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層級的棒球:「Moneyball」(上)

其實自從年初用還可以的速度讀完這本書之後,就一直想寫關於它的介紹;但是左想右想,它所敘述的故事,雖然一方面就只像它的副標,「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另一方面也因為裡面有太多有關美國棒球的精神、大聯盟的規則、紀錄與數據…各式各樣雖然「非常棒球」,但是又充斥著讓人不知從何講起的千頭萬緒。

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物理性質」。我是從網路上,在Amazon.com購買的,當時只有硬皮版本(精裝本的意思),讓我在拿的時候多少有些不習慣,但是它的狀況也很容易維持得蠻好的。內容有288頁,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頂多有一些簡單的表格或列表罷了。如果當成每天邊上下班、邊練英文閱讀、邊學習美國職棒的文化的媒介,這本書的大小與重量,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是Michael Lewis,是一位之前著作多半與財經趨勢有關的作家。之前的「Next」、「The New New Thing」、「Liar’s Poker(中文本為老千騙局:華爾街超級營業員的故事)」…等等,在美國銷路都相當好,尤其是1990年出版的Liar’s Poker,更曾登上New York Times的Bestseller榜首。目前仍相當活躍在財經與新聞界,詳細的介紹在上面所附他的介紹網頁中都有;只是這也無法說明他為什麼跨到「棒球」這個怪異而複雜的領域來…

他會寫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 Oakland Athletics雖然是MLB最窮的球隊之一,但是可以贏那麼多場球?」

我們先來看看Billy Beane接手後,A’s這支神奇小市場球隊,所花的薪資與得到的成績:

年份 勝率 薪資總額 薪資排名 勝場成本 球季結果
1998 74 88 0.457 20.1M 28/30 0.27M 分區最後(第四)、未進季後賽
1999 87 75 0.537 24.2M 26/30 0.28M 分區第二、未進季後賽
2000 91 70 0.565 32.1M 25/30 0.35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1 102 60 0.630 33.8M 29/30 0.33M 分區第二(外卡)、AL冠軍敗
2002 103 59 0.636 40.0M 28/30 0.39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3 96 66 0.593 50.3M 23/30 0.52M 分區冠軍、AL冠軍敗
2004 83 59 0.585 59.4M 16/30 - -

註:上述薪資總額出自USA Today,2004成績計算至9/12。

當然,看到薪資總額怎樣都在幾千萬美金的數字,會讓人心生懷疑:「怎麼,這樣也算是很少嗎?那台灣的球隊怎麼辦?」所以我們一邊舉出幾個數字,一邊讓各位感受一下美國職棒商業化的威力,以及A’s的薪資是如何的「相對少」。

首先,在2004年的各隊薪資排行中,由於這幾年間表現不錯的選手薪資調整,讓A’s的59.4M在30支球隊間排名第十六;但是除了今年之外,A’s的薪資幾乎都在後十名間徘徊,尤其是以這麼低的薪資,還能讓勝率(除了Billy的第一年外)都能維持在五成以上,甚至連續四年超過九十勝,不能不說是奇蹟了吧!可惜這四年都有打進季後賽,卻都在分區冠軍賽中落馬,無法創造更大的奇蹟,只好說是短期賽事與長期季賽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若是不管短期賽事間(錦標賽、奧運、或是世界冠軍系列賽),球隊經驗對最後結果的重要性;光將在技術水準最高的棒球殿堂中,球隊取勝的難度想像起來,再回去看看上面兩個表格,所以就我們可以很簡單地以「獲得勝場」這件事,來看看這兩支球隊在1998~2003這六年之間,平均每年在季賽間要拿一場勝利的成本各是多少。

提到薪資,不免要搬出人稱「邪惡帝國」的洋基隊出來比較一番。就以同是近七年的成績單,我們看一下洋基的黃金陣容:

年份 勝率 薪資總額 薪資排名 勝場成本 球季結果
1998 114 48 0.703 63.2M 2/30 0.55M 世界冠軍
1999 98 64 0.586 88.1M 1/30 0.90M 世界冠軍
2000 87 74 0.540 92.9M 1/30 1.07M 世界冠軍
2001 95 65 0.594 112.3M 1/30 1.18M AL冠軍
2002 103 58 0.640 125.9M 1/30 1.22M AL分區冠軍敗
2003 101 61 0.623 152.7M 1/30 1.51M AL冠軍
2004 90 53 0.629 184.2M 1/30 - -

註:上述薪資總額出自USA Today,2004成績計算至9/12。

由於在美國的職業運動越來越商業化,許多成績都越來越快轉化成薪資,因此若將在棒球賽中對每個隊都相同重要的「勝利」,與該年所花的成本「薪資」一相比較,就曉得A’s多有效率、也多讓人眼紅了!

再談賽制調整(下)

落實主場制度

    這部份的數據,已在前文「落實主場制度之前」提到過。簡單把結論講一下:現在的賽程與球迷結構,無法支撐真正的主場制度!球團將因為負責球場的相關開銷費用(看看今年不續約的興農跟中信),卻得不到適當的回收而放棄這條正道;雖然也許巨蛋的名聲與硬體可以吸引較多球迷入場,但是這邊也要看看遠雄之後要開出來的場租是每場多少錢,才曉得有沒有職業球隊敢進去比賽。

洋將限制

    今年有位怪咖投手回鍋:前味全龍「賈西」、現任統一獅守護神的凱薩,因為幾乎完全壓制了國內的強打者,引起相當大的話題。

    明明年紀漸大(今年三十六歲),球速與球路威力較以往不如,但是靠著經驗、配球、稍降的球速與幅度恐怖的滑球,讓凱薩的各種投球指數都較以往好上許多!剛好今年是重回奧運的關鍵,也引起許多球迷有了「打者水準較前幾年為差」、「以前凱薩會被打爆,現在連失分都難」、「多找些這種洋將來,不然代表隊出國就會被K假的」之類的聲浪。

    但是說真的,洋將畢竟是過客,先不論薪資上限的部份(有趣的問題:凱薩實領多少?);兄弟目前三位洋將:38歲的風神、37歲的橫田久則與34歲的中入伸,光靠經驗就把其他球隊的打者壓過去了,為什麼要再去找更好、更貴、球更快更有威力的洋將?球隊找洋將可不是為了好看或是幫國家訓練打者啊,是為了贏球!在每週只要打三場比賽的賽制下,本土投手想要先發,機會可以說是越來越少;除非你是奧運國手的等級,不然連比賽的經驗都無法累積!

    與其在乎洋將制度,不如先想想造成如此洋將「就夠用」的起因是什麼,它同時也是本土投手無法以實戰累積經驗、增加級數的原因。

回歸主題討論。當然沒有一個方法是萬靈單,那麼,難道從一年一百場、每週只打三場比賽的賽程,換成一年一百二十場、每週四至五場的狀況,球團不會說話嗎?

當然會。

但是想想投資報酬率!對球迷較多的幾支老球隊來說,場次的增加,代表著進場人數的增加;如果將經營職業棒球的球團分成兩大類:能夠運用的資金較少的「基於熱情」類、與集團資源豐富或母企業廣告預算分一些就很值得的「行銷至上」兩種,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哪種球團的經營者,可以很快看到增加場次對原本參與職棒的成效!

如果您會發現在這幾年來,球迷回流的速度變快,入場觀眾也逐漸回升。雖然離對「職業棒球」的期許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以成本面來計算,球員的薪水幾乎是固定成本,不論打一百場或一百二十場,變動不會太大;當然勝場獎金就是變動成本,但是贏球可以換來更多球迷進場,何樂而不為?

至於每場比賽的變動成本,近幾年的評估都在「每場進場人數三千人可打平」的標準;若以此標準計算,兄弟象、興農牛、統一獅三隊在2004年至今的平均主場觀眾都在四千人以上,增加場次是對球隊有利的。至於目前主場人氣在後半段的誠泰Cobras、中信鯨與La New熊三隊也不用太難過,幾乎都在兩千人以上(La New熊隊接近兩千人),市場也處於持續加溫的階段,增加場次不見得是壞事!

如果您支持的球隊是「行銷至上」類,想想現在體育臺的收視率跟球隊、球員的曝光率吧。在台灣並沒有很多節目一做就是十五年,而且固定在黃金時段的六點半到十點開播,三個多小時看到的都是同樣球衣球隊的明星在電視裡晃來晃去;當然中間有幾年狀況不是很好,若就以三年內的電視轉播授權金再度回升、電視廣告購買成本提高這兩個層面來看,支持一支球隊換得如此高曝光率的效果,怎麼不是好事?

每個禮拜三場、每場三個多小時,不論其他節目的露出,一週平均會有約十個小時固定的曝光。若每個禮拜四場、每場還是三個小時左右(其實棒球打快一點比較好看),曝光時間馬上增加至少20%,更不用說更多場的出賽會讓球迷成癮性更高,所產生的週邊效益了。

再如果,真的是如果,您支持的球隊「賺錢第一」,當然前提是賺得到錢或是接近賺錢的話,請想想授權金與廣告費。前面有提到場次的提高,其實對球隊變動成本的增加有限,那麼對電視臺或廣告主來說呢?難道場次增加之後,球隊要付更多錢給電視臺嗎?不是!是要收更多授權金,以及相關的廣告費用!

轉播權利金第一次總值破億,就是間接造成職棒分裂,發生在1995年的1997~1999轉播權招標事件。當時(職棒六年)賽程剛從六隊各打九十場(總共兩百七十場)擴增為六隊各打一百場(總共三百場)比賽,觀眾總進場人數亦是水漲船高;當然在收視率與廣告收入方面,是電視臺的一大利多。沒想到原先三年九千萬的權利金,就在此時一舉提高到三年十五億四千五百八十四萬元的天價,讓各球團數錢數到手軟,但也埋下了接近十年的「職棒黑暗期」。

目前的賽程同是六隊各打一百場,轉播的兩大單位:緯來與年代自然也在球迷回籠的同時,嘗到了一些甜頭;因此各自製作了更多的棒球相關節目,希望在非轉播的時間,將球迷的目光拉回該台。簡單的問題再問一次:如果場次變多了,是應該體諒辛苦的電視臺工作人員,將轉播權利金降低呢,還是應該想到他們能得到更多的廣告等相關收入,將轉播權利金拉高呢?

好啦,以上當然是說給球隊經營者看的。球迷想看到的東西,都在執行面的後面,前文「落實主場制度之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曉得您的看法又是怎樣?可以到這邊發表您的高見

再談賽制調整(上)

在「調整賽制、提升整體實力!」一文中,強調了提高賽程的密集度,應該是目前中華職棒想要自我提升的最快方式,更較「成立二軍」或「落實主場制」等要重要許多。其實說起來,包括洋將限制、選秀制度、裁判素質…等等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對其執行的先後順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為何我會提出「調整賽制」為第一優先呢?想再多花些時間討論被提出過的一些方案,與目前國內職棒的環境在方案執行度上的影響,以及將會發生的問題等等,供大家討論。

在看下文之前,請先記得筆者的心態:下列的各種方法的確都是各種提升國內棒球環境的手段,絕對不是為了反對其他的方法而反對的。主要還是因為看到、聽到與接觸到許多參與職業棒球經營者之後,「將心比心」的思考下,才將「調整賽制」當做是可行、也是最保險的方法。而所有的方法目的也都相同,只是各人對達到同樣的目標,有不同的路線與手段罷了。

以下將這些非做不可、也多半是進行中的方式,一一提出自己的意見:

成立二軍

    不論現在的做法如何,成立二軍這件事,真的是一個非常被需要、卻很複雜的問題。尤其在主其事者的「動機」上面。

    美國職棒在1876年成立了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之後,到1901年才有現在被稱為小聯盟(Minor League Baseball)的前身: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s出現;日本職棒則是在1936成立了第一個職業棒球聯盟「日本職業野球聯盟」後,到1949年起,各球隊的才二軍紛紛成立。

    職業棒球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業行為,並不是社會主義下,試圖彰顯國家榮譽的副產物。而二軍的出現,是因為要補強一軍的戰力,自然發展出來的。為了球隊的戰力與成績,各隊在現在的架構下,各顯神通般去尋找適合的洋將(還記得第一次選秀是怎麼辦的嗎?),或是在選秀時展現長遠的眼光;但是如果現在的情形…像是找三個很強的洋將先發投手搞定一切、或是以穩定的選秀補強投手戰力之類的方法,就足以應付現有的狀況,球團為什麼要成立虧錢機會更高的二軍?

    雖然從2001年的補充兵役辦法2002的體育替代役到2003年底成形、2004開始執行的體委會協助職棒聯盟各隊成立二軍方案,在在顯示了職棒回春之後,國內棒球各界的領導人,都體認到二軍與培訓的重要性,也試圖以外力(對職棒經營者來說)的方式,積極主導二軍成立之事!只是除了目前職棒還是「不需要成立二軍」的賽制這個原因之外,目前的職棒仍然處於連養所謂「一軍」的球員都有困難,以及其他產業紛紛外移,景氣要好不壞的大環境中,當然對四不像的代訓方案以「應付」的方式進行!更別說要積極成立二軍了。

    「成立二軍」這件事對職棒球團來說,比起看得見的、算得出來的虧損之外,光一個「可能變強」的可能性,真的可以說是誘因不足啊!

增建巨蛋

    說真的,筆者認為這只是因為現在沒有,所以大家才吵著要的球場。目前要求興建巨蛋不出以下幾個原因:台灣容易下雨、現在的球場太小、巨蛋是國力的象徵…等等;一下子想不出太多,先就這些一個一個討論好了。

    先看看下雨的因素。台灣雨多颱風多,的確沒錯。但是在2004年已經進行的210場例行賽中,真正因雨延賽的場次有多少?十四場。這十四場裡,又有不少是因為球場的排水措施不夠完善,結果造成天已放晴、卻因場內積水無法開打的情形!在這樣子的條件下,個人倒是認為怎麼改善舊球場或注意新球場的排水,倒是比興建巨蛋來得重要一些。

    再看看球場的大小。說真的,黃牛票的事是常有聽說,在工作上也因為要退掉黃牛在線上預付的票款,蠻傷腦筋的。但是只要看一下目前平均進場的觀眾人數,也許會打消「我們的球場太小了」的說法:目前進行207場季賽,平均入場觀眾為3,717人。如果以球隊分,平均觀眾數最多的兄弟象隊,不論主客場均有六千人以上的表現,卻不滿七千人;若以球場來分,今年進行十場以上比賽的場地中,天母平均近五千五百人是最多的,再來是台中、台南與新莊的接近四千人。多嗎?回顧一下這篇文章:「落實主場制度之前」,根本平常有意願入場的觀眾少到可憐的程度了,怎麼會多到非蓋一個三四萬人的巨蛋不可呢?

    至於巨蛋是國力的象徵就別提了,這自有公論,也不是建一個巨蛋馬上大家都覺得中華職棒的實力可以跟日本職棒一樣。

下一次將有其他項目的討論,並回歸我們的主題:增加季賽場次的優缺點,敬請期待。

落實主場制度之前

一場政府球團之間,因為場租引起岐見,而各自在媒體上引起話題的風波,也引發了職棒球迷們,對於「主場制度」的呼應與討論。由於目前國內職業棒球並沒有真正如國外般落實主場制度,也讓這個缺口一直成為球迷們討論的重點之一。可是,現在有條件落實主場制度嗎?

從比較簡單(與美國相比)也比較接近台灣,而又比較有制度的日本職棒來做一番比較好了。

目前日本職棒分為兩個聯盟,分別是Central League(中央聯盟)與Pacific League(太平洋聯盟),各自有六支球隊進行一百四十場的季賽,再讓兩聯盟的冠軍隊伍爭取「日本一」的榮耀。雖然目前這十二支球隊僅有「橫濱 Bay Stars」跟「廣島 Carps」可以從隊名看出其主場所在地,但是只要是熟悉日本職棒的球迷應該都清楚,每個隊在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盤,也都有其背景在。

以下是各球隊在2003年的觀眾數,以及其根據地(以都道府縣為計算基礎)的比較:
Pacific League

球隊 所在地 球場 滿場人數 平均觀眾 入場率 所在地人口 觀眾/人口
大榮 福岡縣 福岡巨蛋 48,000 46,114 96.07% 5,051,762 64%
西武 琦玉縣 西武巨蛋 37,000 23,771 64.25% 7,037,849 24%
近鐵 大阪府 大阪巨蛋 48,000 20,471 42.65% 8,831,177 16%
羅德 千葉縣 千葉海洋球場 30,000 17,500 58.33% 6,028,315 20%
日本火腿 北海道 札幌巨蛋 53,845 18,843 34.99% 5,655,754 23%
歐力士 兵庫縣 綠地球場 35,000 18,214 52.04% 5,588,268 23%

Central League

球隊 所在地 球場 滿場人數 平均觀眾 入場率 所在地人口 觀眾/人口
阪神 兵庫縣 甲子園球場 55,000 47,143 85.71% 5,588,268 59%
中日 愛知縣 名古屋巨蛋 40,500 33,379 82.42% 7,161,891 33%
讀賣新聞 東京都 東京巨蛋 55,000 53,757 97.74% 12,369,185 30%
養樂多 東京都 明治神宮球場 40,000 24,871 62.18% 12,369,185 14%
廣島 廣島 市民球場 32,000 13,514 42.23% 2,878,677 33%
橫濱 神奈川縣 橫濱球場 30,000 20,486 68.29% 8,687,422 17%

一般來說,Central League都要較Pacific League為高,這點從進場比例來看就可以大概曉得。但是如果再與根據地的人口處簡單比對,可以發現東京都(人口第一)、兵庫(人口第八)與福岡(人口第九)是三大職棒票倉,平均在地人各有44%、81.9%與64%的人有機會進場支持其球隊;就算是最糟糕的大阪(人口第二)與橫濱(人口第三)的球隊,也都至少會有約15%的鄉親為在地球隊加油。

回來看看台灣的狀況吧。由於目前中華職棒並非採用完全主場制,因此在2003年的資料裡,我們僅能以球場為主體,並指出在該地(以臨近縣市為主)安排主場最多及次多的球隊,來看看類似的數據:
CPBL

所在地 第一主場球隊 第二主場球隊 球場 滿場人數 平均觀眾 入場率 所在地人口 觀眾/人口
台北縣市 兄弟象 中信鯨 天母球場 10,000 5,837 58.37% 6,303,671 3%
台北縣市 兄弟象 誠泰太陽 新莊球場 10,000 2,568 25.68% 6,303,671 3%
新竹縣市 兄弟象 中信鯨、興農牛 新竹球場 11,000 3,182 28.93% 842,184 11%
台中縣市 興農牛 誠泰太陽 台中球場 10,500 3,966 37.77% 2,529,763 7%
嘉義縣市 中信鯨 嘉義球場 10,500 1,810 17.24% 830,004 3%
台南縣市 統一獅 誠泰太陽 台南球場 12,500 2,607 20.86% 1,856,461 6%
高雄縣市 第一金剛 高雄球場 9,500 550 5.78% 2,746,819 0%
高雄縣市 第一金剛 誠泰太陽 澄清湖球場 20,000 2,162 10.81% 2,746,819 4%
花蓮縣 兄弟象 第一金剛 花蓮球場 5000 3,877 77.54% 351,146 7%
屏東縣 第一金剛 屏東球場 10,000 3,112 31.12% 903,722 1%

若要拿這些數據跟日本職棒比,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差異了…

球場容量較小
關於這點其實不用著墨太多,有人認為「因為球場不夠大,所以可容納觀眾當然就少,進場意願也會較低」;但是基本上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國內職棒球團連有意願建造自己主場(目前像兄弟隊的龍潭球場,也只是當練習球場用)畢竟是少數,要等國家做好規劃、建造完成都不知是何時,是不是先想想「怎麼填滿坐不了多少人的球場」比較好?

各地進場比例懸殊
雖然棒球是台灣的「國球」,但是在沒有國際賽的民族主義氣氛時,國內頂尖球員的競賽似乎沒有辦法引起太多觀眾的興趣。花蓮球場是個例外,一方面在2003只有六場比賽在台灣後山,另一方面有許多現役與退役球員都是出身花蓮,自然在該地的比賽,能平均坐到近八成滿!但是在高雄縣市的比賽,似乎支持出身TML的球隊者不多,從僅有一成的入場率,就可以想像球場觀眾席有多空洞了。

球隊經營主場成績不佳
其實在2003年沒有自己主場的球隊,只有兄弟與誠泰兩隊。興農牛經營台中球場、統一獅根耕台南地區、中信鯨以嘉義市為基地、第一金剛(現La New高熊)立足高屏地區幾乎都是既定政策,也都執行過一段時間,可是今年呢?由於除了三連霸的兄弟象隊挾其二十年高人氣橫掃全台灣,統一獅開始「走出台南」,中信鯨「前進台北」,甚至連興農牛隊都在考慮是不是還要認養台中球場;僅有誠泰仍在各地試探其球迷深度,以及La New因為先認養了澄清湖球場、更進而取得球隊經營權是仍需時間觀察的。

進場觀眾少之又少
這可能是最關鍵也最重要的問題!如果再利用與日職同樣的方法來檢視各地的棒球風氣,恐怕會發現一件最糟的事情:「沒人在看棒球」?人口最多的大台北地區,居然平均只有6%的人在一年間願意進場一次,就算推行主場制最力的台中(興農牛)與台南(統一獅)兩地,也居然有7%與6%的比例!不過,硬體設施不甚理想的新竹球場,似乎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是各縣市表現最好的區域,應該蠻出人意料的。回憶一下,日本職棒各地最低進場的比例是多少?15%。是多少人的15%?超過八百萬人!

所以,如果想要落實主客場制,不管是巨蛋也好、新球場也好、轉播權獨立也好,「到底有多少人願意進場看棒球」,都應該是最基本也最需要被注意的問題。

別忘了中華職棒之所以成立,「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是四之老球隊的初衷,「推廣棒球(運動)風氣」則是「職棒之父」洪騰勝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讓更多人看棒球,瞭解棒球,甚至參與棒球運動?這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之道啊。

Logo攻防戰

雖然棒球規則1.11(H)已經很明確地規定,在球衣上不得有任何與商業廣告有關的補丁或設計(看英文比較準,原文是「(h) No part of the uniform shall include patches or designs relating to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但是在台灣的職棒球場上,沒有這些補丁的球衣,則有可能被視為「爹不疼娘不愛」的象徵:沒有找到贊助商的能力。

在各球隊爭著找補丁進補的氣氛下,以兄弟象隊當然為其中翹楚;光從轉播時,打擊者包括頭盔、隊帽、球衣、球具上上下下總計超過十塊的嚇人氣勢,加上外野看板、休息區內的海報等等跡象,就約略看得出來目前職棒的確是目前當紅的休閒主力,以及廣告主對這個市場的正面印象!

只是,有這麼值得高興嗎?

對大部份的球迷而言,其實是喜憂參半的。一方面為了自己所支持的球隊能有更多的收入而開心,另一方面卻同時也擔心這些贊助商會試圖做些不恰當的影響;前陣子就發生了一件堪稱經典的「梅花保衛戰」事件。原本兄弟象的打者,在擊出全壘打後,球隊都會發給一張梅花型的貼紙(其實是五個H,來自兄弟飯店的商標)兄弟象與聯名卡的贊助商玉山銀行,為了加強推廣共同發行的聯名卡,將原本貼在打擊頭盔右側的全壘打貼紙(古時候是梅花貼紙,2003年起改為悅氏礦泉水的商標)改成了一個綠底白字、又大又難看的「玉山銀行」logo。

這下可好。所有球迷像是被激怒一般,在兄弟官網留言板用發表文章、投票、連署等方式,表達對玉山銀行與兄弟象的不滿,更有人將2004/4/30當天對誠泰比賽的輸球,怪罪於這塊醜貼紙在「帶綏」。於是有人寫email給領隊、有人打電話去玉山銀行抗議…隔天兄弟象資訊部的主任就去電告知玉山銀行事情的大條程度,當然玉山銀行自己也接電話接到手軟,馬上討論雙方都能接受、也能讓球迷開心的露出方式。

事隔不到一週,在2004/5/6的比賽轉播中,球迷們就發現頭上的梅花,而且是貨真價實的梅花回到打擊頭盔上了!雖然是比之前小了一點,下面還有個黑底黃字的「玉山金控」貼紙,可是這次不是悅氏商標、不是玉山形狀,是多年後重出江湖、代表兄弟飯店5H(這是兄弟飯店的經營理念,分別是Health、Honor、Harmony、Honesty與Humility)精神的梅花貼紙!

輪到球迷們開心了。似乎是個「民意至上」的時代,就算是付錢的贊助商,面臨了球迷強大的抗議力量,也不得不在一週內低頭並公開告知球迷。當然嘛,廣告主不管是要跟誰買廣告,不就是看上了這個特定的族群力量?

幾乎是同一個時間,在美國職棒大聯盟,也發生類似的事件。

東京巨蛋現場 當然在MLB裡,對於商標或廣告等限制,要比台灣大得多。球迷對一百多年歷史、「原汁原味」的棒球,也當然更為堅持!我們在MLB或是日本職棒的比賽轉播中,並不會看到球衣上東一塊、西一塊的補丁,而是在電視螢幕上看到本壘板後方、全壘打牆上、甚至熱氣球上,或是球場的名字中,有著贊助廠商的名稱或是廣告。

沒想到,MLB當局卻具有相當勇於突破的精神,在小弟渡過令人驚喜的生日當天:2004/5/5,發佈了一則台灣球迷不會覺得怎樣、卻讓美國各地球迷大為光火的合作案,Spider-Man 2 swings into ballparks:MLB當局與Columbia Pictures在暑假為了合作推廣蜘蛛人2,將在Spider-Man® 2 Weekend(蜘蛛人2週末,2004/6/11~2004/6/13)時,將壘包上都放著蜘蛛人2的Logo!取自mlb.com

頓時間,從各個管道湧入了大量球迷的反對聲浪,包括Rob Neyer在內的專欄作家們,也揮舞著「I love Baseball」的大旗,死命地反對棒球精神之外的商業行為進入球場!幾乎所有新聞網站上的留言,也都一面倒地反對著這樣子的政策。「與Columbia Pictures的合作,並不會將看Spider-Man的小朋友帶入球場,只是將棒球迷賣到電影院去而已!」這樣子針對MLB高層談話而反駁的言論,幾乎淹滿了各個討論區。

當然,在網路更為發達、較台灣更有通路力量的美國,怎麼可能忽略這樣子的反對力量?在三十個小時之後,MLB發表聲明,不會在Spider-Man® 2 Weekend將Spider-Man的Logo放在壘包上面。

也是從善如流吧?

在幾乎是同一個時間,發生在不同背景、不同地點的這兩件事,雖然金額大小與影響球迷數目的多寡無法相提並論,也無法將中華職棒大聯盟與Major League Baseball同等比較,但是身為球迷的我們,好像都得正視一個問題:在擺明是商業行為的「職業棒球」之中,要花掉多少時間、耐心與試鍊,才能繼續堅持(或不堅持)「原汁原味」的棒球?

回顧票務、期待來年(下)

  • 退票規定
      這個問題我們因為常在接觸,所以也算是很清楚。為了線上購票(其實可以擴張到整個劃位球場)能不能退票,會不會被消費者質疑,我們請教了我們算知名度蠻夠的客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尤其是申訴部門的主管。答案是:在特定場次、特定時間所販售特定座位的門票,意義視同包機的座位,因為作業時間不及之故,幾乎沒有辦法再售出,於是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成為獨特性夠的服務,而非單純的可重製產品。因此若能證明作業時間不及,的確是不能退票。但聯盟或是任何的單位,並沒有把這個觀念與劃位結合在一起。於是在觀眾想要退票或是換票的狀況下,會產生釵h糾紛。

      再者,在進入季後賽時,由於是七戰四勝制,所以在雙方都有勝場之前,是不曉得到底會打到第幾場的;最後三場更有可能場場都是最後一場。再加上由於聯盟的規定,年度第一才有第一二場是主場的優勢,也因此今年的總冠軍票務是超級複雜的。

      如果前面很多條件成立的狀況,使用者通通在線上用刷卡的方式選好位置買好票,不會上線的使用者可以到某些營業點去選位等等,再配合上Ticket@Home的方式,其實是沒有票務的實體處理時間的。而且好處是,如果全部都從這些方式購票,退票的方法又能明訂(像是線上刷卡的使用者自動退票款但是扣手續費)且能執行,何樂而不為呢?做與不做的決定罷了。

      當然,如上所述,還是會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問題存在,系統有沒有事先規劃、測試,大家對它有沒有信心,又是另一件事。

  • 球場秩序
      這也閉O一切的根本。常有人在問:為什麼兄弟的門票比別人多五十塊?還有很多很多球迷到了季末都把這五十塊算在線上購票的頭上。對我而言,事實是:我也不曉得。但是,球場的秩序絕對是需要維護的。也釵酗@天這五十塊可以花在這上面,也陪n更,也陴{在像是「啦啦隊不用破壞規則的西洋鼓、大聲公」是結果之一,但是觀眾應該要的更多。

      在有劃位等的前提下,像是?像是要有人協助帶到正確的位置,如果那個位置上已經有人坐了,維護制序的人不管是工讀生、工作人員或是保全,要能夠檢查票根、判斷問題所在,並且請佔位的人離開。像是在非吸煙區(現在球場到底是不是吸煙區?是不是公開場合就不能抽煙?)中,人數要夠多,多到能主動去勸阻抽煙的朋友去吸煙區吸;若是全場禁煙,就要確實執行。像是要勸走坐在走道上的觀眾,走道要淨空,不然萬一球場發生什麼意外,怎麼疏散?也對劃位的觀眾多繳的票價,有點公平性啊!像是在球賽有不當判決時,呼籲群眾不要丟東西進入場內,更不要做出會中斷球賽的事情。

      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但是現在的工讀生們,根本無法處理。沒有球場的秩序,前面講的九點應該都是廢話了。

    最後花點時間,來講講「季票」這個觀念。

    在國外,季票的處理單位常常能結合各種資源運作,來讓觀眾願意先付一大把銀子,換取這一季(有某些時間或全部)能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的權利。當然折扣是一定要有的,但是這就跟預付卡一樣,錢先收進來再說。誰曉得季中有什麼變數。

    雖然國內球場小,但是觀眾相對少很多,所以還是有不少人願意先付整季座位的錢(前提當然是有劃位的球場才能實施),把自己喜歡的位置訂下,然後每場比賽進場看球。不過現在有實施季票的兄弟象隊主場,季票就只是季票,很可惜並沒有把其他資源給整合進來;像是季票的觀眾可以來個季後賽優先選位權、免費參觀球場、可以買東西有折扣、可以參加贊助商抽獎、可以跟大象卡結合、可以跟網路會員結合等等,都沒有。而且幾場球就是幾場球,也沒有把一些不同性質的場次分開,讓球迷選擇。

    怎麼說?「週一到周五的場次」、「週五到週日的場次」、「週一到週四的場次」、「週六、週日的場次」、「任選二十場球賽」這些都是國外已經在實行的套裝季票,加上各種場次區域不同的定價與折扣,加上一些前面提到的特殊優惠,只會讓球迷更想先付錢而已。但是很抱歉,沒有這些服務。

    一樣,事在人為吧。

    洋洋灑灑寫了十點,越寫越發現還有更多問題在。但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依續解決才是做事的方法,而不是就當作沒問題一樣放在那邊,希望時間解決一切?是啊,也陵伅◎|解決球迷吧。

    我也曉得,球團在這些事情上不是完全沒有去想,而是光「想」這件事情就行有餘而力不足。球團裡並沒有「票務組」這個單位,而是由活動推廣部的單一職員負責;而這位仁兄除了管一年有五千萬收入的票務之外,每場球還要去球場搬桌子排桌子,去場內講講話串串場,或是幫忙把商品搬來搬去的。辛苦嗎?當然辛苦。

    但是當表現在外的狀況,是這些事情連被想的機會都沒有的感覺時,大家所指責的還是球團。也陴y迷們會罵到一些球團的工作人員,也陴y迷們唸的是我們這些沒有決策權的人,也麥p盟才應該是千夫所指,也閉O社會病了…

    結果是,事情是沒有被做好的。

    也釵酗@天,做這些事的人會跳出來做;但是那個人會是我的機會少之又少。不是因為我不願意,而是機會問題。如果這些東西是有道理的,希望能決定、能執行的人可以看到這些東西,也想一想是不是應該這麼做。

    想法歸想法是沒錯,我只是沒有在每一點後面加上人力、物力、時間與預算罷了。需要的話,也希望有人可以跟我討論一番,我大概可以把所需要的東西都列一列;不過要是列了還是熱臉貼冷屁股,我也認了。給我一個列出來的機會吧。

  • 回顧票務、期待來年(上)

    2003這個夠意思的球季已經走到尾聲,總冠軍戰的戰績,牛象兩隊也剛好在一勝一負的拉踞中。但是回顧我們在這一年之間涉入最多、影響也最深的中華職棒兄弟象主場票務,可以找到很多可以討論也需要討論的問題,以及想像得到的一些改善的方法。

    今年年初,在一些因素之下,兄弟象官方網站自己推出了不怎麼方便的線上購票系統。其實經過評估之後,除了為了防堵黃牛所使用「電子錢包」的機制很惱人之外,整個線上購票的流程與介面都還蠻差強人意的。這是因為在當初設計流程與介面的時候,跳過了國內另外兩家獨占鰲頭的老舊系統,直接參考MLB.com和ticketmaster.com合作的網站,並把一些國內職棒特有的元素(不少也是後面要檢討的地方)放進來,經過一兩次小翻修所形成的系統。

    這套系統在後期已經相當完備,使用者可以在直接在線上看到各個位置附近,往球場內觀看的視野照片:在天母球場製作了一百二十四張、新莊球場則有四十張。然後在每個可以購買的日期間挑選後,再從每個區域去選擇要坐的座位。就跟去京華城看電影一樣,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想坐的位置,壞處則是萬一熱門區域被挑光了,就要趕快去別的區域找位置。然後利用電子錢包扣款後(要是查得是黃牛在購票,我們會把付過的錢退到電子錢包中,然後把票收回,這是在國內黃牛風起時,唯一有在防堵黃牛的機制),使用者會取得一組購票編號與密碼,在球賽當天便能利用這主編號密碼去特定的窗口取票。

    整個說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就會有些問題。問題當然不只是線上這一塊而已,也不是我個人可以解決的。但是為了不讓自己陷入「光說不練」的糟糕傢伙之流,我還是花了點時間,想了想現在整個職棒票務環境的缺點,跟可行的解決方式。當然可行與否不只是我看得到的地方決定而已,目前一共想要討論十點,不過這些事情…嗯,是很複雜的。

  • 對號入座
      目前在兄弟官網的售票部份,真正實施對號入座的球場,只有天母球場與新莊球場。雖然總冠軍戰引起眾多反彈、卻也讓球團荷包滿滿的澄清湖球場也在座位上標示有位置,但是根據天母與新莊的經驗,通常上面的幾排幾號只是參考用,全場檢查四五遍都可能還有錯誤的號碼。其實清查號碼不是難事,找幾個工讀生一區一區、一排一排慢慢算,也就成了,只是「沒有事先規劃」可能是沒有辦法做最重要的問題。也的確,對號入座應該是現今解決排兩次隊(買票排一次、進場再排一次)、幫朋友佔位置、兒同免費進場佔掉座位最快的方法,但是硬體與系統間也要能夠配合才行。

      線上購票可以簡單劃位,為什麼現場售票不行?這個後面討論。

  • 劃位與自由席
      目前有這個問題的,主要是以天母球場為主。天母球場與新莊球場相比,由於天母球場在內野正前方有一大片綠色怪物(原指Boston Red Sox的主場:Fenway Park的左外野高牆,又稱「Green Monster」)鐵網擋住觀眾的視線,又有天母某些里長奇怪的放話,更有噪音限制所引起不能帶某些加油器具(我個人倒是讚同,加油靠喉嚨嘛!)的問題,因此大部份球迷都比較喜歡新莊球場。但是新莊球場就算加了外野座位,在滿場時的總票房收入,還是略遜於天母球場,也因此造成了「服務球迷重要,還是賺錢重要?」的討論。不過天母球場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在球場規劃上就有很大的問題:買自由席的觀眾會坐到劃位座位旁的走道上!台灣看職棒的觀眾有一個很奇怪、但是有點不得已的習慣,就是為了好位置,會坐在走道上。一方面可以說是球場規劃實在是很差,坐在座位上就是視野沒有坐走道上好,一方面也是奇怪的球場文化,現在還有人在大戲院裡看院線片時,是坐在走道上的嗎?

      若要確認劃位服務,將自由席與劃位座位的區域撤底分開,是保障劃位座位者的權益,並推廣劃位制的重要關鍵。

  • 售票窗口
      現今兄弟象主場的票務,其實切割成好幾段,我知道的是這些;票印好後先由聯盟保管(兄弟象光堆商品已經爆掉了,還要堆有價票券?),但是由於聯盟票務組的軟體是古時候的,這個我親自確認過,沒有辦法印座位上去,所以當有兄弟主場在劃位球場的比賽時,就要先從聯盟取票到兄弟。在線上購票使用者買到票之後,兄弟會將這些票先印出來,再印那些要留在現場賣的票。先印出來這些票,會先到我們這邊處理,分由幾位工讀生去管理、包裝與分配,然後在開打當天帶到現場我們所屬的票務窗口。

      而剩下現場販售的門票,在送到現場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到各個售票窗口去,也造成每個窗口所售的票會依區域分隔的主要原因。通常在兄弟的主場,一壘側的門票是最多人排、也最早售完的,如果在帳務上又不能整合,常會讓使用者排了半天沒買到票,再去排其他觀眾比較不喜歡座位的狀況發生。

      其實在系統開始規劃的時候,就已經把「現場可以依觀眾需要而選取每個座位販售門票」當成是一個系統標準來開發了,請見前面談到京華城裡賣電影票的部份。這套系統也是。但是由於軟硬體無法配合等等原因(像是沒有硬體、網路、需要先教育訓練等),到季末都無法實現。當然真正上線也雪|有手忙腳亂的情形發生,但是用過線上購票的就曉得,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尤其現場售票是直接選位→印出)。

  • 線上購票
      線上購票一直處在妾身不明的狀態下,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球場太小。怎麼球場小也有關係?因為座位少,天母與新莊能夠劃位的位置都不到六千個;每次線上購票開放到兩千張,意思就是現場可以買的座位少了兩千張,剩下三千多張。當然,線上購票相當方便,直接到了現場就可以領票(除了少數場次要再排一下隊)。但是不是所有的象迷或是球迷都會用網路啊!尤其是當我們增加了「電子錢包」這個雙面刃之後,一般網友與黃牛在購票時的難度同時增加,也讓本來就不太會使用網路的象迷,更難上手。

      再者,線上購票要是賣到三千張,在領票時會造成非常麻煩的狀況;雖然新莊或天母球場的售票窗口都有不少個,可是我們最多也只能分配到兩個到三個窗口,還有在左右兩側各一個窗口的狀況發生。當然在工作人員來說,每個窗口可以領不同序號的票是最簡單的,可是領票的人會容易因此搞混;更何況雖然我們寫得清清楚楚,要請線上購票的觀眾帶著購票編號跟密碼到場領票,但是也一定有「我人都來了,你為什麼不給我我買的票」(可是您是哪位啊…)的使用者。因此我們也多規劃了一位資深工作人員在後面處理這些「問題訂單」,可是在窗口分在兩側、又同時遇到問題訂單時,的確會拖慢速度相當久。

      另外,線上購票的窗口上的標示,也被加上「特殊領票」的任務,這個部份增加我們相當大的負擔與誤會,但是請恕我無法多談。

      如何改進線上購票?取消電子錢包、全面使用線上刷卡是方法之一,但是要是能配合偷學自MLB.com的Ticket@Home機制,才真的方便!這個牽涉較廣,後面再提。

  • 回顧票務、期待來年(中)

  • 排隊路線
      排隊,絕對是很多象迷心中的痛。不是排隊不對,或是非排不可的問題,而是每次排隊到後來就肝火上升、亂成一團,讓人覺得莫明奇妙而已。至少在這麼幾年的排隊經驗中,很少有令人開心的。當然前面提到一些狀況(劃位、網路預售等)都能解決,這個部份比較不是問題;但是反正現在是一件一件抓出來說,就先講講了。我想,在排隊這事情上,至少有兩件事是可以做的:「規劃排隊路線」與「發放號碼牌」。規劃不是單純「啊,你排這邊…那邊人少你可以去那邊」或是「我把排隊的窗口都分成四個還是八個了耶」這種事,而是在包括人龍的路線要怎麼走才不會影響到週邊環境(尤其是在商品、活推那邊排的時候),怎麼繞才不會讓人你插我我插你的亂鬥發生。其實光看金融、演藝等行業就曉得,簡單一些像是分隔線之類的工具,就可以讓人不會擠成一堆。

      另外,為了防止插隊或是一個人佔十個二十個排隊位置,發放號碼牌也是一種方法。但是號碼牌與前面排隊的規劃有點互相不相甘,因為要是隊伍路線規劃得好,號碼牌發了反而麻煩。但若腹地夠大,可以讓一群人亂糟糟而不會影響到週邊,倒是可以參考一般銀行發放號碼牌的方式,增加一台跑馬燈與發放號碼牌的機器,順著號碼牌叫號購票,也無不可。

  • 入場處
      這個部份就很複雜了,光前面提到「劃位座位與自由席分開」的規劃,就跟入場處有是怎麼樣的規劃有關係;而且現有的球場容量小之外,出入口超少也是很大的問題!先拿這幾次陳總統水扁先生到場看球造成的不愉快經驗來說好了。總統帶多少隨扈是一回事,每個人進場前要做安檢也是應該;但是入口就那麼幾個,安檢速度當然降低釵h,後面排隊的也長長一排,沒有辦法消化掉。散場也是,一堆人擠在小小幾個門之間,一路從門口擠回球場…週邊交通也隨之癱瘓…

      另外,前面有提到我們線上購票的方式,就是很簡單地拿著領票編號跟密碼到現場「領票」,然後再「入場」。那,既然有編號跟密碼就等於是入場的保證,那如果不要「門票」的話,是不是少了很多事?少了印票、包票、換票…這就是Ticket@Home的觀念。使用者可以自己在家裡把門票印出來,帶去球場,讓工作人員利用工具(國外是像捷運入口加刷條碼的方式)去判斷該票券是否正確,就可以讓觀眾入場,觀眾再利用票券上的座位資訊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好。至少我在San Francisco就是這樣子看到球的。

      好吧,那有個問題,入場處我們有這樣子的設備嗎?沒有。要是不用設備用人員解決呢?當然可以,但是這又會牽涉到「聯盟票務組」、「球團」、「外包」幾個關鍵點,恐怕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搞得定的。

  • 兒童免費票
      我知道的是,為了讓棒球往下扎根,所以兄弟球團在一開始成立、推動職棒聯盟到現在,始終都有著推廣棒球的心。也因此,每場球都有外野學生免費參觀券、優待半票與未滿一百一十公分(還是一百公分?)的兒童可以免費入場的規定。一般狀況下,還不至於產生太多問題。可是在總冠軍賽期間,兒童反而變成大人插隊、佔位置的工具;由於兒童不用買票,一般人也不太想去跟小孩子生氣,所以在這種超熱賣又沒有劃位的場次裡,大人會叫有時間的小孩子去從早排到晚(入口),等到入場時一擁而進,然後兩三個小朋友就先把座位圈個五個十個起來…

      在美國,也是就我所知,季後賽並沒有全場半票的開放,而且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方法;也就是半票只有在某個區域(通常是票價最低的地方)販售,小朋友要是要座位也必需另外買票的方式。這種方法的考量,主要在於「季後賽與推廣無關,要坐在座位上看的人就要買票」的想法,其實也沒有問題。只是國內觀眾能不能接受這種說法,與有關單位敢不敢實施,反倒是比較有問號的地方。

  • 殘障(輪椅)座位
      國內在這方面真的很不用心。由於負責網路購票與購物兩個部份,我們也間接地變成了兄弟的客服中心。常在處理客服的時候,發現一些問題,尤其是對這些行動已經不方便的球迷而言,更是不方便。整個台北已經是台灣的首善之都,但是在無障礙空間的規劃與執行上,還是有釵h盲點。有時候實在很想讓規劃的人或是施工的人坐坐輪椅自己推推看…扯遠了。

      聯盟票務網頁上只有「…殘障者皆可以憑證購買內野半票進場…」的資料,連球場怎麼去,有哪些地方可以讓他們進場(啊我忘了,連球場平面圖都沒有怎麼會有這個…),以及劃位時殘障票要怎麼購買、怎麼入場都找不到,事實上…除了網頁沒有寫之外,實際問過的結果,是沒人真的曉得。

      沒有人說殘障朋友就不用看球了,但是真的很麻煩!場外沒有專用電梯、進場又不確定坐哪邊好(雖然最後一排已經是加大的殘障座位,但是很多沒禮貌球迷佔了位置就是不讓),這樣怎麼可能讓行動不便的球迷培養出看球的興趣來?更不用說排除萬難到球場了!

      簡單說,週邊標示清楚,文字說明完整,服務人員都曉得怎麼處理,暫時也就夠了。

  • 網路媒體的收費能力

    最近,常為了一些問題非常非常傷腦筋,於是乾脆試著寫下來,幫自己整理一下。問題其實很簡單,但是我不太會定義。

    「報紙就是要賣的、雜誌就是要賣的、網路內容為什麼很難賣?」

    所謂的「難賣」,指的是連我自己,可能都只會花個五塊或是十塊錢去買某天的蘋果日報,或是花個百來塊去買一本「看起來」會吸引我的雜誌,或是跑去漫畫店租一本新婚情報或是厚厚的小說看,可是我幾乎不會在網路上付費看內容…

    我不是不願意在網路上花錢的人,我沒事會去為了一些事買個網址下來(就像這個 ktchiu.com ),也會在網路上買一些東西,不管是B2C(好久沒聽到這些以前很熱門的頭字語了!)的商品,或是C2C的競標類物品。但是,雖然我很想去付費收聽跟查詢一些MLB的視訊或廣播跟紀錄,但是我就是不會去付費看PCHome的電子報,也不會付錢去買信箱(因為我連網址主機都會買,不差那十個還是一百個信箱吧)。

    好吧,連身為經營網路內容的人都不太會付錢了,那收入是要怎麼來?

    弔詭的是,網路上的內容常常會比平面印刷的東西要好;至少在我處理的東西上,都有著這樣子的自信。我們兄弟官網的桌面設計感十足,每個月都會有一兩張新的桌面,我自己看起來比球團出的月曆要美多了。球員週記雖然現在還沒有加上照片,但是在可見的未來是會有的,就我手上的素材看起來,的確也要比平面的大象會或是其他有的沒有的雜誌要好看,不管是圖或是文。每天的紀錄更是詳細,而且數位的紀錄進了資料庫以後,還能做累計與分析,但是感覺上卻是大家會想要去買聯盟出的手動校稿還是有不少錯誤的年鑑,也不想要付費看專業軟體做出來的紀錄(其實這個我想啦)。

    差別在哪?差別在於我願意付錢買的東西幾乎都要有個實體,而我還會猶豫的東西幾乎都沒有這些在真實世界中,除了螢幕之外的媒介(像是紙張)。

    但是從手機資訊的運用看起來,有沒有那個實體倒又不是真正的問題;手機上的圖鈴下載、語音服務等,也都是靠著手機成為媒介就能收到費用,倒又不需要真正的鈴聲媒介或是待機桌面媒介存在。

    真怪,電腦的桌面就不用錢,手機的桌面就是收錢天經地義。

    當然這些也牽涉到這些連線方式與收費難易度,不是電腦上的就怎樣怎樣,手機上的就那樣那樣這麼簡單;只是我還是想要想出個讓電腦上的內容也能收費的方法,似乎才是長久之道。當然也因為全世界那麼聰明的人那麼多,也沒多少人對這事有個結論,讓我也沒有太大的信心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就是。

    在一邊生產內容的同時,一邊又要面臨網路內容難賣、又不能生產實體內容的兩難,真是夠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用手上的資源變出解答來…

    真糟,寫了半天沒結論,真是胡言亂語至極。

    網路購票現場感想(二)

    上一篇文章,是在2003/3/1在天母棒球場的售票處類,邊看著同仁們辛苦地處理票務,邊在後面拿著notebook打的。結果沒想到一中斷,就過了兩個月…(苦笑)

    一方面是因為最近實在是太忙,一邊也蠻糟糕地覺得自己沒啥長進,不曉得該寫些什麼吧!總之,先把之前這篇補上。

    在停止線上訂票後,到三月一號之間,反而我是我們公司裡最緊張的人。倒不是怕出什麼大問題,而是幾乎所有事情我都不太能夠插上手,只能看著同事們拼了命地忙;然後忙到不曉得「緊張」只曉得「累」。

    在這幾天內,最令我們覺得難以處理的事情,其實以「對帳」為第一。一堆人上線訂購球賽的門票之後,有人不知道要匯款(我們可是要先付錢給兄弟的…使用者不付錢我們也不敢先把票拿走,怕造成現場售票的困擾),有人用現金轉帳但是沒告訴我們他是誰(我們又不是銀行啊…總得說聲你是誰我才知道是誰付的錢吧…就算用金融卡,我們也不曉得哪張卡是誰的呀),有人要退票(票能不能退又不是我們規定的)…

    為了退票的事,我還特地問了一下我們的客戶-消基會申訴部門的主管吳主任,他的解釋是說「這種票有點像台商包機嘛,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人訂了另一個人就不能訂,所以要是處理時程來不及,不退票是沒有關係的。建議轉賣倒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有人想退票又退不了的話,是的,這就是為什麼票不能退的原因。

    老實說,做這線上購票不是為了賺啥大錢,其實只是因為兄弟今年要做劃位,但是聯盟那邊的票務組印不出劃位票,再加上因為某些因素,無法跟年代或是元碁售票合作而已。我們有什麼好處?三百塊的票,雖然我們是官方網站,就算是兄弟球員也一樣,還是拿三百塊。那5%就是我們處理所有票務相關(賽前賽後接電話客服、程式與資料庫、印票管理、取票包票、到場服務的人力支出、廢票成本等等)的費用,是的,全票15元、半票10元那個。能賺大錢嗎?除非兄弟賣我的票是三百賣我兩百四啦,不然…^^;

    中華電信在談合作的過程中也說啦,「人家售票的都是給我們至少八折耶,這三百塊不能降一些嗎?」呃,「很抱歉,兄弟就是第一品牌,不需要降價求售,今年甚至往上漲了五十塊呢。」是啊,從今天回頭看,漲價雖然引起了很多的誤會(像是有人以為這五十是官網拿?哈哈,啥都沒有啦),但是人數並沒有真正減少太多,果然到現在,在我眼中還是算「正常的資本市場操作」,呵呵。

    拉回來,拉回來。終於在二月底搞清楚大部份的人誰付了錢誰沒付錢之後(真是人仰馬翻!),可以開始印票了。印票又是個問題,雖然之前幫消基會、董氏基金會等客戶做過列印標籤的弁遄A講起來後端也相差不大,但是想到要為幾千張票負責,還是會很緊張。而且兄弟的票還很複雜呢,新莊天母的全票三百(優待票加一張一百的差價票)、優待票兩百、自由席全票兩百五、半票一百五、其他球場又幾乎都不一樣;再加上一些內部優待票有的沒有的,弄到暈倒…不過還是順利弄出來了就是啦,不然這個球季怎麼看棒球啊~不過講起來,光去想怎麼印才不會越印越歪,就花了很多時間微調。感謝威廉,感謝toshiba。

    總之,託大家的福,我才沒有在三月一號前緊張到掛點,也才能讓幾千位網路購票的球迷們,能夠順利拿到票進場看球。回想當天坐在後面等著解決問題的樣子,實在覺得大家(包括拿票的球迷們)都真的辛苦了!

    至於為了修正這次的錯誤,又多跑了幾次球場去重新檢查座位,還推出了不是很方便但是很直接的「電子錢包」等等,則又都是後事了。

    網路售票,真的沒那麼好搞啊。