓過頭在四川撐死(應該是真的吧?),或是梵谷生前沒賣出去自己任何一幅畫,就不由得體驗到content…的確有時候很難賣。:p

也鹵O塔模式,不管是政府、ISP誰付費,或甚至是從固網的執照費中支出,以提供大眾一個愉快的網路體驗是有可能的,但是話說回來,不可能所有的付出都有人看得到,而能得到回報而得已生存;也野X版社改生產電子嬝知鰴o件事,可以撇開技術研發、規格統一、現有智財權問題不談而希望創造獲利,但能夠真的不管這些必定會發生的問題嗎?

話又說回來,這些模式(包括以後發生而現在還沒想到的)還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有落實的可能性,拓連能夠倚賴這些希望而生存嗎?不能。

2000年以來,網路股大跌,造成每個人都覺得搞不太清楚網際網路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仔細想想,似乎從1999年開始,國內其實在網際網路這面,並沒有真正的交易習慣形成?不論是B2B、B2C、或是whatever2B2C,市場真的有形成嗎?個人現在持懷疑的態度。這兩年(包括最近),所謂「市場」上在流動的錢,多半是以資金溢注(增資、轉投資、併購)的方式呈現,一般企業的e化,或甚至是最基本的網路建設,都還沒有一個像樣子、能夠順利拓展網路威力的底子在。也就是說,在個人眼裡,其實現在搞網路的都還在非常、非常危險而原始的狀態中摸索,雖然遠方有些可以約略比較的模糊影子在…

所以,拓連應該做什麼?說真的,現在我不曉得。當務之急,一定是「求生存」,到處跑跑,希望能夠多少接一些小型案子來做,以換取公司,或是說團隊,的生存。在大案子不一定能接到手,小案子又吃不夠的情形下,花在這上面的時間與心力當然是相當多。不過,這樣子也可能僅僅是「把事做對」,那麼,什麼才是「做對的事」呢?目前看起來,toMap似乎不是什麼不對的事,呵。

怎麼說呢?目前幾乎國內外的「電子地圖」,都是以資料庫查詢,加上後端的電子地圖伺服器達到的效果;在知道自己想去哪兒、想知道怎麼去的使用者來看,自然是相當方便。但是,真的所有的使用者每次都知道自己要去哪邊嗎?以出版業來說,是不是每個顧客在逛書店前,都知道自己要去買什麼書?我想不是的。所以toMap要做的事,便是讓不確定自己要去哪兒、怎麼去、怎麼玩的使用者們,能夠在toMap瀏覽到滿意的結果,或至少是參考到一些資料。現在(2000/1/27,大年初四)呢,toMap限於人手、時間等問題,僅完成並公開了新竹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與新竹科學園區、新竹市區及墾丁國家公園等互動式動態地圖;只能說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一小步。預估中,要等到完成台灣80%的動態地圖後,才像是我們心目中該長成的樣子,也才敢大大方方地出來見人。到那個時候,真正的力量才有可能出現。

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按進度推出這些地圖之外,也必須利用各種狀況,來測試並充實拓連團隊的能力與實戰經驗。換句話說,利用小規模、小成本的戰場來練兵,將基本戰術跟體能練好,就是目前的戰略跟大方向。於是,與外界的接觸,無論是報價、提企劃案、或是與同業們合作,都應該是現階段的任務,而生存下來則是非做不可的事。不過,一方面求生存,一方面又希望不要因為求生存而放棄長遠的眼光與夢想,則是非要常常相互叮嚀、提醒不可的要事。但畢竟灰色的範圍還是很大,並不會偏哪邊多一點,整個平衡就會垮掉;所以,還是有不小的修正與揮灑空間。嘿嘿。

等到某一天,時機將要成熟的時候,也處2B、B2C、ASP、ICP這些曾被視之為洪水猛獸的名詞又由黑翻紅;也釦N飯新炒,又出來一堆長得不太一樣又似曾相識的縮寫。但是,我們相信,只要確定自己是做對的事情,並且把基本末m好、練扎實,不管到時候大環境是變成了什麼樣子的狀況,拓連都有應付得來的自信。

就是這樣子的自信,不會讓現在的我們驚惶失措。除了把事做對,我們還要做對的事。而我們正在做。

共同品牌

「共同品牌」,在目前的台灣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常見到。通常不是整個被併購進去,就是掛上兩邊的名字的一部份,再成立一家新公司。而釵h國外知名的品牌,便都已經是M&A之後的結果了。也陶o個部份個人所知較少,但Time Warner或是Daimler Chrysler應該就算是這類的代表了。

在我收到的「數位週刊」裡,有篇標題是【聯名網站只是「雅虎牌」安撫奶嘴】的文章;於是,就很想對所謂「共同品牌」或是「聯名網站」的做法想一下。

這裡就可能的先想到,為什麼Yahoo!要買下Kimo?難道真是因為等不及台灣雅虎這隻小雞長大嗎?還是因為…台灣雅虎變成大雞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在個人看來,Portal的黃金發展時代已經過去了,台灣的使用者市場也已漸趨穩定;早在三年前,李建復沒有來得及利用Yahoo!的資源把Yahoo! Taiwan搞起來,現在就可能不用期望鄒開蓮能完全扳回劣勢了。

而在該文章中提到的幾個例子,嗯…共同品牌的確有可能消失沒錯,但是
1. Kimo的品牌型象在台灣超過Yahoo!甚多
2. Geocities、Broadcast這兩家公司的原本業務均與Yahoo!重疊不多,甚至都能相輔相成
3. 一開始broadcast.com被併購時,也是只有掛Yahoo!在前面的… 叫做 Yahoo! Broadcast;但是現在http://www.broadcast.com/ 叫做Yahoo! Events,果然消失了,呵呵。
4. Geocities嘛,Yahoo!必須要靠這個招牌跟社群來維持原本的規模(甚至擴大),所以還是叫做 Yahoo! Geocities啦。
5. 那麼,Kimo跟哪一個比較像? @_@

最後一句話…【待台灣市場經營成熟後,雅虎新團隊整體進駐接收台灣市場,現在的老將全部再往大陸開發市場,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個才真的是重點吧? :D 個人只是覺得,Yahoo!真正看上Kimo的,並不止是在台灣所謂的「大流量」,而有不少部份是這些核心份子吧… 

http://www.ebusinessweekly.com.tw/econtent/2000/011/c011t050.htm

創業的風險:現金用光光

現金在手,希望無窮。

創業者最常遇到的大問題,不管起因是什麼,通常會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現金消耗殆盡。可能是因為收入不及支出,可能是因為資產太多,也可能是因為遇人不淑,被人瞻@道…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沒有現金,一切免談。付不出房租、付不出水電費、付不出頻寬費用、付不出人事薪資…怎麼可能還撐得下去?

所以,一個創業者,也雪l益表要編得天花亂綴,資產負債表要做得很漂亮,當作對外溝通的基本能力之外,還要將現金流量表的奶O練好,以免怎麼掛掉的都搞不清楚。

聽過一個例子:創業者手上有很好的機會與概念,也費盡千辛萬苦之力,將概念實現;但是在談業務的過程中,不願意在一開始的案子虧本,而將之前的努力付諸江水…並不是說賠錢是對的,也不是說維持自己的理想是不應該,而是在知名度未開,成品尚未上市之前,怎麼讓公司能夠存活,可能是最重要的。

當大部份的現金變成資產,甚至是其他投資、折舊之時,現金的流動,應該是相對重要的。如果是我,也釦皕|心不甘、情不願的接下那個虧錢的案子也不一定;因為雖然十塊的本錢也野u能在當時拿回八塊,但是,至少表示我正在運作,手上也還有八塊錢讓我再撐一段時間,看看有沒有機會再拼一兩次。

所以,要避免這樣子的狀況,在募集資金的階段,可能多花點時間在估算成本與收入上,並且清楚的告訴資金來源,在一段安全期間,所需要的資金會是多少。資金進來之後,也最好不要沒事大幅擴張人事,或是將辦公室花大筆資金改頭換面,甚至搬到另一個寸土寸金的區域來表示自己很行,那會在事後被別人當作笑柄,或是數落的原因的。就算有了收入,也不要先太高估公司生存的能力,或是做沒有把握的過度擴張;當然,有沒有把握跟怎樣才叫過度擴張,見人見智啦。

有些企業主在預見資金運轉能力有問題時,會開始對人事做比較嚴謹的考量;也有些企業主的目標會放在日常用品的節約上。當然,也有的喜歡欠員工兩三個月的薪水再說;或是了不起一點,先「下召罪己」,扣自己幾個月薪水(反正通常老闆最貴)。當老闆的會用什麼角度來想這事,或雩穧捘顗滬I景與經驗有關,這時做員工的,除了等著瞧之外,可能摸摸鼻子,想想怎麼樣子對自己最好,才是比較踏實的。如果覺得公司渡過這個難關,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發展,多ㄠ一下,可能身價百倍;但是假設這個公司怎麼看都沒前途,那一走了之,可能誰也沒辦法攔住。

除了節流,當然開源是非常重要的。之前對市場的評估是否正確、進入市場的角度與速度、以及行銷與業務的執行能力,都會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不過,有些企業主常以溢價增資的方式來填補虧損,一次兩次也野i以(有第二次就真的很偷笑了),常久下來,怎麼看都像個吸金的怪獸,小心為妙。

反正,如果要創業,現金是非常重要的。

創業的理由(二):找不到可以相處的老闆

「什麼跟什麼,為什麼你怎麼做我認為怎麼錯?我自己做給你看!」

也部A這是個很怪異,但是很普遍的狀況。

一個正常的工作環境,通常老闆或上級都多多少少會有些壞毛病、怪習慣、或是一堆缺點。不管是在營運上、人事關係的處理、甚至是察言觀色的基本奶牷A好像都沒有辦法與預期中的「好老闆」畫上等號?然後,慢慢發現別人家的老闆好像不是也都一個樣,就是好得不得了?(也部A也雩ㄓ仄|閃過一件事:是不是有好老闆的員工,腦袋都有點…)

當然,不管是夫妻、男女朋友、兄弟姐妹、或是同事間的相處,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摩擦。但是有一件事情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就是「我不太想得罪付我錢的人」,或是「付錢的人通常不願意接受對等的關係」。吵架或拌嘴,有時候,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但是很少會聽到,老闆跟部屬是用這些對等的方式在溝通的。也閉O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吧?如果你相信這個理由的話,呵。

從歷史上來看,唐太宗與魏徵,幾乎是少見的一對寶;居然掌握有絕對權力的皇帝,會三番兩次地容忍臣屬的直言竫諫?除開政治手腕不談,這種現象能夠一而再的發生,已經不是個常態了,更何況原本兩人是對頭?

到了今天,並不是說這樣子願意與部屬溝通的領導者完全消失了,只是幾乎沒有出現在我們眼前,是吧?很多白手起家的企業主們,一開始也是這樣子與一群夥伴們奮鬥過來的,難道說他們當時就非常不願意接受建議?不大可能。我們的這些老闆,是不是一開始當老闆就也是這樣子水泥腦袋?大概也不是。那,難道地位真的會改變一個人嗎?

換個工作看看吧,也雪|遇到一個更好的老闆…所以,面試時要小心點…

也部A剛換工作時,會發現這個老闆比上一個更好,或是更爛。(如果一開始就覺得更爛,也實在太…)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就會發現「世上的老闆,都是一個樣」;或是雖然這個老闆這邊比較厲害,但是那個老闆不會犯的錯,怎麼這個老闆就會犯?

很多時候,老闆會有老闆的堅持;為了面子,為了大局,為了權力的平衡,為了世界和平。也部A有時候站在老闆的位子,幫忙想想,會發現好像也有些決定是勉勉強強合理的…但是,也會有不少是怎麼想都很怪異的豬頭事件,怎麼看都不知道有什麼理由會做這麼爛的決定?不由得心中會出現幾句話,「唉,要是我是老闆,我就可以香蕉芭樂這個那個,發揮最大效益,得到最好的結果!」

開始這樣想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怎麼會怎麼換工作,怎麼換老闆,都找不到對的感覺?那簡單,如果可以的話,自己當老闆吧!

其實,老闆的定義,實在很難。有誰真正是自己的主人?董事長、總經理誰是老闆?加上大股東、小股東、董事會呢?客戶呢?

建議你,先想清楚這個定義,再想想,什麼叫做「自己當老闆」,跟它的可能性。嗯。

創業的理由(一):好概念限於現況無法執行

「Wow,這個主意太好了,可是公司內部方向不大一樣…」

常常,在工作的過程中,會接觸到陶多多與公司營業相關而又不太一樣的資訊。而將這些資訊消化、吸收之後,會不會想到一些不錯的主意?而這些看起來不錯的概念,是否又與市場息息相關?

「唔,如果用這樣這樣子的手法,可能銷售額會增加」
「如果包裝成這樣子的產品,可能推廣會更簡單」
「以公司現在的資源,往那樣子的方向前去,應該會有更好的結果」
「現在往這個市場邁進,會有美好的將來」

問題出來了。

今天,主角顯然不是一家公司的最後決策者;就算是副總、協理也一樣,甚至是沒有決定權的總經理也算。當心中更為合理的架構出現之後,會發現手邊的現況,似乎是越來越不合理…除了公司經營的方向,包括預算上的分配、人事的運作、以及行銷手法、公共關係等,都會慢慢的與理想中的方式越來越有偏差。

並不是公司變了,而是人變了。變得有自己的思想了。

並不是說人的改變一定會更好,因為陷於這樣子的狀況,可能只會讓正直而又無法痛下決心的自己越來越痛苦;甚至引起公司內部的衝突、架構性的毀滅。也不是說人的改變一定是不好的,因為工作者(不管是不是知識工作者),應該在越了解自己的工作,越認同自己的工作方式時,才會在工作時越快樂吧!

公司不做跟自己一樣的決定,並不一定有一個很簡單或是很複雜的原因的。

不管怎麼說,公司能夠以那樣子的方式存活的今天,一定有自己特有的一套方式與應變的方法。不論是老闆關係好、公司運氣好、產品雖無特色但足以存活、甚至是背後金主聲音大,都是公司的特殊能力。當然,不能否認一個更有可能的原因:公司的做法在衡量過陶多多的狀況後,是當時最好的做法。位階不夠高的自己,也只有看到事情的一個面而已;誰敢說白手起家的老闆,從一開始到現在就都是豬頭?如果真是豬頭,又怎麼能讓公司活得到現在?還養得活自己?

問題是,來不及了。已經想到這些事情的自己,怎麼來面對看似充滿希望而又危機四伏的未來?

你可以試著去改變身旁的環境,你可以換一個工作,當然,你也可以考慮一下,創業。

網路時代的工作態度

正確的說,嗯,這個題目本來應該是…「處於變化這麼迅速的網路時代,身為網路產業一份子的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些變化呢?」

我想,很多人一聽到「網路股崩盤」、「網路泡沫化」、「網路公司裁員」一類的話題,可能馬上一身冷汗;不過話說回來,我倒是還蠻期望這樣子的事情發生的。不是因為我是個冷血無情的變態,更不可能是因為家裡可以給我一筆錢玩玩,而是以目前整個市場的狀況來看,的確是有點過熱的現象發生。

這一兩年,釵h原本在玩網路的玩家,進入職場時,會有大好的機會談到一個很好的工作條件。而也常聽聞很多所謂「傳統產業」的朋友們,因為網路產業內容面的匱乏,有大好的機會往網路業進軍,面臨完全不同的環境與挑戰。當然,也有人在轉型至網路公司後,講得那個一點,過過水,就能夠往更高薪、更多股票的公司邁進。有時候,更有釵h人還不太清楚網際網路是什麼樣子的東西時,已經身在網路產業待了很久了。

並不是說不知道網路在幹嘛就不對,也不是說人往高處爬是錯的。而是我身邊的釵h人都有種感覺…現在是不是說有興趣搞搞網路,就能找到工作?也釦a。

呵,我自己倒是覺得,這樣子能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網際網路的有趣之處,的確是好事一件。但是,在領到薪水的同時,除了問問自己是不是對公司貢獻了一份心力外,是不是也應該想想,萬一真的「網路冰河期」來臨了,自己有沒有機會成為悻存者?

因此,我認為「自我成長」會是非常關鍵的概念。如何能在工作時吸收新知,如何能在處理問題時累積經驗,又如何能夠因為自己的實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永遠不會失業的快樂網路人?簡單。盡力弄清楚所有接觸過的事情,維持拉起來的關係,跟學會用得著的工具。工作時必須這樣,沒有話講。如果連走在路上,看到路上的網路廣告,就能想想這些廣告的做法有沒有效,或是怎麼才能做到那樣子的成果,就是把學習融入生活之中了。太累了,做不到?嗯,可能也可以請降子認為的朋友,仔細想想,是不是放棄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順帶一提,員工在工作時學習,只要不會太超過,公司就要應該高興。人,一定是網路時代裡,最珍貴的資產。員工的成長,就代表了公司的成長。公司不應該為了員工的成長或自動自發而煩惱,反過來說,如果一家網路公司沒有這樣子的人在,恐怕真的要想辦法面臨「網路冰河期」了。

淺論網路時代的人才

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傳統與虛擬社會,產生了釵h現象,包括觀念、金錢、人才等等方面。經營網路公司,最後還是脫不了回歸基本面,在評估這家網路公司時,難免要看看它的EPS、獲利能力、財務狀況、經營管理等等,但是一家公司的「價值」,卻不一定是它的「淨值」…尤其當網際網路的發展,還正處於一個西部拓荒時代的開端時。

開始有人提出儲備人才的觀念,但是實際上,也有越來越多的網路公司,抱怨這些網路人才(尤其是工程方面的?)是越來越難留下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發生?怎麼來避免?如何讓這些人才留得高興?我想,這些題目太大了,也許請專家學者來寫本書可能是比較好的做法,只不過書印出來後,還適不適用,則是另一個題目,呵。

現在我能想到的,大概是網路人才與傳統行業的員工,有何不同之處。當然,第一個不大一樣的地方,是現在的教育制度裡,似乎並沒有一個所謂「網際網路系」或類似的系所存在。目前在網路公司裡,從事相關工作的朋友們,大多是做一些與所學、所唸過、甚至所聽過與接觸過,大不相同的事情(呃,資工資科或資管也許接近但也有不同之處);而要做這樣子的決定,除了經濟上的誘因之外,不能不提他們的理想與冒險性格。若不是希望能做些什麼,或是想要些什麼,我想,大家是不會跳到這個未知的領域來的。

話說回來,難道這些在進入這個行業前,都為自己做過評估的人們,不會在進入公司後,再為自己做些打算?當然,這次也會把公司的未來給算進去。因此,這間公司的商業模式、獲利機會、長遠發展,都會影響到這些比原有行業更具自主性的員工的想法。公司能不能將資訊盡量讓員工了解公司現況,公司能不能讓員工也有一起奮鬥的想法,或是員工能不能找到自我發展的空間,以及員工能為公司做些什麼等等,都會是這家公司能不能留住人才的關鍵。

當然,不止這些東西。但是,光要把這些該做、該弄清楚的事都做好,可能就要花掉很大的工夫。值得嗎?當然值得。從聽過n遍的某些公司,花了大錢只買到一家公司的殼子這種事,就知道現在來說,公司的價值不在於它做過什麼、擁有什麼;而在於有什麼人在裡面支持這家公司。

人才,是網際網路時代,最難培養、最難評估,又最珍貴的資產。

如果對音樂三千或本文有意見,或是有些想法,請email給kt@emusic3000.com 收。

音樂的買賣…等於CD的買賣嗎?

五年前,要聽一首新歌,最快的方法,可能是走到某家大的CD販賣店,精挑細選付費後,回去一次聽個夠。

現在,想要聽,甚至是「擁有」一首歌曲,反而是上網路搜尋mp3,下載之後,一樣隨使用者聽個夠。姑且不論合法與否,這卻是最熟為人知的方法。

在mp3這種音樂格式盛行之後,陶多多的音樂內容廠商,宣稱因為mp3格式的流行,使得販賣音樂CD的收入減少。那麼,有沒有辦法完全杜絕這種情形呢?

前一陣子,五大唱片公司紛紛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有人在研發新的付費方式、有人希望利用新的加密格式、也有人嘗試利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但是,這些方法真的能夠讓mp3這種當紅的音樂格式消失無蹤嗎?我不認為。

這麼說好了,如果前陣子常被討論的加密音樂格式,SDMI(Secure Digital Music Initiative ),成為各家唱片公司的主流,問題有解決嗎?沒有。因為提供者(當然是非法的)還是會繼續mp3格式壓光碟、放到網路上供人下載,而使用者也是仍然會去買mp3的光碟跟下載mp3的檔案,存在硬碟裡或是燒成光碟。變成了「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那麼,是不是表示網路真的是著作權的天敵呢?真的沒有辦法去阻擋這股風潮嗎?這個時候,也鹿雩茈Q想所謂「擁有」的定義,尤其是對於音樂這種產品而言。隨時想要聽就可以聽,算是「擁有」了這片CD裡的音樂嗎?買了CD可是沒有適當的播放裝置,也算是擁有了這片CD裡的音樂嗎?如果是在網路上,隨時可以聽到想聽到的音樂,但是無法下載,也算是擁有了這些音樂嗎?

我想,這些問題並沒有那麼好回答。內容提供者會有他們的考量,而使用者也同樣會有類似或不同的想法;實體世界的通路商,當然又會不同。也釵酗@天,「音樂的買賣」與「CD買賣」(當然,可以加上唱片、錄音帶等產品),不再有那麼大的重覆性,也雩罊蘢穭W面收聽權與播放權的交易,也會有相當的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