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下)

聯盟與農場間體系的完整。

    不管名稱會是「小聯盟」、「二軍」還是「農場」,其實都應該是同一件事;而重要的不是在於它的名稱,或是這個名稱是不是存在,真正要在乎的,反而應該是所謂的「一軍」與「二軍」之間,怎麼升、怎麼降、怎麼登錄與取消、以及怎麼在權利與義務(尤其是球員薪資)間規範清楚…這些執行面的雜事。

    或已經有球隊成立二軍,其他球隊尚未跟進,那麼聯盟應該先訂出同為職棒球員的農場系統內,如何登錄或取消登錄、登錄時的限制為何、以及傷兵名單制度(美國叫Disable List)是否應一併完成,還要以不論是否有二軍的球隊,都可順利執行的角度去規劃。而在目前有限的資源之下:包括場務、場地、選手與裁判等工作人員,當然包括預算時,怎麼同時維持二軍的比賽與一軍的比賽能夠順利完成,都應該是規劃時的重點。這些都完成之後,才能希望球員能夠有足夠的比賽去累積經驗,讓球員在適當的壓力下成長,或是利用不同的賽程與賽制調整自己的狀況;也才是農場制度產生真正效果的重點所在!

    當然薪資的部份,應該也是球團與球員都會重視的部份。在美日職棒間,由於自由競爭與商業化的機制引導下,光是先發球員的票房號召度,或是先發與板凳球員之先的薪資,就有一段差距,更遑論「一軍」與「二軍」的薪資結構,幾乎是完全不同的等級。這種被拉大的差距,當然讓低階的球員拼了命想要打出成績,希望能逐步進入更高殿堂(與薪資)的聯盟球賽;但規劃時如果只是著眼在薪水上,甚至有了「在二軍好好打,打好升一軍幫你一個月加兩萬塊」,或是「雖然你打很好,可是你薪水太高了,我得把你降到二軍去少領一些」這種幾乎是以單方面的出資者身份產生的思考,而非著眼於加強球員實力的話,制度將不可能接近堪用的程度。

大小聯盟間的差別

    不論是在訪談已經身在大聯盟、或是還在小聯盟奮鬥的球員,或是在很寫實的電視影集與電影中,觀看到美化過的鏡頭,應該都能夠發現,「在大聯盟或小聯盟打球」不只是「我在哪裡工作」這樣子的心態而已;至於大小聯盟之間的差距,也不僅止於球場的大小還是觀眾的多少,而更是在實質上與心理上,有著極大的反差!

    我們先拿很簡單、可以量化的數據出來看看。除了像某件賣的不錯的T-shirt上面寫的「Eat, Sleep, Play Baseball」這三件事之外,短期(一年僅有76場比賽)的Single-A級球隊,或是初次簽約的那年,多半以月薪 USD 850作為起薪;若是身在打一整年的Single-A中,第一年可以領到USD 1,050(約新臺幣三萬六)的月薪;若是升上了Double-A級的球隊,則月薪增加到USD 1,500(約新臺幣五萬出頭)。要是像陳金鋒近年來最常待的Triple A,底薪則是USD 2,150(約新臺幣七萬五)。以上列的數字都是第一年的簽約金額,第二年之後若還在同樣等級,比需往上調整。頂多再加上每天USD 20(約七百塊新臺幣)的伙食費,不管在哪個等級都是一樣的數字。以上數據在小聯盟的官網上列的很清楚。

    但是一旦升上大聯盟,就要看MLBPA(大聯盟球員工會)所提供的制式合約內容了:第一年上大聯盟,每天的薪水是以一個球季至少是USD 300,000(約合新臺幣一千萬的年薪)的費率去計算;若是上過大聯盟再下放小聯盟,薪資至少要以年薪USD 50,000為基準來計算!

    就算不是明星球員,光在薪資比例上,Triple-A、從未上過大聯盟的球員,與上過至少一天大聯盟、再回到Triple-A的球員,就會至少提高一倍。在大聯盟待的日子越久,當然就領得越多;更不用說幾乎被神化(其實是真的很神)的大聯盟比賽,更上成為Big Leaguer,是所有棒球人的夢想天堂了!當然這一方面是讓球員拼命強化自己的動力,一方面更是聯盟與球團所經營出來,理所當然操作整個機制的精髓啊!

交易制度的完備

    就算球隊有農場系統、有完整的薪資與福利規劃,每支球隊都還是不可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隨意以農場補強球隊的弱點。這弱點有時候是打擊強度不夠、有時候是能吃局數的中繼投手不足、有時候是防守穩定度不夠、但是也有可能是在薪資談判過程中,球員調整後的薪資超過球隊能負擔的水準!當然在球季進行一半到三分之二時,球隊能否拿到進入季後賽的門票,更是調整球隊狀況的時機…

    這個時候,就不是養一堆小聯盟球員,隨便在整個體系升升降降就能夠解決的;球隊之間的交易,可以輕易解決上述的問題,但是交易制度怎麼制訂到完善,會大大影響球隊間交易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如果交易都只是兩隊交換球員,也許考量還比較單純;但是以大聯盟為例,在規定的賽制中,某些交易會影響爭奪同一分區參與季後賽的機會,因此多方交易有時是不可少的。而要有多方交易,加上每個球隊的預算不同、每位球員的薪資也不相同時,就更顯得制度的重要!

    為什麼Oakland A’s近年來在明星賽後的勝率,總是能夠高於其他球隊,甚至創下連勝20場的球隊紀錄(MLB的連勝紀錄,是1916年還在紐約的巨人隊的連26勝)呢?就是因為Billy Beane的神樣交易策略!在明星賽進行期間,許多分區其實已經產生領先群與落後球隊;領先群想要鞏固自己的地盤、落後群也許已經差太多而只思降低今年薪資、並培養新人,所以在這兩樣情之間,就產生有人希望補強哪邊、又有人想要放掉哪邊的狀況。Billy最厲害的就是在其他二十九支球隊之間找出空隙,一方面以不同的角度觀看數據,瞭解球員對球隊真正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以各種在交易中能出現的資源作為手段,不論是球員、現金、甚至是選秀順序,都是他變交易魔術的道具!沒有完整的交易體制,也就不會、不可能有這種人稱Moneyball的操作手法的出現,我想是無庸置疑的。也就是反過來說,這種操作手法的出現,的確可以讓我們深深地瞭解到,一個完全不同等級的玩法呢。

對「棒球」的認真態度

    最後,必須特別指出來的是,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認真看待棒球、並且全心投入」這樣子的態度,才能夠達到的成績!光看棒球這個運動,在1845年由Alexander Cartwright訂出壘間距90英呎、九個球員與每半局三個出局數等基本規則後,一百多年間沒有修正過,就曉得這個規則是花了多少精神與心力去制訂(或是修改)而成的。自此之後,投入這項特殊團體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也讓整個職業化、大眾化的過程實在是多彩多姿!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一位在整本書裡用到最多篇幅(一整個chapter、32頁)所提到,對現代棒球統計觀念最重要,也幾乎是顛覆傳統統計數字的「作者」-Bill James。至於他是如何影響現代棒球觀,以及有關他的堅持與著作方向,還是請各位去翻翻本書;不過講到他所提出神奇又極端複雜、光「簡化版」就有一頁的公式、用來評估單一球員每年幫球隊贏了幾場球的Win Shares(真的搞懂他的華人不曉得有幾位…可以看看好友Debugger的網站),就是一個對棒球完全投入最好的例子!

    Win Shares的產生,其實不是單一天才的成就可以解釋,也要規功於一群對棒球紀錄有十分高興趣,會用各種角度去討論與發展計算方式的紀錄狂們。當大多數觀眾對於瞭解OPS(上壘率加上長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的縮寫)已經沾沾自喜,或是還搞不清楚上壘率(OBP、On-Base Percentage)與長打率(SLG、Slugging Percentage)要怎麼計算的時候,已經有人長期提出對球隊的貢獻指數,上壘率要比長打率重要的基本觀念了!是巧合嗎?是認真的結果!

    衍伸出來的問題,包括「棒球紀錄」應該怎麼被認真看待?還是只是看看報紙上的數字就好?球隊要怎麼評估一個選手的好壞,或是更難的,價值?甚至更重要的,在有限的資源下,用什麼贏球?也許我們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好好的再思考一番。

也許看了Moneyball,您也會有跟我相同、或是天差地遠的想法冒出來。但是在享受原作者在文字上的洗鍊(英文書,用字不會太難;中文版版權已有出版商取得,也許2005年會看到吧?),以及滿腦子沉浸在書中為您剖析得清清楚楚的棒球時,請回神注意一下:書裡面有多少「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我們身處的環境(包括棒球、包括整個社會、包括價值觀…)之中,是幾乎完全沒有出現、甚至夢寐也不可求、卻又實實在在理所當然地出現在地球的另一邊的世界呢?

看完這本書,您就多少可以體會我想說的,「另一個層級的棒球」吧。不是從技術面,不是從心理面,而是…完完全全,另一個層級的棒球。

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中)

我們得再花點時間,講講「棒球」這奇特的運動。

目前就算是在各種科學或非科學方法都十分發達、又是現代棒球發源地的美國,其實都沒有一個可以從一堆青少年中,找到能夠判段「未來一定是大聯盟球員」的規則或是方法。雖然日本職棒(或是甲子園,更熱血)會流行一些「衝刺速度」、「握力」、「背筋力」…等的判斷方式,可是仍然沒有一些「我跑多快就一定打棒球會打多好」或是「我背筋力有兩百,所以球速一定可以破一百四十五」之類的結論在。因此,實戰的經驗與訓練,是目前大聯盟球員的唯一來源,當然這包括了整個小聯盟系統,以及近年有許多優秀選手輸出的日本職棒。

那麼在大小聯盟之間、或是那之前的選秀、甚至是球隊之間的球員交易,要怎樣才能找出「未來之星」呢?傳統的球探一定要「眼見為憑」,親眼看看這球員是不是打球的料,所以常會在電影中,看到那種在鄉間亂晃的老球探,光憑眼睛就能判斷出球速的數字,然後就突然抓出個天才選手的故事;但是也有一派新興的球探們,主張憑著某些整理過的比賽紀錄與數據,或是一些比較複雜的計算(其實應該是分析)方式,就能夠判斷球員的價值或能力!

其實「潛力」與「實力」原本就不能當做同一件事來看。當一個高中生可以在練習(或是小比賽)時,隨便把球打到看不見,可以說他是天份相當好。如果這高中生考試成績也很棒、談吐又風趣、還很有領導人的風格,在校際比賽中,面對各種投手時,各種攻擊數據都能遙遙領先,看起來像不像是將來有機會成為MLB明星賽先發選手的材料?但是在美國,這樣子的選手進入小聯盟體系之後,也許他能夠利用不停的奔波與賽事繼續成長,也許他在Rookie A表現十分搶眼;但是當球團希望這個球員能夠快點擔當大任時,卻可能因為各個小聯盟階段的實力差距,加上過快或是過慢的調整與調度,讓他一下子就大紅大紫,或是就此失敗。

本書的主角,也是目前一手把 Oakland Athletics打造成小市場勁旅的Billy Beane,就是典型的後者。在本書的各個段落中,都會發現這段失敗的經驗,可以讓他反過來利用目前MLB的各種制度,包括每年舉辦一次的選秀會、如何利用「多贏」的思考去創造球員交易、怎麼從一些別人不注意的數字去看出有實力但是未被發崛的球員…等等,一步步以有限的籌碼,換取球隊最佳的實力與戰績。

好吧,簡單地看到這裡,有沒有猜到什麼是我想說的「不同層級的棒球」呢?

球員來源的豐富度。

    球探這個行業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球員的數量足夠到一個程度,讓一般人沒有辦法一眼從這麼多球員中,挑出夠多、夠好的明日之星;而成績頂尖的金字塔頂端球員,不僅僅可見度與所處球隊成績有關,更因為數量少,讓各個球隊在選秀時的順位,並無法保證能補到最想要的球員。因此,球隊需要有球探的存在,才能夠挑出除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之外,以往成績並非頂尖,未來卻有機會成長到為球隊提高戰力的球員。

    相對的,球探也要有夠久、看得夠多的經驗,才能判斷所看到的年輕球員們,是否因為被放在適合或是不當的位置上,而被高估或是低估了他們的能力。光憑碼錶與測速槍是不夠的,由於青棒之前的球隊數目如果夠多,有潛力的選手會被稀釋在各隊之間(當然「古豪」級的傳統強校是例外),各自在教練所認為,球隊最缺乏的位置上擔當重任!也許這個位置能讓球員發光發熱,也許只是加快加深運動傷害的影響;但是由於永遠有人能在石礫中選出原石並加以加工,以小成本獲得大大的成就,更讓球探成為重要的一環!

    以日本為例,如果職業球隊的球探們都只將眼光放在進入甲子園,甚至是只放在在甲子園有表現的球員身上的話,那麼可能世上只會多了一個身高不夠、體型不佳、沒多久就消失在野球界的一般投手,卻少了Ichiro這位挑戰大聯盟紀錄的天才打者!這將是我們多大的損失?

選秀制度的公平公正。

    有了足夠的年輕球員、也有了可以慧眼識英雄的球探,怎麼樣讓這些小將們適當且合理地進入職業棒球各個球隊,就成了一大課題。所謂選秀,絕對不應該是六支球隊在五個不見得球隊都想要的球員身上大作文章,也絕對不應該是每年換個一兩次選秀方式的。

    其實選秀的立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各個球隊,能夠在一個穩定(才能制訂策略)與公正(不然直接有錢的分一分就好)的制度之下,利用通常是一年一度的選秀,調整球隊間的戰力。有錢的球隊也許可以利用交易的方式(前提當然也是要有完整的交易機制),獲得所需要的戰力,但是交易代表著薪資的提高,與球員表現是走上坡還是走下坡;也讓交易的成本與收獲不見得成比例。之前所看到洋基隊與運動家隊的球員薪資成本主要差異,原因幾乎都在補充球隊戰力的手法上:洋基多半以高額薪資簽下自由球員、運動家則多利用農場系統,或是以較不起眼的多方交易,精確地填補球隊戰力落差。

    而整套系統可行與否,便在於各隊是不是有農場(二軍制度),將有潛力的年輕球員提升為有實力的戰將,以及農場中球員的來源,是不是可以經由一個行之有年且穩定的選秀制度,利用自有的球探系統,用較低的薪資成本,加以適當的訓練與調整,經過後面要提到的完整賽程體系,獲得最大的戰力與效益!但是就算有球探仔細地觀察年輕的業餘球員,卻很可能因為無從曉得這些優秀球員能被現行或將行的制度選入球隊,甚至還會被兵役的變數所影響;因此若選秀制度一改再改,將沒有球隊願意投資時間與心力在年輕球員的觀察與培養上!怎麼樣是一個可長可久、既公平又穩定的選秀機制,我們可以從本書中對這些部份的描述,見其端霓。

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上)

其實自從年初用還可以的速度讀完這本書之後,就一直想寫關於它的介紹;但是左想右想,它所敘述的故事,雖然一方面就只像它的副標,「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另一方面也因為裡面有太多有關美國棒球的精神、大聯盟的規則、紀錄與數據…各式各樣雖然「非常棒球」,但是又充斥著讓人不知從何講起的千頭萬緒。

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物理性質」。我是從網路上,在Amazon.com購買的,當時只有硬皮版本(精裝本的意思),讓我在拿的時候多少有些不習慣,但是它的狀況也很容易維持得蠻好的。內容有288頁,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頂多有一些簡單的表格或列表罷了。如果當成每天邊上下班、邊練英文閱讀、邊學習美國職棒的文化的媒介,這本書的大小與重量,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是Michael Lewis,是一位之前著作多半與財經趨勢有關的作家。之前的「Next」、「The New New Thing」、「Liar’s Poker(中文本為老千騙局:華爾街超級營業員的故事)」…等等,在美國銷路都相當好,尤其是1990年出版的Liar’s Poker,更曾登上New York Times的Bestseller榜首。目前仍相當活躍在財經與新聞界,詳細的介紹在上面所附他的介紹網頁中都有;只是這也無法說明他為什麼跨到「棒球」這個怪異而複雜的領域來…

他會寫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 Oakland Athletics雖然是MLB最窮的球隊之一,但是可以贏那麼多場球?」

我們先來看看Billy Beane接手後,A’s這支神奇小市場球隊,所花的薪資與得到的成績:

年份 勝率 薪資總額 薪資排名 勝場成本 球季結果
1998 74 88 0.457 20.1M 28/30 0.27M 分區最後(第四)、未進季後賽
1999 87 75 0.537 24.2M 26/30 0.28M 分區第二、未進季後賽
2000 91 70 0.565 32.1M 25/30 0.35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1 102 60 0.630 33.8M 29/30 0.33M 分區第二(外卡)、AL冠軍敗
2002 103 59 0.636 40.0M 28/30 0.39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3 96 66 0.593 50.3M 23/30 0.52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4 83 59 0.585 59.4M 16/30 - -

註:上述薪資總額出自USA Today,2004成績計算至9/12。

當然,看到薪資總額怎樣都在幾千萬美金的數字,會讓人心生懷疑:「怎麼,這樣也算是很少嗎?那台灣的球隊怎麼辦?」所以我們一邊舉出幾個數字,一邊讓各位感受一下美國職棒商業化的威力,以及A’s的薪資是如何的「相對少」。

首先,在2004年的各隊薪資排行中,由於這幾年間表現不錯的選手薪資調整,讓A’s的59.4M在30支球隊間排名第十六;但是除了今年之外,A’s的薪資幾乎都在後十名間徘徊,尤其是以這麼低的薪資,還能讓勝率(除了Billy的第一年外)都能維持在五成以上,甚至連續四年超過九十勝,不能不說是奇蹟了吧!可惜這四年都有打進季後賽,卻都在分區冠軍賽中落馬,無法創造更大的奇蹟,只好說是短期賽事與長期季賽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若是不管短期賽事間(錦標賽、奧運、或是世界冠軍系列賽),球隊經驗對最後結果的重要性;光將在技術水準最高的棒球殿堂中,球隊取勝的難度想像起來,再回去看看上面兩個表格,所以就我們可以很簡單地以「獲得勝場」這件事,來看看這兩支球隊在1998~2003這六年之間,平均每年在季賽間要拿一場勝利的成本各是多少。

提到薪資,不免要搬出人稱「邪惡帝國」的洋基隊出來比較一番。就以同是近七年的成績單,我們看一下洋基的黃金陣容:

年份 勝率 薪資總額 薪資排名 勝場成本 球季結果
1998 114 48 0.703 63.2M 2/30 0.55M 世界冠軍
1999 98 64 0.586 88.1M 1/30 0.90M 世界冠軍
2000 87 74 0.540 92.9M 1/30 1.07M 世界冠軍
2001 95 65 0.594 112.3M 1/30 1.18M AL冠軍
2002 103 58 0.640 125.9M 1/30 1.22M AL分區冠軍敗
2003 101 61 0.623 152.7M 1/30 1.51M AL冠軍
2004 90 53 0.629 184.2M 1/30 - -

註:上述薪資總額出自USA Today,2004成績計算至9/12。

由於在美國的職業運動越來越商業化,許多成績都越來越快轉化成薪資,因此若將在棒球賽中對每個隊都相同重要的「勝利」,與該年所花的成本「薪資」一相比較,就曉得A’s多有效率、也多讓人眼紅了!

再談賽制調整(下)

落實主場制度

    這部份的數據,已在前文「落實主場制度之前」提到過。簡單把結論講一下:現在的賽程與球迷結構,無法支撐真正的主場制度!球團將因為負責球場的相關開銷費用(看看今年不續約的興農跟中信),卻得不到適當的回收而放棄這條正道;雖然也許巨蛋的名聲與硬體可以吸引較多球迷入場,但是這邊也要看看遠雄之後要開出來的場租是每場多少錢,才曉得有沒有職業球隊敢進去比賽。

洋將限制

    今年有位怪咖投手回鍋:前味全龍「賈西」、現任統一獅守護神的凱薩,因為幾乎完全壓制了國內的強打者,引起相當大的話題。

    明明年紀漸大(今年三十六歲),球速與球路威力較以往不如,但是靠著經驗、配球、稍降的球速與幅度恐怖的滑球,讓凱薩的各種投球指數都較以往好上許多!剛好今年是重回奧運的關鍵,也引起許多球迷有了「打者水準較前幾年為差」、「以前凱薩會被打爆,現在連失分都難」、「多找些這種洋將來,不然代表隊出國就會被K假的」之類的聲浪。

    但是說真的,洋將畢竟是過客,先不論薪資上限的部份(有趣的問題:凱薩實領多少?);兄弟目前三位洋將:38歲的風神、37歲的橫田久則與34歲的中入伸,光靠經驗就把其他球隊的打者壓過去了,為什麼要再去找更好、更貴、球更快更有威力的洋將?球隊找洋將可不是為了好看或是幫國家訓練打者啊,是為了贏球!在每週只要打三場比賽的賽制下,本土投手想要先發,機會可以說是越來越少;除非你是奧運國手的等級,不然連比賽的經驗都無法累積!

    與其在乎洋將制度,不如先想想造成如此洋將「就夠用」的起因是什麼,它同時也是本土投手無法以實戰累積經驗、增加級數的原因。

回歸主題討論。當然沒有一個方法是萬靈單,那麼,難道從一年一百場、每週只打三場比賽的賽程,換成一年一百二十場、每週四至五場的狀況,球團不會說話嗎?

當然會。

但是想想投資報酬率!對球迷較多的幾支老球隊來說,場次的增加,代表著進場人數的增加;如果將經營職業棒球的球團分成兩大類:能夠運用的資金較少的「基於熱情」類、與集團資源豐富或母企業廣告預算分一些就很值得的「行銷至上」兩種,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哪種球團的經營者,可以很快看到增加場次對原本參與職棒的成效!

如果您會發現在這幾年來,球迷回流的速度變快,入場觀眾也逐漸回升。雖然離對「職業棒球」的期許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以成本面來計算,球員的薪水幾乎是固定成本,不論打一百場或一百二十場,變動不會太大;當然勝場獎金就是變動成本,但是贏球可以換來更多球迷進場,何樂而不為?

至於每場比賽的變動成本,近幾年的評估都在「每場進場人數三千人可打平」的標準;若以此標準計算,兄弟象、興農牛、統一獅三隊在2004年至今的平均主場觀眾都在四千人以上,增加場次是對球隊有利的。至於目前主場人氣在後半段的誠泰Cobras、中信鯨與La New熊三隊也不用太難過,幾乎都在兩千人以上(La New熊隊接近兩千人),市場也處於持續加溫的階段,增加場次不見得是壞事!

如果您支持的球隊是「行銷至上」類,想想現在體育臺的收視率跟球隊、球員的曝光率吧。在台灣並沒有很多節目一做就是十五年,而且固定在黃金時段的六點半到十點開播,三個多小時看到的都是同樣球衣球隊的明星在電視裡晃來晃去;當然中間有幾年狀況不是很好,若就以三年內的電視轉播授權金再度回升、電視廣告購買成本提高這兩個層面來看,支持一支球隊換得如此高曝光率的效果,怎麼不是好事?

每個禮拜三場、每場三個多小時,不論其他節目的露出,一週平均會有約十個小時固定的曝光。若每個禮拜四場、每場還是三個小時左右(其實棒球打快一點比較好看),曝光時間馬上增加至少20%,更不用說更多場的出賽會讓球迷成癮性更高,所產生的週邊效益了。

再如果,真的是如果,您支持的球隊「賺錢第一」,當然前提是賺得到錢或是接近賺錢的話,請想想授權金與廣告費。前面有提到場次的提高,其實對球隊變動成本的增加有限,那麼對電視臺或廣告主來說呢?難道場次增加之後,球隊要付更多錢給電視臺嗎?不是!是要收更多授權金,以及相關的廣告費用!

轉播權利金第一次總值破億,就是間接造成職棒分裂,發生在1995年的1997~1999轉播權招標事件。當時(職棒六年)賽程剛從六隊各打九十場(總共兩百七十場)擴增為六隊各打一百場(總共三百場)比賽,觀眾總進場人數亦是水漲船高;當然在收視率與廣告收入方面,是電視臺的一大利多。沒想到原先三年九千萬的權利金,就在此時一舉提高到三年十五億四千五百八十四萬元的天價,讓各球團數錢數到手軟,但也埋下了接近十年的「職棒黑暗期」。

目前的賽程同是六隊各打一百場,轉播的兩大單位:緯來與年代自然也在球迷回籠的同時,嘗到了一些甜頭;因此各自製作了更多的棒球相關節目,希望在非轉播的時間,將球迷的目光拉回該台。簡單的問題再問一次:如果場次變多了,是應該體諒辛苦的電視臺工作人員,將轉播權利金降低呢,還是應該想到他們能得到更多的廣告等相關收入,將轉播權利金拉高呢?

好啦,以上當然是說給球隊經營者看的。球迷想看到的東西,都在執行面的後面,前文「落實主場制度之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曉得您的看法又是怎樣?可以到這邊發表您的高見

再談賽制調整(上)

在「調整賽制、提升整體實力!」一文中,強調了提高賽程的密集度,應該是目前中華職棒想要自我提升的最快方式,更較「成立二軍」或「落實主場制」等要重要許多。其實說起來,包括洋將限制、選秀制度、裁判素質…等等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對其執行的先後順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為何我會提出「調整賽制」為第一優先呢?想再多花些時間討論被提出過的一些方案,與目前國內職棒的環境在方案執行度上的影響,以及將會發生的問題等等,供大家討論。

在看下文之前,請先記得筆者的心態:下列的各種方法的確都是各種提升國內棒球環境的手段,絕對不是為了反對其他的方法而反對的。主要還是因為看到、聽到與接觸到許多參與職業棒球經營者之後,「將心比心」的思考下,才將「調整賽制」當做是可行、也是最保險的方法。而所有的方法目的也都相同,只是各人對達到同樣的目標,有不同的路線與手段罷了。

以下將這些非做不可、也多半是進行中的方式,一一提出自己的意見:

成立二軍

    不論現在的做法如何,成立二軍這件事,真的是一個非常被需要、卻很複雜的問題。尤其在主其事者的「動機」上面。

    美國職棒在1876年成立了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之後,到1901年才有現在被稱為小聯盟(Minor League Baseball)的前身: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s出現;日本職棒則是在1936成立了第一個職業棒球聯盟「日本職業野球聯盟」後,到1949年起,各球隊的才二軍紛紛成立。

    職業棒球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業行為,並不是社會主義下,試圖彰顯國家榮譽的副產物。而二軍的出現,是因為要補強一軍的戰力,自然發展出來的。為了球隊的戰力與成績,各隊在現在的架構下,各顯神通般去尋找適合的洋將(還記得第一次選秀是怎麼辦的嗎?),或是在選秀時展現長遠的眼光;但是如果現在的情形…像是找三個很強的洋將先發投手搞定一切、或是以穩定的選秀補強投手戰力之類的方法,就足以應付現有的狀況,球團為什麼要成立虧錢機會更高的二軍?

    雖然從2001年的補充兵役辦法2002的體育替代役到2003年底成形、2004開始執行的體委會協助職棒聯盟各隊成立二軍方案,在在顯示了職棒回春之後,國內棒球各界的領導人,都體認到二軍與培訓的重要性,也試圖以外力(對職棒經營者來說)的方式,積極主導二軍成立之事!只是除了目前職棒還是「不需要成立二軍」的賽制這個原因之外,目前的職棒仍然處於連養所謂「一軍」的球員都有困難,以及其他產業紛紛外移,景氣要好不壞的大環境中,當然對四不像的代訓方案以「應付」的方式進行!更別說要積極成立二軍了。

    「成立二軍」這件事對職棒球團來說,比起看得見的、算得出來的虧損之外,光一個「可能變強」的可能性,真的可以說是誘因不足啊!

增建巨蛋

    說真的,筆者認為這只是因為現在沒有,所以大家才吵著要的球場。目前要求興建巨蛋不出以下幾個原因:台灣容易下雨、現在的球場太小、巨蛋是國力的象徵…等等;一下子想不出太多,先就這些一個一個討論好了。

    先看看下雨的因素。台灣雨多颱風多,的確沒錯。但是在2004年已經進行的210場例行賽中,真正因雨延賽的場次有多少?十四場。這十四場裡,又有不少是因為球場的排水措施不夠完善,結果造成天已放晴、卻因場內積水無法開打的情形!在這樣子的條件下,個人倒是認為怎麼改善舊球場或注意新球場的排水,倒是比興建巨蛋來得重要一些。

    再看看球場的大小。說真的,黃牛票的事是常有聽說,在工作上也因為要退掉黃牛在線上預付的票款,蠻傷腦筋的。但是只要看一下目前平均進場的觀眾人數,也許會打消「我們的球場太小了」的說法:目前進行207場季賽,平均入場觀眾為3,717人。如果以球隊分,平均觀眾數最多的兄弟象隊,不論主客場均有六千人以上的表現,卻不滿七千人;若以球場來分,今年進行十場以上比賽的場地中,天母平均近五千五百人是最多的,再來是台中、台南與新莊的接近四千人。多嗎?回顧一下這篇文章:「落實主場制度之前」,根本平常有意願入場的觀眾少到可憐的程度了,怎麼會多到非蓋一個三四萬人的巨蛋不可呢?

    至於巨蛋是國力的象徵就別提了,這自有公論,也不是建一個巨蛋馬上大家都覺得中華職棒的實力可以跟日本職棒一樣。

下一次將有其他項目的討論,並回歸我們的主題:增加季賽場次的優缺點,敬請期待。

奪牌大戰略!

隔了十二年,又有很多人半夜撐著看棒球賽,因為中華隊又在奧運中出現了。只是與十二年前不同的事,現在的奧運允麻噸~球員參賽,讓之前稱霸業餘的古巴隊變得不是冠軍的保障,資格賽也因為代表隊的組成,讓有一百多年職業棒球歷史的美國連八前都沒打進來。

第一場中華隊以零比七敗給加拿大,讓很多中華隊的球迷心碎了-而且是碎在凌晨兩點的半夜。其實這次代表隊的陣容內,因為主戰投手幾乎都是徵召自美國小聯盟,球團都為自己花錢簽下並培養到現在的選手有諸多要求;因此雖然講是講「場場硬仗」,卻未必場場非得認真打不可。全勝?那是日本或古巴的自我要求,中華隊的目標大概很清楚地只有一個:「銅牌」。

這次參賽的隊伍,除了每年可以將自己職棒明星組隊與MLB明星隊進行表演賽的日本,以及稱不上職業也很專業的古巴之外,幾乎都各憑本事地從分級清楚的美國小聯盟體系中,找回自家人助拳。也因此,幾乎每支球隊都或多或少可以利用各隊在小聯盟的球員數目,很粗略地估算出實力!海外的專家們,像是專業的Sports Illustrated,當然可以依照如此原則,預測出獎牌順序是:古巴、日本與加拿大

那,中華隊呢?

先拉回來檢討一下中華代表隊的陣容。雖然說有「四割男」彭政閔、「三振王」林英傑等國內職棒的精英,但是在賽制限制了球員的成長空間時,有著豐富比賽經驗與成長空間的旅外選手-尤其是好投手,便成為中華隊的主力代表們。剛好從第一場的比賽,多少可以看得出來,雖然當年都是同學或是學長學弟,在經過數年的各自發展後,陳致遠與陳金鋒、林英傑跟曹錦輝、張誌家跟陳志誠之間的差距…總之呢,到目前為止,國內球員的強度不足(至少與加拿大比起來),應該可以說是共識。倒不是說這樣就不用加油了,而是希望以這樣子的前提,來排看看短期錦標賽中,佔最重要成份的「投手」(別忘了1992的郭李建夫、2001的張誌家)應該怎麼安排!

打線跟守備陣容大概沒有太多好講的。陳金鋒不用多說,中華職棒的球員們面對除了日本、古巴與加拿大之外的投手群,應該還是有攻城掠地的能力;投手實力則應該是以下三位為首:有著「投一休四」限制的旅美強投:王建民(每場一百球)與曹錦輝(六十、八十、九十),以及在日本職棒表現優異的法克球高手張誌家,在海外拼鬥多年的黃俊中,也為自己爭取到表現的機會。

在這種短期賽事裡,每支球隊都應該要有自己的戰略,當然包括中華隊。我想這次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奪牌」,至於是金牌銀牌還是銅牌?雖然當官的都說是金牌,但是如果我是教練團的一員,會將目標很確實地放在:銅牌。要怎麼才能獲得第三名的佳績(真的是佳績!)呢?目標則定在七戰四勝、以排名第四的順位進入決賽圈。

這時得排一下個人心中其他七隊的強弱順序:日、古、加、澳、荷、義、希。如果教練團對這些對手的看法與我相同,那麼想在預賽取得進入決賽的前四強資格,首要目的當然是抓到後面三隊、力拼澳洲;日、古、加視狀況放掉!在這個前提下,首戰加拿大當然可以以調整為主,如果運氣好到有力拼的機會再說;非拿下不可的卻是第二戰!當球隊實力不能像日本或古巴一樣,拼出可能是全勝晉級甚至奪金的狀況時,怎麼贏跟怎麼輸,就是很大的學問了。

因此,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首戰先發將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張誌家後,更確定應該是這樣子的戰略。在輸掉第一場後,自己也按照「該抓起來的不要手軟、能拼的試試看、該放的不用太在意」這種想法,排出後面幾天的投手安排,過一週來看看命中率有多高?

日期 對手 戰略 使用投手 原則
8/15 Canada 張誌家 視狀況決定是否硬拼
8/16 Australia 王建民、曹錦輝 非贏不可,王牌盡出
8/17 Greek 黃俊中 強力壓制、獅子搏兔
8/19 Cuba 車輪戰調整 視狀況,以調整為主
8/20 Italy 張誌家 強力壓制、獅子搏兔
8/21 Japan 車輪戰調整 視狀況,以調整為主
8/22 Netherlands 王建民、曹錦輝 強力壓制、獅子搏兔
8/23 應是預賽第一 黃俊中 視狀況,以調整為主
8/25 銅(金)牌戰 張誌家 要是有機會坳到王加曹是最好

如果在對澳洲能夠拉開比數,這時曹錦輝可以保留到隔日對希臘隊,多敲下一場穩贏的比賽。但若是被拉開比數,就得在古巴、日本間硬拼一場,按照自己的判斷,應該變成由曹錦輝與張誌家壓制古巴打者,再以攻擊陣容求勝。

日期 對手 戰略 使用投手 原則
8/15 Canada 張誌家 視狀況決定是否硬拼
8/16 Australia 王建民 非贏不可,王牌盡出
8/17 Greek 黃俊中 強力壓制、獅子搏兔
8/19 Cuba 曹錦輝、張誌家 全力求勝!
8/20 Italy 張誌家 強力壓制、獅子搏兔
8/21 Japan 車輪戰調整 視狀況,以調整為主
8/22 Netherlands 王建民、曹錦輝 強力壓制、獅子搏兔
8/23 應是預賽第一 黃俊中 視狀況,以調整為主
8/25 銅(金)牌戰 張誌家 要是有機會坳到王加曹是最好

萬一再輸古巴,能夠做的就是力拼日本了。這時應該張誌家會保留到對日本隊的比賽,再靠打者(看起來還是陳金鋒)突破上原浩治的投球封鎖…

不曉得實際上打起來會怎麼安排,看看徐生明總教練怎麼利用手上有限的牌,打出漂亮的成績了!

您的想法,又會是怎樣呢?

92奧運代表隊現況追蹤

先花點時間,講一下當年著中華代表隊,怎麼在各方不被看好的狀態下,奪得這面銀牌的。

在1988年9月「兵敗漢城」之後,一方面國內職業棒球如火如荼地準備開張,一方面棒協也為了面臨大批球員進入職業棒球(當時不允許職業選手參加奧運)的大失血狀態,怎麼爭取入選1992年的奧運棒球賽資格而傷透腦筋。

首先,棒協先與郭李建夫(年輕的主戰投手)及江泰權(當時已是兩屆奧運元老)兩位球員簽約,確定基本組成;在李來發教練在接下巴塞隆納奧運培訓隊教練的重責大任之後,再確認與高英傑、林華韋等教練團的組成,1992奧運奪牌的雛型就慢慢出來了。接著,教練團再與其他選訓委員,將未加入職業棒球的甲組聯賽成棒球員們,視表現選入培訓名單。1989 年 5 月 21 日,培訓隊赴左營的訓練中心報到,展開了長達三年多的「不可能的任務」-1992奧運奪牌集訓!以下我們將自1989至1992年,這批代表隊成員在各大國際賽事的成績列出:

時間 地點 賽事 成績 備註
1989/4 確定選訓名單
1989/5 展開集訓
1989/7 古巴 國際邀請賽
1989/8 波多黎各 洲際盃 第三 七隊參加
1989/9 韓國 亞洲盃 並列第一 七隊參加
1990/8 加拿大 世界盃錦標賽 第六 十二隊參加
1990/10 北京 亞運 第一 四隊參加
1991/7 西班牙 洲際盃 第四 十隊參加
1991/9 中國 亞錦賽 第二 取得奧運資格
1992/1 展開最後集訓,球員不得參加春季聯賽
1992/6 代表隊陣容確定
1992/8 巴塞隆納 奧運 第二

在1992年兩次擊敗日本的勝利投手郭李建夫,僅在1990年的亞運示範賽中面對過日本一次,之後就算是1991亞錦賽時,雖然有搶冠軍的機會,但是既然已經獲得奧運門票,便將王牌投手保留著不用;雖然當年冠軍戰以一比二輸給日本,但是換得的是奧運銀牌的榮耀,也讓國人事後對教練團的苦心佩服不已!

之後這批奧運銀牌國手,歸國後幾乎全數加入國內職業棒球球隊(僅郭李建夫加入日本職棒阪神隊,但於1999年返國),也將中華職棒帶到史無前例的全民狂熱中;但是經過一連串的負面事件,除了造成國內棒球深深的傷痕,以及職棒幾乎是死灰復燃般地重新開始,當年的銀牌英雄們,如今安在?

投手部份
1992奧運代表隊中的投手群,論年齡,現在應該是他們生涯的高峰期,正要發光發熱呢。只是羅振榮一直未進職棒、鍾宇政患「投球失憶症」未能展現球技外,蔡明宏、黃文博、郭李建夫在退出職棒界時許多風風雨雨纏身,現役球員林朝煌雖有球速與靈活的球路,卻始終未如被期待般地成為獨當一面的大投手…除了奧運的銀牌仍存球迷心中,剩下的只是球迷的嘆息,還好仍有半數球員在各地的各級棒球傳承經驗。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羅振榮 1961/11/30 台灣電力公司 大業國中→台電
蔡明宏 1966/9/2 蘆洲
經營雞肉飯
老闆 華興→榮工→時報鷹
郭李建夫 1969/3/24 開南管理學院
棒球隊
總教練 中華中學→榮工→日職阪神→和信鯨→中信鯨
林朝煌 1969/8/17 中信鯨 球員 華興→文化(肄)→美孚巨人→陸光→俊國熊→興農牛→統一獅→中信鯨
黃文博 1971/10/29 上海
金鷹棒球隊
投手教練 中華中學→味全龍→和信鯨
鍾宇政 1973/12/15 嘉義大學
棒球隊
總教練 體院→兄弟象

捕手部份
當年由於白昆弘配球零活卻打擊不振、張正憲打擊能力強卻守備不佳,因此補進合庫捕手陳執信,讓代表隊多一名活棋,因而奪得銀牌;如今壘球場上仍可見白昆弘的身影(多半守二壘或外野,筆者與本篇多位球員對仗過),另外兩位捕手也在基層棒球奉獻一己之力。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陳執信 1962/5/16 台東農工 總教練 中華中學→北體→陸光→合庫→時報鷹
張正憲 1967/2/8 中道中學 教練 華興→輔大→養樂多→黑鷹→時報鷹
白昆弘 1970/1/6 台北市政府
養工處
華興→合庫→陸光→俊國熊→興農牛→時報鷹

內野手部份
黃忠義的掘起,為當年奧運的內野防線增加了不少信心,在至今日的這十二年之間,東哥仍然是國家代表隊二壘手的不二人選,卻是唯一目前仍在職棒界的現役球員。除了王光熙進養工處,假日時也在球場奔馳(甚至與白昆弘等人,入選慢壘國家代表隊)外,其他當年的黃金內野手們,多半擔任各級棒球的教練,也肩負起經驗傳承、作育後起之秀的責任。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吳思賢 1963/07/02 兄弟象 守備教練 美和→文化→味全→兄弟→日本鷺宮→俊國熊→統一獅→兄弟象
張耀騰 1965/3/28 開南技術學院 代課老師 美和→文化→味全→陸光→俊國熊→時報鷹
羅國璋 1965/9/16 統一獅 守備教練 中華中學→文化→陸光→俊國→聲寶巨人→統一獅
王光熙 1967/8/2 台北市政府
養工處
中華中學→虎風→陸光→俊國→時報鷹
黃忠義 1967/10/12 興農牛 球員 中華中學→榮工→虎風→陸光→俊國熊→興農牛
林琨瀚 1968/1/5 文化大學 教練 美和→文化→美孚巨人→陸光→聲寶巨人→三商虎→太陽
古國謙 1968/11/10 前金國中 教練 美和→合庫→陸光→黑鷹→時報鷹

外野手部份
「三屆奧運元老」江泰權,已經遠赴中國多年,為自己找到了棒球的另一春;陳威成自球員身份轉戰教練後,目前帶領興農牛,成為奪冠的大熱門之一;張文宗剛從球員身份退下不久,目前也在高苑培育青棒球員們;最受球迷矚目的「棒球王子」廖敏雄…中間經歷了不少工作,有段時間還在老家教人潛水,最近與黃文博一起到上海教起中國球員。這讓這期外野手們全數在身心狀況最好的年齡時,已經離開球員身份多年,但至少仍在棒球這個行業內,讓自己的經驗與技巧用另一種方式留在國人眼中。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江泰權 1960/10/26 大陸天津棒球隊 教練 南興→輔大→中油→葡萄王→陸光→榮工→黑鷹→統一獅
陳威成 1966/5/24 興農牛 總教練 華興→輔大→榮工→陸光→俊國熊→興農牛
張文宗 1968/4/17 高苑工商棒球隊 教練 中華中學→輔大→養樂多→俊國熊→興農牛→統一獅
廖敏雄 1968/10/18 上海金鷹棒球隊 教練 美和→文化→美孚巨人→時報鷹

每當想到「東哥」黃忠義在職業棒球場上的表現,都要讓我們再次扼腕一番。如果黃文博投到今天,三十出頭的他將剛好是當年陳義信、黃平洋等人的最高峰期,會不會是今日職棒投手的一哥?林坤瀚會不會也以守打均優的老經驗,再次入選國家代表隊?三十六歲的廖敏雄,現在會不會已經有三百支全壘打(請記得,要是職棒沒有斷層,中間不會減隊,場次也將較今日增加許多)了?

十二年後的今日,經過那一段黑暗的長廊,棒球終於重見天日,再度在雅典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不管成績將會如何,能夠揮別過往的影響,以幾乎全新的陣容再次踏進奧運的殿堂,都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可以預見的是,當奧運開始時,又將在各種不同的時間,讓棒球進入家家戶戶的必收看節目清單,重新帶起另一波的棒球高潮;如何利用如此高漲的人氣,讓國內職業棒球更上一層?

這要靠大家的努力,以及更重要的,智慧。共勉之。

88奧運代表隊現況追蹤

每當提起1988年在漢城舉辦的奧運棒球代表隊,總不免之前或是之後加上個「兵敗漢城」的短評。當然這期的國手幾乎是「中華職棒初代目」的中堅份子,更有許多球員的紀錄一直留至今日未被突破;但是就像雖然已經是兄弟象隊的新鐵人,不論是本人、教練或是球迷,一直無法忘卻1999/9/15的亞錦賽中,三壘手馮勝賢的一個內野飛球漏接所造成的輸球…至今依然有許許多多的老球迷們,搞不清楚這麼強的國家代表隊,怎麼會連輸三場就打包回台北。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不能不感謝這些勇於突破自我的球星們,後來幾乎都將自己的青春,投入了台灣職業棒球的起步時期,帶起國內職棒的第一波熱潮。

投手部份
在1988奧運代表隊中的投手群們,可以說日後的知名度最高、但是後來也離棒球圈最遠的一個族群。除了日後僅在俊國熊的登錄名單中出現過,卻從未進過職業球隊的左投羅振榮之外,其他投手都在奧運之後,有過赴日取經(職棒或業餘隊都有)的經驗;郭李建夫更是在協助中華代表隊取得1992第一面棒球奧運正式比賽的銀牌後,風光加入阪神虎隊。之後台灣自己的中華職棒成立後,這批投手也紛紛回台展現身手,讓陽介仁的下勾、黃平洋的七彩變化球、陳義信的滑球、涂鴻欽的曲球等等成為球迷間討論的重點,更是一段佳話。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陽介仁 1959/09/16 新生國中 總教練 宜寧→文化→味全→虎風→日本阿部→味全龍→興農牛
羅振榮 1961/11/30 台灣電力公司 大業→台電
黃平洋 1962/11/13 黃平洋
鐵道便當
老闆 中華中學→輔大→榮工→虎風→日本運通→味全龍→太陽
陳義信 1963/8/15 佳姿健身俱樂部 運動事業部
副總經理
中華中學→輔大→陸光→兄弟→日職中日→兄弟象→勇士
涂鴻欽 1964/8/17 服裝相關工作 三信高商→文化(肄)→台電→陸光→日本熊谷組→三商虎
郭建成 1965/7/7 天津雄獅 投手教練 中華中學→虎風→日職養樂多→時報鷹
郭李建夫 1969/3/24 開南管理學院
棒球隊
總教練 中華中學→榮工→日職阪神→和信鯨(→中信鯨)

捕手部份
這期捕手雖然也是三位,但是之後各自投入職棒球場,都成為一方之霸。曾智偵與洪一中在歷年最佳十人與金手套獎的競逐,一直是各隊快腿最頭痛的殺手,甚至到職棒開打十五年後的今天,曾智偵都還能不時展現其鐵捕的風範,甚至都有職棒總教練的資格或經歷;陳金茂則在長打能力超過另外兩位,職棒生涯總共擊出九十支全壘打,因為「92奧運消失組」的關係,目前都還高據生涯排行第七名。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曾智偵 1959/3/10 統一獅 球員 協志→台電→陸光→統一獅
洪一中 1961/5/14 La New熊 總教練 美和→文化→味全→虎風→兄弟象→雷公
陳金茂 1963/10/07 桃園做生意 中華中學→輔大→味全→陸光→榮工→味全龍→興農牛

內野手部份
這次代表隊的內野手們,除了林仲秋與王光輝在打擊功力上高人一等,分居職棒生涯全壘打排名第一(162支)與第六(91支)之外,其他幾位球員都在守備上展現其功力,在退休後也都能傳承自己的經驗,可謂國內球員之福。雖然僅有洪正欽目前不在職棒圈內,但是假日時成會與養工處慢壘隊(有打慢壘的遇到這支球隊都會把皮繃緊…)東征西討,不時會被眼尖的球迷認出呢!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林仲秋 1958/9/23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教練 宜寧→北體→陸光→合庫→日本伊藤榮堂→三商虎→興農牛→中信鯨
洪正欽 1961/09/06 養工處 長榮→合庫→虎風→味全龍→和信鯨
吳復連 1962/1/6 誠泰Cobras 首席教練 長榮→文化→虎風→味全→日本三隻鏢→兄弟象→勇士→金鋼
吳思賢 1963/07/02 兄弟象 守備教練 美和→文化→味全→兄弟→日本鷺宮→俊國熊→統一獅→兄弟象
王光輝 1964/11/12 兄弟象 打擊教練 中華中學→輔大→陸光→兄弟象
羅國璋 1965/9/16 統一獅 守備教練 中華中學→文化→陸光→俊國→聲寶巨人→統一獅

外野手部份
雖然1988年只徵召了四位外野手,但是這四名選手可以說都是一時瑜亮!林易增先是在職棒元年與黃煚隆拼得職棒元年的第一座總冠軍,後來在1992年轉隊至兄弟象之後,再與李居明構成黃金外野的兩角,為兄弟象奪得職棒史上的第一次三連霸!至於江泰權更是奧運三朝元老,除了在上一屆的84奧運以捕手身份入選、這屆1988奧運以外野手入選,後來更成為中華隊的精神支柱,為國效力至奪得1992奧運銀牌後才加入國內職棒。江泰權由於放水案遠走中國大陸發展,仍在棒球圈中;黃煚隆則任外野守備教練;雖然李居明則以咖啡店為主業,空閒時仍不時指導後進球員們,以「地下教練」的身份出現在體育新聞的版面上;林易增更以總教練的身份,為兄弟象二次創造三連霸的「二代象王朝」為人稱頌!

姓名 出生日 目前所在單位 目前職位 球員經歷
李居明 1959/6/8 日安你好咖啡 店長 美和→文化→合庫→兄弟象→雷公
林易增 1959/12/2 兄弟象 總教練 宜寧→文化→味全→日本阿部→味全龍→兄弟象
江泰權 1960/10/26 大陸天津棒球隊 教練 南興→輔大→中油→葡萄王→陸光→榮工→黑鷹→統一獅
黃煚隆 1963/9/20 中信鯨 外野守備教練 輔大→陸光→味全龍→雷公→太陽

以上介紹了在某些老球迷心目中,最強的中華代表隊成員的經歷與現況,後來也成為國內職棒的中流砥柱。陳義信、黃平洋的勝場、完投與三振等指標性的投手紀錄仍居國內職棒之首(當然這邊個人認為不同聯盟紀錄,仍能合計於職棒生涯紀錄中,但就算僅計CPBL紀錄,也都在排名前幾位);曾智偵、洪一中的長傳牽制讓快腿族驚心膽跳的一時瑜亮;吳復連、羅國璋的守備功力;林仲秋的深遠全壘打;林易增的魚躍式撲壘;李居明的聽聲辨位…

在職棒又再度起死回生的這當時,中華隊事隔十二年後再次進軍奧運。有許多球迷質疑目前球員的水準,除旅外投打選手之外,甚且不如1988這批代表隊的前輩們;但是當名單攤在面前,想一想這些球員的明星風範與留下的紀錄…多少也能體會這樣子的想法了吧。

但是換個角度,再隔個十五年,回來看看陳致遠、彭政閔、張泰山等人所留下的成績與腳步,會不會也有同樣的懷疑與想法呢?

再五天就是值得紀念、重回奧運的棒球賽了,讓我們為中華代表隊加油吧!

死前要做的99件事

這…會寫這些東西,不是因為我怎麼了,也不是因為鼻子開刀弄的心情不好啦;純粹只是因為有位朋友要編本書,名稱就是這個,「死前要做的99件事」,就想找各界人士共襄盛舉,看看大家死前想要做的99件事,會是哪些大事還是小事。

麻煩的我,一聽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個想法,居然是…

「啊這個死是怎麼死的?」
「…你不用管啦。」

其實說起來也好笑,我好像發現幾種不同的狀況下,也許想做的事會不太一樣?不曉得是活到九十歲老死的、或是出了意外橫死,或是生了無藥可醫的重病,對我想要做的事情會不會有影響?應該是會有的吧!只是這樣深究下去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還是簡單把它當成「我在世時最想做的99件事」來說好了。

登登登登~以下就是光宗想要做(卻不一定能做到,慘)的99件事!順序不代表任何意義,只是想到就寫罷了喔!

過世的事,別讓我老婆太傷心
留下一個讓我老婆家人能好好過下去的環境
見到職棒走向專業管理及制度化
吃點松阪牛肉(現在不能吃啊啊)
再吃一次曾在Las Vegas吃過的超級好吃大螃蟹
看到台灣爛政客死光跑光閃光(反正別出現就好)
生個又乖又可愛又聰明但是不會想太多的小朋友
冬天去日本泡露天溫泉大吃美食
搞清楚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
看到全台北市老小都在坐火車公車捷運時曉得什麼叫「先下後上」並身體力行
親眼看看Ichiro打球(看過Barry Bonds了)
把房貸還光光再加上手上還有不少閒錢
讓很多人會在我過世之後想我(方法不限)
把二十年內台灣棒球(職業、業餘)紀錄數位化
讓公司賺錢,我掛掉還能正常運作(也許現在就可以?)
看破所有紅塵事
突然悟道(沒在修,只是講一種狀況而已)
去非洲看看金字塔跟各種野生動物
試試看有沒辦法再活久一點
死前洗個熱水澡還是什麼的,把身體弄乾淨清爽些
記得要去把屎尿拉光,別憋著
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是個很有魅力的老帥哥
跟所有朋友再講講話,聊聊天,知道大家都很好
再多看幾部好看的電影或是影集
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要怎麼死的
多吃一些好吃的甜點
記得要再去打幾場棒球壘球,最好把領隊的球敲成全壘打,場內的也行
突然瞭解人類的起源與未來
練成很讚的切菜刀法跟用鍋子翻炒飯
看到台灣真的有「全民運動」,大家都身體力行而不是只看電視報紙
把www.toMap.com.tw好好搞,讓很多人喜歡它
開飛機或直昇機載著老婆在空中繞一圈
退休後能住在日本、美西或是紐西蘭的自己房子裡
能有個打動人心的作品,不過不曉得是什麼
坐飛機時可以坐頭等艙
有外國人朋友來台灣找我帶路去玩
在櫻花紛飛時,與老婆在東京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賞櫻
親眼看到地球外的生物
可以的話,跟老婆兩個健康地多看兩次哈雷慧星
正確地回答出來所有朋友問我的問題,而且不是用唬爛帶過去的
跟現在一樣滿意並喜歡自己的生活及工作
在很美麗的地方渡假,而且渡完假沒有變笨
有能力或影響力,讓更多人不去做很糟糕的豬頭事
在美國花一兩個月用火車旅遊
寫個十本書,而且都賣得還不錯
瘦到可以勇敢穿泳褲在海邊玩水(不要像現在這麼心虛…)
做幾次不會太害怕的高空彈跳
在雪地裡推雪人、打雪仗
去非洲看看野生動物,而且是不會打擾牠們的方式
咽氣前還能覺得自己對得起所有在意的人,包括自己
有自己的農莊,退休後可以住在哪兒
再去一趟GHIBLI美術館,而且花一整天在裡面好好逛
能看到國內有一座合理堪用的棒球場
能有一次不是很嚇人的靈異經驗
有不認識的人跑來,對我做過的事真心道謝
打棒球打到六十歲… 五十歲也不錯
在仍然繁榮的條件下,見到台灣沒有詐騙集團
活在沒有酒醉駕駛的世界,一個月也好
二手煙退散!
可以無懼無畏堂堂正正地活著
痛毆欠扁的壞蛋一頓,然後自己沒受傷沒後遺症
看到自己的小孩成為開心而有用的人
永遠都曉得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
有個可以造福許多人的小發明
會聽、會說流利的英日文
現場聽George Michael演唱
可以調出很讚的長島冰茶
去某個美麗的小島休息整整一個禮拜
長期贊助偏遠地區的少棒球隊
一直以身為自己自豪
確知有地球外生命的存在與形式
搞清楚什麼是演化、什麼是生物
改掉咬手指的習慣
牙週病不再復發
以最舒服的穿著與心情過世
明確地告訴我討厭的人們「我就是覺得你很爛」,而聽到的人知道他聽到了什麼
想出個反制醜惡媒體的讚方法
看到華人在大聯盟轟出全壘打
中一次比較多錢的統一發票,或是樂透
在無人的海島上跟老婆裸泳
九號球開球一竿進洞,連續三次
學會至少三種看起來有趣的魔術
把車安全地飆到超過時速兩百公里
騎著超過250cc的重型機車,載老婆在海邊兜風
親自走過各段的長城
進到金字塔內看看裡面到底怎麼個神秘法
去歐洲的偏遠古堡瞧瞧
就算退休了也能不無聊也不為錢煩惱
創辦成功的付費網路內容,非色情的
投出超過130km/hr的球速
催生中華職棒名人堂
看能不能讓某條路以我命名
買一塊地、種點東西、蓋自己的休假小木屋
搞清楚人類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弄出一個好玩的Fantasy Baseball
到Las Vegas享受賭桌上豪賭的氣氛
鼓起勇氣去看大體展,而且看得很仔細
搞出某個自創品牌還能大賣兼永續經營的玩意兒
確定自己不用再列一次死前要做的99件事

以上就是小弟在一個月間,所能想到的「死前要做的99件事」。也許很多很可愛或很好笑,也有些相當嚴肅的。只是生平無大志,亦無太多物質上的欲望,說出來可能只是博君一笑罷了;但是我還是很認真地想出了這九十九件事,也許您也能列出來自己的九十九件…或是九件。至於我死前會不會回頭想想這些?機會大概很小,只要一直活得對得起自己,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事,又何必在意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沒做呢?

調整賽制、提升整體實力!

再隔半個月,就是我國棒壇第一次以國內外的職業選手為主力,進軍奧運的決勝期了。而在美國連參賽權都沒有的狀況下,中華健兒可以用「旅外投手、中職野手」的陣容,在奧運中(甚至在世界上)奪得多好的名次,一直是眾所矚目的敏感話題!只見如「應該是日本職棒的二軍」、「頂多是美國2A的層級」、「中華職棒至少比韓國職棒厲害」等等言論四處奔流,甚至有人主張「等平均入場人數超過兩萬五千人,再將棒球稱為『國球』」的奇妙想法,而沒有先注意到職業棒球中「賽制」的重要性,實在十分可惜。

尤其當「棒球」是一種極重視「實戰經驗」的運動,不論是講求科學主義的美國,或是精英主義的中國,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由個人的先天(或後天)條件,去準確地判斷這位選手的實力,僅能由在農場(在美國是小聯盟、在日本是二軍、在台灣…頂多說是成棒比賽吧)的實戰成績,去調整選手的狀況。甚至Oakland A’s的Billy Beane,還能因為一些潛在的數據讓小市場球隊年年在明星賽後的成孕璈鬗滫k,獲得Money Ball的稱號,還有財經專業的作者Michael Lewis為它出書呢。

當然不是說「成立二軍」、「落實主場制度」、「加強選手自我意識」這些事情是次要的,而是當賽制有所改變的狀況一旦發生,這些事情都有機會自然落實。比較起來,用國家決策或主管機關的硬性規定,因而產生的怪異代訓制度,難道就比較好?且慢慢看來,簡單的季賽制度改變,可以在可見的三五年(很長嗎?對長期發展來說,很短!)內,能夠有著如何的成效!

現行中華職棒的季賽制度,十五年內幾乎都以「一年一百場以內、每週以三連戰為主」的賽程來做安排的主軸;如此安排的結果,在非天候的因素下,每支球隊在每週大概只有三到四場的出賽,而一年的賽程就會從三月(有時候是二月底)一路打到十月(今年因為奧運會打到十一月)。這樣子的賽制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一是【三洋投制霸全局】。幾乎每支球隊都會聘請三位理論上是王牌等級的外籍投手,尤其是以先發為主;只要不遇到四連戰,三位洋投輪番上陣,當然勝券在握。只是這樣一來,本土投手既缺專業教練調整,又無法下放二軍提供實戰經驗,讓原有的實力也只能退步無法進步,遇到狀況也很難補起漏洞;結果當然是日漸失去舞台,就算本是國家代表隊等級的投手,也僅能紛紛自第一線退下。在只有五十場左右就決定總冠軍戰門票的狀況下,當然能贏一場就是一場,身手好的本土投手也有可能因為訓練不足,加上出賽過於頻繁,而提早掛出免戰牌。結果呢?我們可以算算參加2004雅典奧運的投手有多少是剛進職棒、有多少是成棒選手、更有多少是在海外接受更高挑戰的選手,就可以知道目前賽制對「培育本土投手」佔有多大的重要性:當然是很少。

再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結果,則是【打者調整不易】。一週比賽就算是最密集的四連戰,可能是被安排在禮拜二、禮拜三跟禮拜五、禮拜六,更不用說前一週與下一週很可能是鬆散的三連戰,禮拜四、禮拜五與禮拜日。狀況好的打者,很可能好個一兩天就休息一兩天,讓手感沒有辦法因為賽程的延續而維持住;狀況不好的打者,也會因為比賽密度與強度的不足,只靠著打網子就能上場有好表現。當然前面提到的投手問題也會間接影響到打者,由於外籍選手常是年齡較高、經驗豐富的投手,與年輕打者硬碰硬的機會減少很多,更别提一旦先發洋將出了問題之後,接手的本土投手狀況不佳,讓打者幾乎僅能靠天份、經驗與狀況(甚至是運氣)發揮,自然沒有辦法自我挑戰到更高的境界。

更不用提在既有指定打擊、又可以靠一年一聘的外籍選手支撐大局時,教練在戰術、選手狀況與其他部份,只要中規中矩就能發揮戰力,而造成的實力停滯。先發投手群每週固定的出賽,讓選手可以簡單控制狀況難以維持的打者擊球能力;打者又在無法每天遇到實力高強的投手下,又缺少適當的制度(像是球員交易、二軍、自由球員…等等)下,大多數無法將自我提升的意識與旅外球員比較,自然整體實力雖然一年一年有較為進步,但仍然沒有大幅提升的機會…

問題有這麼多,難道更改了賽制,就會有所改善嗎?

我們先假設新的賽制要怎麼規定比較緩和好了。目標如果放在「與日職看齊」,就像日職將眼光放在大聯盟每年162場比賽一樣的話,希望十年內,中華職棒可以一年有140場比賽。當然這不是一時半刻改變的了的,所以我們先假設新的球季每隊可以有120場比賽(比韓職要少,他們有133場),而且較為密集地分佈在三月至九月,外籍選手的使用也依照現況,維持在三人。這樣子的話,每週都將會是所謂的「四連戰」,如果上下半季間有空檔,有部份賽程還將被排為「五連戰」!

假設球迷依舊熱烈進場、聯盟有足夠人力、裁判人數與素質沒有問題…咳。再來按照合理的推論,會發生哪些事?

首先,每個球隊都應該要增加人力,尤其重點會放在本土投手的質與量。由於每周比賽增加到四至五場,就算外籍選手三人都是先發型投手,都還會有至少有「第四號先發」、「第五號先發」、二至三位「中繼投手」、「救援投手」甚至在差距拉大時派上的「消化局數投手」的空缺。這些人限於規定,當然是只能用本國籍的投手擔任,這樣不但會讓現在無法上場的本土投手們增加釵h上場機會,球團也會更注意本土投手的來源與培養,而不單只是將目光放在立即可以上場的即戰力-因為即戰力一年就是那麼幾個,絕對不敷這種賽制下的人才需求量。

再來各球團將要考量到的,會是各個位置的替補選手與板凳選手的深度。在這裡解釋一下所謂「替補選手」與「板凳選手」的差異,前者指的是因為要因應密集賽程所造成的疲勞度,在先發選手完成適當任務後,在球賽後半能夠上來替換掉先發選手的球員們,甚至在延賽造成的雙重賽(一日兩賽)中,也會有吃重的表現;至於後者則是更少上場的選手,但是由於替補選手的大量使用,會讓各球員的負荷平均提升不少,也會有受傷機會的增加,這時雖然替補選手會補起先發選手的位置,板凳球員們也應該要適時補起替補選手的洞。

而密集的賽程,將讓打擊者更能讓自己的狀況維持在高峰,就算是落入了低潮,也比較有機會以戰養戰,造成投手極大的威脅。為了更有效率地解決打者,投手將學會怎麼調整並加快比賽的節奏,以及從各方面加強球速、控球與變化球等武器;也因為非先發選手的密集出賽能夠快速累積成績,會讓目前「先發」、「板凳」兩大族群的實力接近釵h,除了讓跑在前面的優秀選手要自我提升,也將提供機會給成績較差的球員,激勵他們提升自我,在達到球隊的要求後,爭取更多的機會。

在投手與野手的質與量不得不增加時,教練除了將先發九人安排好之外,怎麼調節先發選手與其他選手的出賽頻率及狀況,會成為一大新課題。這時現有「每隊二十五人」的規模,將成為教練團與選手的限制,因為僅僅「堪用」以上等級的投手,就將佔掉十個名額;整體選手名單的配置,將更像目前國家代表隊的陣容-而且是都有上場機會的。這時球團必須正視「球探部門」、「選手培育」與「球員交易」等議題,才有可能增強自己的實力,進而應付新的賽制。當然,如何安排這二十五人之外的球員?自然會有二軍制度出現,讓無法在季賽露臉的球員們,也能藉由各球團間的訓練賽事(這個制度比較像日本二軍,比賽可能門票都不一定會收費,主要目的是以訓練球員為主)累積經驗,或是讓表現不好的先發選手下放調整。

當然因為如上所述,場次增加將增加球員的質與量,一方面球賽的精彩程度也有機會吸引更多球迷入場。與現在的賽程相比,「多到滿出來」的棒球比賽,也將成為社會議題之一。現在的球迷得一邊看著賽程表,一邊找自己所在地到底到什麼時候才會有比賽;但是當比賽多到一個程度時,等於整個棒球比賽的勢力範圍將擴張至一般人的生活之中,球迷便不需要等待特殊時機才進場,消費型態也將會從「挑球隊」改變成「挑地點」,也就是挑自己近的球賽去看,因為幾乎每天都有球賽在三個不同地區進行,可以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份。這樣子「屬地主義」便能順理成章,只是終究還是會有「超級吸票機」的比賽,則是無可改變的結果。

那麼回到我們的主題:一年120場、安排在三至九月間的賽程,會不會太密集了?最後作者僅提供美國職棒目前從Single-A到Triple-A的賽程資料,讓各位與中華職棒比較,答案自在你我心中。

聯盟名稱 成立於 季賽場次 球季開始 球季結束 隊伍數目 平均觀眾
Triple-A
International League 1884- 144 4/8 9/6 三分區、十四隊 6,466
Pacific Coast League 1903- 144 4/8 9/6 四分區、十六隊 6,006
Mexican League 1955- 100 3/17 6/23 兩分區、十六隊 -
Double-A
Eastern League 1923- 142 4/8 9/6 兩分區、十二隊 4,725
Southern League 1964- 140 4/8 9/6 兩分區、十隊 3,817
Texas League 1946- 140 4/8 9/5 兩分區、八隊 4,857
Single-A
California League 1946- 140 4/8 9/6 兩分區、十隊 2,196
Carolina League 1945- 140 4/8 9/6 兩分區、八隊 2,985
Florida State League 1946- 140 4/8 9/6 兩分區、十二隊 1,356
Midwest League 1947- 140 4/8 9/6 兩分區、十四隊 3,589
South Atlantic League 1960- 140 4/8 9/6 兩分區、十六隊 3,074

註一:此為2004的賽程制度,觀眾人數的統計為2004/7/29之前。
註二:釵h小聯盟並非持續生存,目前列出為現存聯盟的成立時間,而不是最早的成立時間。像德州聯盟應該是1888-1890、1892、1895-1899、1902-1942,以及1946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